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一生未嘗敗戰,且在陰晉之戰中以5萬魏軍擊退50萬秦軍,但是這個人卻沒有被列入戰國四大名將,這個人就是吳起。
吳起是誰?
吳起於公元前440年出生在衛國左氏,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和著名戰將。
其實吳起小時候他們家與當官並沒有什麼關係,家裡可以說是當地的一方地主,有錢的很,但是一家人都想尋得一官半職,所以一直花錢找人幫忙。
但是到最後,花光了家裡所以的錢也沒有求得什麼職位,還被鄉親們取笑。
吳起一氣之下殺光了取笑他們家的30多人,然後出逃他鄉。
後吳起拜入曾申門下學習儒學,但後因吳起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來奔喪,而被曾申指責他不孝,不配做自己門下弟子。
於是便與吳起斷絕了關係,吳起至此才是棄文從兵。
為出名殺妻子
吳起有一個老婆是齊國人,公元前412年,齊國帶兵準備攻打魯國,當時魯穆公本來準備讓吳起出征,但是看到他的妻子是齊國人,心生懷疑,所以最後沒有選擇吳起。
然而當年吳起急切地想要立功,為了表達出自己的心意,他當機立斷斬殺了自己的妻子。吳起被任命之後率魯國軍隊擊敗了齊軍。
後來魯穆公還是對吳起心生懷疑,便免去了他的官職,吳起這才從魯國投奔向了魏國。
吳起有多猛
吳起是公元前409年來到的魏國,當時的魏文侯也是珍惜人才,立馬就任命吳起為主將帶兵出征秦國,最後在吳起的帶領下,軍隊成功攻克秦國河西地區。
次年,吳起又帶兵再次出征秦國,這次也是一路連戰連勝,最後秦國只得退守至洛水。
此時的魏國已經逐漸登上當時第一國的寶座了,但是吳起的厲害還遠遠不止這些!
著名的陰晉之戰
當年吳起擔任過西河郡守,在任期間,他積極學習儒家思想,改變了魏國的兵制,創造出了「武卒制」。
所謂的武卒制就是裏面的每一個士兵都是通過考核的精英兵,並不存在所謂的動員兵,有點像現在的特種兵一樣,據說當時每一個士兵都是以一敵百的存在。
在公元前389年,秦國出兵50萬征討陰晉,可能是為了考驗這支軍隊的實力以及自己推行的「武卒制」是否好用,吳起就帶領着5萬的新兵以及戰車和少量騎兵便出征了。結果令人沒想到的是,這5萬新兵居然大勝秦軍的50萬軍隊。
這一戰讓魏國從此名聲大漲,當時諸國誰也不敢去惹了魏國,當時真的是獨霸一方,但是其中吳起也是功不可沒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英勇善戰,善於用兵的吳起,卻為何沒有被列入「戰國四大名將」?
各種猜想
所處時間的原因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國的王翦,白起,趙國的李牧,廉頗。而從時間線上來看,四大名將都處於戰國的中後期時代。
當年《千文字》中也用「用兵最精」四個字來形容四大名將兵法高超,用「馳譽丹青」形容他們戰績卓越。
然而單論戰績和兵法的使用的話,吳起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所以人們認為吳起沒有被納入四大名將之一是因為吳起處於戰國初期,時間上算不進來。
吳起不止是位將
吳起和其他四位入列的名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點就是,吳起不單單只是一個將軍,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
吳起在當時可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出將入相的存在。所謂的出將入相就是說帶兵出征可做將,入朝執政可做相的人。
歷史上這些出將入相的一個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例如曹操,諸葛亮,王猛等。
吳起除了在魏國實行「武卒制」之外,後來來到楚國之後也是頗有成就。
他在楚國得到楚王信任之後一路陞官到令尹,這個官位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簡單來說就是楚王之下的存在,是最高的官銜。
然而一般來說這種官銜都是楚國的貴族才可以任職的,從這也看出了楚王對吳起的信任。
而吳起也並沒有讓楚王失望,他大力整治官場,糾正不良官風,精簡貴族支出,依法治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起變法」。
通過變法楚國迅速強大,不斷向南北兩邊擴張領域,楚國也一躍變成當時的一大強國。所以,能文能武的吳起被判斷為不可單單作為名將,所以這才沒有被加入四大名將之中!
吳起無德可言
吳起雖然在戰場上能以一敵萬,在朝野之上可以主持變法,增加國力,但是確實一個失德之人。
(1)吳起當年為了能在官場闖出一片天地,背井離鄉在外闖蕩,但是母親死後他卻並沒有回來奔喪,這件事情失德。
(2)當年吳起在魯國的時候,由於魯穆公懷疑吳起老婆是齊國人,吳起上陣殺敵會有所遲疑,所以吳起便拔劍殺死了自己的老婆,這件事失德。
(3)吳起當年得到楚王信任開始興緻勃勃地變法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己的真心,在朝堂之上拔劍,說:」我的妻子朝夕令改,不守婦道,此女該休!」,說完便把自己妻子給休了。
吳起為了可以讓楚王以及眾臣相信自己要完成變法的決心,把自己的妻子休了。要知道女子在古代被休了之後是很難再找到第二任夫君的,這也給自己的妻子落下了一個不守婦道的壞名聲,此事失德。
所以如果單從人品來看,吳起是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並沒有所謂的武德,所以自然不會被儒家弟子所寫的《千文字》列為四大名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