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藥學部 林悅甜
抗抑鬱藥引起的多汗
又稱為「抗抑鬱葯所致過度泌汗(ADIES)」,是由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過多分泌的一種疾病,以機體過度出汗為臨床特徵。
相比於噁心、睏倦、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多汗這一副作用的存在似乎常被忽視,畢竟「多汗貌似不是大問題」。
但這一副作用在臨床中並不少見,有研究指出ADIES總體發生率達5%-14%,是導致患者停葯、用藥依從性降低的常見原因之一,因為嚴重的多汗不僅引起的社交尷尬,影響正常生活,還常常加重患者的焦慮癥狀。
此外,與噁心、睏倦等副作用不同,多汗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在後續治療過程中也難以自行緩解。
下面跟隨藥師進一步了解「缺少存在感」的ADIES。
ADIES的發生機制
ADIES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但研究者普遍認為與抗抑鬱葯起效時影響的多種神經遞質有關,而這些神經遞質同時也參與到機體的體溫調控環節。
ADIES的發生可能與抗抑鬱葯的種類和劑量有關。不同抗抑鬱葯之間與多種神經遞質受體的親和力存在差異,故抗抑鬱藥物引起多汗的發生風險存在差異。
據報道,舍曲林、帕羅西汀的發生風險較高,而氟伏沙明幾乎不引起多汗。部分案例顯示,ADIES的發生為劑量依賴性,減少其劑量或停葯後多汗癥狀可獲得改善或消失。
ADIES的處理
可以考慮減少抗抑鬱劑的劑量或停葯,或更換另一種發生風險較低抗抑鬱劑,必要時加用其他藥物治療(包括特拉唑嗪、可樂定、苯扎托品、賽庚啶、阿立哌唑等)。
ADIES的發生並不少見,但許多患者並不會主動向醫生報告多汗這一副作用,其中原因可能是患者感到尷尬,或者是患者並沒有在出汗增加和抗抑鬱葯治療之間建立聯繫。故藥師在此科普ADIES,意在提醒正在服用抗抑鬱葯的患者們,若出現過度出汗或出汗增多時,需意識到可能與抗抑鬱葯相關,並積極向醫生或藥師尋求幫助,切忌自行終止治療。
審稿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藥學部 劉晶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葯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葯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