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2021年04月30日04:03:02 科學 1022

提到恐龍,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霸王龍,畢竟在很多和恐龍有關的科幻作品中,這種來自白堊紀頂級掠食者,都是主角中的主角。

據報道,根據前段時間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雖然霸王龍僅在地球上演化了大約350萬年左右的時間,但是,霸王龍的數量卻可能超過了10億隻,這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量,這也意味着,或許在曾經的北美洲,更是其它尚未發現霸王龍化石的地方,這種龐然大物,曾經「遍地開花」。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曾有10億隻霸王龍統治地球?

從數量上來看,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壯觀的數字,不過,如果放在整個恐龍隊伍之中,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要知道,恐龍可是從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就已經出現了,而且恐龍化石遍布世界各地,這意味着,事實上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恐龍數量,可能要比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數量還要多。

那麼,從人類誕生至今,或者說我們更為精準一點,從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智人誕生開始,一共有多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呢?答案是超過1000億人,而且由於現代人類仍然在地球上演化,這也導致這個數量本身也在逐年增加。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當然,由於「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事實上現生的人類數量並沒有這麼多,自然,雖然曾經有10億隻霸王龍統治地球,但是它們都來自於不同的時期,並不是一下子集中生活在地球之上的。

而且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霸王龍的壽命相較於其它恐龍而言,屬於比較「短命」的,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霸王龍,也僅有28歲。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這意味着,霸王龍的生命周期非常短,而且它們「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非常快,自然,這10億隻霸王龍也就可以在短短的350萬年里,一代代更迭現身了。

作為曾經地球上最強大的肉食性恐龍,如果不是第五次生命大滅絕的突然到來,可能霸王龍也會繼續在地球上生活很長的時間,那麼,有觀點認為,霸王龍事實上並沒有滅絕,而是演化成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物種——雞,這是真的嗎?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霸王龍是雞的祖先?

雖然雞是家禽,但是雞卻是人類將野雞馴化而來的物種,同時,再往前追溯的話,野雞屬於鳥類的一種,而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應該是某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比方說在我國遼寧西部地區,發現的中華鳥龍和孔子鳥,前者是一種長有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生活在樹上;後者則是一種距今大約1.4億年左右的原始鳥類,是可以在天空中飛翔的,這讓研究者認為,兩者之間是具有親緣演化關係的。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自然,如果恐龍真的是鳥類的祖先,那麼,說恐龍是雞的祖先,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只不過,如果說曾經的恐龍界王者霸王龍,演化成了人類的盤中餐,這一點,就有點匪夷所思了,難道真的有這種可能嗎?

這種觀點,最早是從2007年的時候開始的,當時一名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恐龍體內的蛋白質分子編碼,竟然和雞的蛋白質分子編碼一致。

同時,早在上世紀50年代,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到過的家雞起源於印度野雞的說法,就已經被推翻了,這也讓這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雞可能是起源於霸王龍。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完全正確,因為之所以蛋白質分子編碼會契合,並不是因為雞就是起源於霸王龍,而是因為霸王龍是獸腳類恐龍的一種,而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原始鳥類是起源於某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的。

自然,從獸腳類恐龍的起源來看,原始鳥類和霸王龍也的確是同源同祖了,至少1億年前,它們還沒有分道揚鑣,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處,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用了350萬年,霸王龍數量發展到10億隻,為什麼後來變成了雞 - 天天要聞


從目前對霸王龍的研究來看,人類發現的霸王龍化石數量,僅為霸王龍總數的8000萬分之一左右,這也意味着,我們對於霸王龍的了解,也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未來伴隨着不斷有新的化石出土,也將為我們更好地梳理霸王龍的演化史,以及搞清楚它們的起源和滅絕之謎,一起拭目以待吧!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着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