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日光溫室自然二次發酵技術栽培雙孢蘑菇,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增產幅度大等特點,現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
(一)日光溫室大棚的外形與建造
大棚一般為斜坡形,長50~60米,寬8~10米,竹木結構或竹、水泥桿結構,或水泥預製骨架結構,四周圍牆全部由泥土構築,東西走向,南北兩面土牆每1~1.5米留一直徑40厘米左右的通風口,大門可留在東西山牆面或北面土牆上,棚膜採用PVC無滴專用塑料薄膜(見圖)。
日光溫室示意圖
(二)原料與處理
原料以麥秸為主料,配方為:麥秸100千克,雞糞或豬、牛糞30~50千克,過磷酸鈣1千克,石膏1千克,石灰2千克,加水堆悶漚制。堆料時先將麥秸預濕,選平坦地平鋪寬1.2米、長30米左右,鋪一層麥秸撒一層預濕過的雞糞,雞糞要撒均勻,石灰、石膏、過磷酸鈣加水溶化後拌入麥秸料中,堆高1.5米。建堆時應上底和下底一樣寬,堆上面覆蓋草簾或薄膜,以利保溫保濕。7~8天後進行第一次翻堆,料溫達60~80℃,將中間的料翻到外圍,上下及四周的料翻到中間,即「熟夾生」的堆悶方法。過5~6天後進行第二次翻堆,堆內溫度60~65℃,隔4~5天進行第三次翻堆,約18~20天,原料已基本發酵好,這時即可將料送入棚進行二次發酵。
(三)棚內自然二次發酵
發酵的適宜時期在8月底至9月底,太晚自然氣溫降低,棚內溫度不能升至55℃左右。如生產中錯過最適季節,則可採用外部導入熱蒸汽法進行二次發酵。進料前,先將大棚封密嚴實,棚內地面整平並撒生石灰,地面噴洒少量水使地面潮濕,然後將發酵好的原料移入棚內中間畦床上,將料建成長堆形,堆寬1.2~1.5米,堆高1.5米左右。料含水量達60%~65%,手握指縫中可見水滴,缺水時少量補水。堆建好後用塑料薄膜覆蓋,這樣通過日光溫室大棚和棚內覆膜兩次塑膜的集溫作用,在晴天情況下棚內溫度可達45℃以上,料內溫度可達55~65℃,在該溫度下再自然發酵3~5天,促使原料進一步腐熟,同時充分殺滅料內和棚內的害蟲及雜菌,可大幅度提高菇的產量。
(四)降溫播種
原料入棚在55~65℃條件下維持3~5天,即可打開大棚的通風口降溫,大棚膜上面覆蓋草簾遮光,並將棚內的料堆散開,使料溫降至30℃以下即可開始播種。將發酵好的料平鋪於棚內畦床上,畦寬1.2米左右,長依據棚的長度而定,鋪料厚15厘米左右,15千克/米2,鋪料後將料整好均勻撒入麥粒菌種,每平方米用菌種一瓶,播後用木板將料面壓平,使菌種和料緊密結合以利發菌定植,上面覆蓋舊報紙或農用地膜,保溫保濕,以利發菌。
(五)發菌期管理
9月初播種後棚內溫度在25℃以上,菌種萌發早,生長快,但要防止高溫燒菌,溫度不超過32℃,高時要及時通風降溫。整個菌絲生長期棚內要黑暗,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通風良好,防止料面失水過多,15~20天菌絲可長至料厚的2/3。此期應防止料面失水,失水過多可噴霧狀水補充,但不能噴水太多。菌絲髮育期個別料面有雜菌出現,要及時清除並用殺菌藥劑處理,防止雜菌擴散蔓延。
(六)覆土及出菇管理
覆土應選擇吸水、透氣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每立方米覆土內加石膏粉4千克、石灰粉3千克、過磷酸鈣4千克、發酵麥糠5千克,在覆土前3~4天料拌勻,噴洒800倍的敵敵畏和200倍的甲醛溶液,堆成方堆上覆膜,封閉24小時後散堆散氣使用。第一次覆土在播種後15~20天進行,厚1.5~2厘米,使土層料面均勻一致,中間稍微高出,並保持土層潮濕,每天通風30~40分鐘,一般10~15天即可見到幼菇。如9月初播種,則10月初開始出菇。以河南的氣候特點,此時外界氣溫正適宜雙孢蘑菇生長。出菇期以調控棚內水分和透氣性為主,每天噴霧狀水2次,通風3次。
(七)採收及采後管理
採收第一批菇後,及時清理床面,清除死菇及殘根,然後覆土,填平坑凹及土層較薄處,覆土厚0.5厘米。每採收一茬菇,都要覆上一層薄土,使覆土層最後達到3厘米左右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