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3月28日14時20分,在緬甸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km,雲南多地有震感。
為了更好地防震減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雲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創的數字化「建築工程醫院」智慧韌性城鄉評估雲平台,以數字化監測、智能診斷、韌性提升為核心,構建起建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體系,可對建築進行實時工程安全健康體檢,並每年提供韌性評價報告。目前,在集團辦公樓、昆明恆隆廣場等多幢重點建築開展監測評估,藉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部署高精度拾振器,對大樓結構進行實時監測,精準採集建築位移、加速度、振動頻率等關鍵數據,形成動態健康檔案,確保震前預防、震中響應、震後評估流程安全可靠。

在此次地震中,通過「建築工程醫院」系統實時輕量化監測的「輕」體現在使用簡單明確的工程需求參量——樓面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層間位移角——直接評價樓面震感和結構損傷程度,快速分析得到建築位移角閥值,被監測的樓宇均在設計安全值範圍,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震後,運用確信可靠性分析技術,快速生成安全評級,指導救援與修繕,有效防範次生災害。在地震中,以省設計院集團為例,隔震層水平方向最大位移在兩個主軸方向分別為5.8mm和4.7mm;經隔震層過濾後,上部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在兩個主軸方向僅分別為1/1195和1/1336,遠低於我國抗震規範中的高層鋼結構「小震不壞」的1/250層間位移角限值。
「建築工程醫院」不僅適用於地震防災,還可拓展至颱風、火災等災害預警,助力實現「建築功能穩定性+災後快速恢復」的韌性城市目標。下一步,將持續助力該平台為智能建造與安全運維貢獻「雲南方案」,全方位守護建築安全。

此外,雲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於在減隔震設計上精耕細作,技術優勢顯著,研究開展的自適應、高性能減隔震控制體系及相關設計理論,實現了10餘項關鍵技術創新。例如,在全球首例實體高層建築原位動力試驗——雲南省設計院集團辦公大樓項目中,諸多創新技術得以應用。其中,可澆築式高承載力隔震支座的首次生產,不僅提升了支座生產效果,還降低成本約30%,大大提高了設計壓應力和極限承載應力,突破了傳統橡膠類隔震裝置單位承載力不足的技術瓶頸,在減隔震設計領域的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雲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在減隔震設計領域專業優勢凸顯,未來將持續發揮技術引領作用,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築安全,提升城市抗震能力貢獻更多力量(通訊員:陳果)
(責任編輯 沈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