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截圖)
據克里米亞地區領導人透露,目前刻赤市的防空系統已經啟動,值得慶幸的是,該市與克里米亞大橋均無危險。
克里米亞近段時間很不平靜,僅在過去一周內,就接連發生三起爆炸事件,而這些爆炸都與俄軍設在當地的軍事設施有關,雖然烏方沒有正式承認烏軍與爆炸有關,但有烏高級官員透露,其中一起事件是烏精銳特種部隊實施的行動。
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也認為,這一系列爆炸案件,都是烏軍的手筆,烏方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公眾視線,掩蓋自身在正面戰場上接連失敗的事實。
在烏方三番五次放出狠話,誓要進行戰略反攻的當下,克里米亞接連發生爆炸事件,絕非偶然。據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分析,烏軍打擊克里米亞是為了切斷俄軍後勤線路,打擊包括俄部署在克里米亞的各類基礎設施,這與烏方發起反攻的目標是一致的。
另外,烏方對克里米亞實施的襲擊,也可能是烏軍為重新奪回第聶伯河西岸控制權製造有利條件。該智庫認為,烏軍使用西方武器打擊這些地點並不違反烏克蘭對西方盟友的承諾。言下之意,是將克里米亞看做了烏克蘭的一部分。
當然,烏軍時不時偷襲包括俄控區在內的俄領土,應當還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與俄軍打一場「輿論戰」,向外界宣揚烏軍的「勝利」,既為提振士氣,也是藉機向西方索要武器援助,讓西方看到,烏克蘭仍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可以繼續消耗俄羅斯。
烏克蘭雖然想玩把大的,西方卻並不配合,在過去的整個7月份,此前支持烏克蘭的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都停止了向烏克蘭提供任何新的雙邊軍事援助承諾,事實上,早在4月份開始,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就已經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雖然美國還在不斷拱火,但此前帶頭跟風的英國與波蘭等國已經在烏克蘭問題上失去了最開始的積極性,尤其是德國,由於援烏不積極,還面臨多方指責。
分析認為,這與烏軍近段時間在戰場上的表現有關,此前有美媒發文稱,儘管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赫爾松前線卻看不到烏軍發起任何大規模的反攻行動,烏方所宣傳的「反攻」彷彿只是一種輿論宣傳,並未落到實處。烏軍或許有反攻的想法,但在俄軍壓倒性的實力面前,烏軍很難真正佔到便宜。
有意思的是,每每在正面戰場上受挫,烏軍總是會把偷襲視作一種「翻盤」的舉動,拚命向外界證明烏軍還沒有倒下,烏方仍有在俄控區「搞大事」的實力。可事實是,俄軍頻頻攻城掠地,戰線不斷向西推進,而烏軍的「戰果」僅僅是偷襲了某些基礎設施,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且不說歐洲六國對烏軍援力度正在減弱,即使美歐仍然給烏克蘭送錢送武器又如何?俄烏兩國體量本就差距懸殊,美歐向烏克蘭遞刀子的行為,只能使得這場衝突持續更長時間,令烏克蘭蒙受更多損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