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2024年06月15日00:50:11 科學 9293

介紹在基因編輯技術不斷創新的前提下異種移植取得的最新成果,評述並指出異種移植大規模臨床應用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



導 讀


由於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患者數量與供體數量短缺的嚴重失衡情況,器官短缺仍然為限制器官移植技術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隨着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異種移植開始頻繁進入臨床試驗,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然而,異種移植仍面臨排斥反應、倫理、費用等問題。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張軼西主治醫師與楊鋆教授等人介紹了異種移植技術的發展歷程,評述了異種移植臨床應用的最新成果,指出了異種移植未來在臨床應用面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案。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圖1 器官移植及異種器官移植的發展簡史


異種移植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

據who數據統計全球有近400萬器官衰竭患者,包括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等。其中300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中病逝,同時,每年新增100萬~150萬的器官衰竭患者。對於器官衰竭,器官移植是唯一有效根治方式。現實中,很多人因等不到人類器官而失去生命。異種移植是將動物來源的活細胞、組織、器官以及體液移植入或輸注到人類受體中。異種移植的發展動力源自臨床移植的人體器官供應嚴重不足。器官捐獻難以滿足現階段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異種移植是解決器官短缺的重要途徑。而異種肝移植不受供體數量限制,可使更多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獲益,未來可能完全替代同種器官移植。特別是對於急性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救命方式。因此,現階段將異種器官移植作為一種暫時的同種器官移植替代治療手段,或讓患者自身器官經過移植器官的幫助後功能得以恢復。從這個層面來講,異種器官移植就有非常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異種移植臨床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至2023年,異種移植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均取得巨大進步,美國相繼開展了4例基因編輯豬-腦死亡受體腎臟移植、1例基因編輯豬-腦死亡受體心臟移植、2例基因編輯豬-人心臟移植手術,這一系列醫學突破引發了廣泛關注,使得以基因編輯豬為供體的異種移植成為緩解移植器官短缺的新希望,極大地鼓舞着科研工作者。近期國內異種移植臨床應用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24年3月10日西京醫院竇科峰院士團隊進行首次基因編輯豬肝臟異位移植到腦死亡受者,術後24小時肝功能及膽汁分泌良好。5月17日孫倍成教授團隊成功把基因編輯豬肝臟移植給71歲巨大肝癌受者,術後1周肝功能良好。5月22日董家鴻院士團隊進行首次基因編輯豬肝腎聯合移植給腦死亡受者,術後肝腎功能良好。


異種移植的發展方向

隨着異種移植臨床研究的開展,安全性和倫理考慮已成為討論的重點,需要嚴格的倫理法規。關於臨床異種移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問題正在全球範圍內被提出。早在2003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首次發佈了異種移植指南,2016年更新了異種移植的指導方針和法規,以更好地規範和安全進行異種移植的臨床試驗。全球首例豬肝臟到人體的移植成功,為以後肝臟移植到人體的長期存活提供了借鑒,也為將來其他器官移植到人體提供了經驗與技術。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的異種移植臨床研究在國內外開展,來共同推進異種器官移植從實驗階段到臨床應用。




責任編輯


高 毅    深圳大學




本文內容來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medicine第2卷第2期以commentary發表的「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e-editing technology is making xenotransplantation increasingly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投稿: 2024-03-25;接收: 2024-05-25;在線刊出: 2024-05-26)。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med.2024.100074


引用格式:zhang y., j. p., and yang y. (2024).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e-editing technology is making xenotransplantation increasingly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2(2), 100074.



作者簡介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楊 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結直腸腫瘤的微創外科治療(包括機械人及腹腔鏡手術),遺傳性相關結直腸疾病(林奇綜合征、fap等),年輕結直腸腫瘤患者的個體化治療。近年來,在胃腸外科的頂級期刊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bmc cancer等發表論文,總影響因子50餘分。相關專業學術活動任職包括:2018年入選美國外科學院fellow(facs);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ascrs)會員,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員,美國臨床機械人外科協會(crsa)會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消化系統疾病診療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首批聘為「中國冰雪醫務專家」;國家公共營養師,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通訊編委,the innovation雜誌青年編委,ame系列、dcr等sci雜誌審稿人。


https://www.bfh.com.cn/html/doctors/main/detail_253.html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張軼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治醫師。專註於肝膽胰外科良惡性腫瘤的微創治療,終末期肝病肝臟移植診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級基金項目。目前已發表文章30餘篇,相關研究發表在知名腫瘤期刊cancer cell int, int j oncol, aging-us, front immunol, j cell mol med等。主要研究課題為胰腺癌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肝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肝缺血再灌注研究、脂肪肝發生髮展的機制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大會口頭演講。任中國醫療保健促進會微創診療分會 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消化系統疾病診療分會 委員。任medical science monitor,annals of transplantation審稿人。個人榮譽:1.參加2019年american transplantation congress(美國移植大會,美國波士頓)的大會發言和壁報發言,獲best poster;2.參加2020年american transplantation congress(美國移植大會,美國費城)的大會發言和壁報發言,並獲young investigator award;3.參加2018年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大會並發言;4.參加2019全國器官捐獻學術交流大會並發言;5.參加2019年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大會並發言。




往期推薦

_

單細胞多組學鑒定低免疫狀態下肝移植患者術後免疫重塑的動態演變規律

_

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鞏固化療 vs 異基因移植

_

里程碑:人類首次成功接受豬心移植


_

媲美cas9活性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cas-sf01

_

基於cas9祖先蛋白的迷你型基因編輯器

_

crispr/cas9體系編輯線粒體dna的直接證據

_

treg核心轉錄因子foxp3識別與結合dna的新模式

_

大規模宏基因組數據集上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arg)富集圖譜和新功能發現

_

泛癌的蛋白基因組研究:對抗腫瘤的多維度偵察與全方位探索?

_

大型真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正迅速湧現


_

生物反應也講究先來後到:dnaq在crispr‒cas系統中的作用

_

高通量ffpe樣本單細胞dna測序技術有望充分利用臨床組織標本資源

_

人源化免疫系統小鼠肺部的抗感染免疫應答

_

解密kras抗藥性:蛋白質穩態網絡的重要角色

_

aa467197調控nlrp3炎症小體超活化


_

腫瘤微生物或已成為免疫治療中的「助推器」?

_

rxr——核內外雙重調控腫瘤發生的關鍵因子

_

rna修飾:克服腫瘤免疫逃逸的潛在靶點

_

尾部錨定蛋白的特異定位與監測機制





the innovation 簡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學家與cell press於2020年共同創辦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向科學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學科發現,鼓勵研究人員專註於科學的本質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來自全球58個國家;已被139個國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訊作者來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編委會成員,來自21個國家;50%編委來自海外(含39位各國院士);領域覆蓋全部自然科學。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區表(1區)等收錄。2022年影響因子為33.1,2023年citescore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傳」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內外各平台推廣作者文章。


期刊官網: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投稿(submission):

[email protected]



logo|期刊標識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創新是一扇門,我們探索未知;  

創新是一道光,我們腦洞大開;  

創新是一本書,我們期待驚喜;  

創新是一個「1」,我們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_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_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_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 基因編輯新突破: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悄然而至 - 天天要聞



贊助單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 天天要聞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今年2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美國聖迭戈動物園野生動植物聯盟簽署了新一輪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研究協議。中美雙方經過充分準備,今天,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兩隻大熊貓「鑫寶」「雲川」啟程前往聖迭戈動物園,開啟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續雙方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 天天要聞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快科技6月27日消息,據領克汽車官方發佈,近日,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托底後高空墜落挑戰。據悉,此次領克07EM-P攜手中汽信科,根據真實場景設置超高難度挑戰,先托底,後騰飛,再墜落,挑戰時速50km/h正面應對托底測試、挑戰行業首次托底+翻滾雙重測試。托底:車速50km/h剮蹭底盤通過直徑為150mm的剛性半球形壁障,領克...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