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長壽的道路上,我們常常四處尋覓各種「秘籍」,卻不知,真正的長壽秘訣或許就藏在我們每天的餐桌上。古人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話流傳千年,到了現代,更是被科學研究證實,優化飲食模式,真的能助人長壽,而且不管你處於什麼年紀,行動起來都不算晚!
研究揭秘:3種食物,開啟延壽大門
你能想像嗎?僅僅通過調整飲食,就能讓我們的壽命延長。2024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刊發了一項極具影響力的研究,研究人員就像一群嚴謹的「飲食偵探」,他們把目光投向七個國家的典型飲食模式,全方位評估飲食對壽命的影響。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嚇一跳,對於咱們中國人來說,要是能吃夠3種食物,或許就能多活6年!
原來,中國的典型飲食模式,在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上表現得相當不錯,可在全穀物、堅果和豆類的攝入方面,卻存在明顯短板。就好比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其他部分都堅固無比,偏偏這幾塊木板有點薄弱,這就可能限制了我們駛向長壽的彼岸。所以,增加這3類食物的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食用,很可能會給我們的壽命帶來積極的改變。
拿40歲左右的人群舉例,要是能改變飲食模式,我國女性和男性的預期壽命分別能延長6.2年和6.3年,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具體來看,**增加全穀物的攝入,能讓女性壽命延長1.5年** ;多吃豆類,可延長1.1年;而限制紅肉的攝入,也能延長0.8年。更讓人驚喜的是,飲食調整無論在任何年齡開始,都能產生積極效果。哪怕你已經60歲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優化飲食,同樣能收穫健康的饋贈。
解鎖長壽飲食,牢記這4大要點
全穀物:健康主食的正確打開方式
玉米、燕麥、蕎麥、小米、藜麥……這些都是全穀物家族的成員,它們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是助力長壽的好幫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們每天要攝入50 - 150克的全穀物、雜豆類食物。可現實卻有點殘酷,《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超過80%的成年居民全穀物攝入嚴重不足,成年男性每日全穀物攝入量僅為13.9克,女性也只有14.6克,和推薦攝入量相比,差了一大截。
想要吃好全穀物,不妨從這幾點入手:
主食搭配巧融合:不要總是盯着精白米面,試着把全穀物和它們搭配起來。早上煮一碗二米飯,大米和糙米的完美結合,口感豐富,營養翻倍;晚上來一碗八寶飯,各種穀物匯聚一堂,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健康。要是覺得做飯麻煩,用電飯鍋的雜糧飯功能或者壓力鍋,輕鬆就能做出軟爛可口的雜糧飯或粥;用豆漿機、破壁機製作五穀豆漿或雜糧米糊,也是簡單又營養的選擇。
循序漸進穩適應:對於剛開始嘗試吃全穀物的人來說,別一下子吃太多。全穀物里的膳食纖維雖然是個好東西,但它會給胃腸道帶來一定的壓力。老年人、兒童以及消化功能較弱的人,更要注意,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攝入量,讓腸胃有個適應的過程。
原汁原味更健康:吃全穀物的時候,盡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有些人喝雜糧粥喜歡放白糖,做雜糧主食餡料時加很多油、鹽,這些做法可要不得。北京積水潭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林彤提醒,吃雜糧要遵守「三少原則」,少油、少糖、少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全穀物的營養。
豆類:營養寶庫的多樣吃法
豆類可是個大家族,分為雜豆和大豆兩類。大豆類有黃豆、黑豆和青豆;雜豆類包括豌豆、綠豆、紅豆等。由豆類加工而成的豆製品,像豆漿、豆腐、豆腐腦、臭豆腐、腐乳、豆豉等,更是豐富了我們的餐桌。然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顯示,約40%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類製品,就算是常吃豆類的人群,攝入量也遠遠不夠。
想要把豆類吃好,有這些小竅門:
多樣豆製品換着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15 - 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大豆製品。可別小瞧這小小的數字,它能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大大的改變。不過要注意,有些打着「豆腐」旗號的食物,其實和豆製品沒什麼關係。杏仁豆腐主要是由杏仁、糖、鮮奶製成;日本豆腐的原料是雞蛋、水、鹽;魚豆腐是魚漿、澱粉、糖、鹽、油的組合;千葉豆腐則是大豆分離蛋白、油、鹽的產物。這些「假豆腐」可不能當成真正的豆製品來吃。
豆米主食新選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方海琴建議,日常主食可以用豆米飯代替純白米飯。紅豆、綠豆、芸豆、豌豆、鷹嘴豆、蠶豆等,這些雜豆澱粉含量較高,還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完全可以代替部分主食。煮米飯的時候,抓一把雜豆放進去,簡單又營養。
豆類發芽營養升:北京積水潭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勍燁介紹,部分豆類泡脹發芽後可以炒菜,製成豆芽後,除了原有的營養素,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當新鮮蔬菜缺乏時,豆芽就是補充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把綠豆發芽,炒一盤綠豆芽,清爽可口又營養。
清淡烹飪留營養:烹飪豆類和豆製品時,盡量選擇蒸、煮、燉、干炒等清淡少油的方式。油炸會讓豆製品的脂肪含量大幅增加,還會破壞蛋白質結構,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像油豆腐和油豆皮,在製作過程中經過油炸,攜帶了更多油脂,熱量飆升,要少吃;一些調味豆乾,香乾、熏干、鹵干,鈉含量較高,也要控制食用量。
堅果:每日一小把,健康常相伴
堅果,小小的身體里蘊含著大大的能量,可不少人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會想起它們。其實,平時也應該把堅果納入我們的飲食清單。
各類堅果混着享:堅果一般分為澱粉類堅果,板栗、蓮子;油脂類堅果,瓜子、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每種堅果都有它獨特的營養價值,把它們混合起來吃,能讓我們攝入更全面的營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周攝入堅果50 - 70克,平均每天就是10克左右,這大概相當於7 - 8個腰果/巴旦木/開心果/原味杏仁,或者2 - 3個山核桃,或者1小把帶殼松子。每天吃一小把堅果,既可以當作零食,在兩餐之間解饞;也可以加入正餐,炒菜、煮粥時放一點,增添風味。
原味堅果更健康:市場上的堅果口味多樣,鹽焗、五香、奶油、蜂蜜、琥珀……這些特殊口味的堅果雖然好吃,但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糖、鹽、油、香精等調料。長期食用,反而容易增加三高、肥胖等風險。所以,最好選擇原味堅果,享受它最純粹的味道和營養。
密封保存防氧化: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這是它的優點,但也讓它容易氧化酸敗。很多人習慣把堅果隨意堆放在桌上,這樣可不行。最好把堅果密封保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延長它的保質期,讓我們隨時都能吃到新鮮美味的堅果。
紅肉與加工肉製品:適量食用,健康加分
紅肉還是要吃的,畢竟它裏面的鐵含量較高,B族維生素也比較豐富,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但一定要注意攝入量。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數據,2015 - 2017年,我國城鄉居民每標準人攝入畜肉(也就是「紅肉」)量為72克/天,而推薦攝入量是:18 - 65歲成人每天40 - 75克;65歲以上人群每天40 - 50克。
尤其要少吃深加工肉製品,培根、火腿、香腸、牛/豬肉乾、肉罐頭等。這些深加工肉製品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鹽、防腐劑等,對健康不利。還有肥肉、煙熏和腌制肉製品,也要盡量少吃。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