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江西自古是塊孕育才子的寶地,兼有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戲曲文化,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之美稱。但要說江西哪個地級市最為盛產才子學霸,撫州是當之無愧的,它是臨川文化的所在地,出過唐宋八大家中的兩個,還有「百世大儒」的陸九淵,戲曲家湯顯祖等,文化氛圍極為濃厚,被譽為「中國詩歌之城」。
撫州背靠武夷山,北望鄱陽湖,撫河貫穿全境,是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三角區形成聯動的陸路腹地,地理位置特殊。自兩宋時撫州曾以山川形勝為界,被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直到近代才得以合併,建昌府也成為了一段歷史,此後撫州又歷經數十年的轄區變遷,用北面的進賢縣換回了曾經的轄地廣昌縣,還原了最早的撫州輪廓,真可謂是滄海桑田,我們一起來看看撫州市的區劃變遷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臨川郡
撫州境內最早的縣制始於西漢時期的南城縣,是江西地區最早設立的一批縣,東漢時期在撫州市區周圍增置臨汝縣統屬於豫章郡管轄。
三國時期撫州境內的縣制激增,到東吳國主孫亮時(公元257年)在南城縣境內設立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宜黃、安浦、南豐、永城、定川8縣,同年遷治臨汝,遙控武夷山東南側的昭武諸縣。
南北朝時臨川郡境內僑置大量郡縣,析置巴山郡,隋文帝時(589年)將二郡整合改稱撫州,隋煬帝時復稱臨川郡,轄縣精簡至4個(臨川、南城、崇仁、邵武)。
撫州
在唐朝中前期的百年里,撫州和臨川郡的名稱反覆更迭,所轄昭武之地亦被划出,析南城縣增置南豐縣,唐肅宗時撫州之名得以固定,到唐憲宗時升格為上州。
五代十國時期,析臨川縣上幕鎮、歸政鄉設金溪場。
公元969年,南唐在南城縣境內增設建武軍,與撫州並立,撫州的轄區開始被分割。
一分為二
北宋初年在建武軍的基礎上改為建昌軍,撫州改為撫州軍,南宋時劃屬江南東路管轄,撫州境內正式一分為二。
元朝時撫州、建昌二軍改建為路,同時在建昌軍的中部析出南豐州,被分設為三塊,也使得建昌軍被切割出廣昌飛地。
明朝時對這一錯亂劃分進行了調整,南豐改州為縣依舊歸建昌管轄,撫州和建昌的建制也做了更改,稱作撫州府、建昌府,治所不變,清朝時沿襲。
撫州府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
建昌府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治南城。
撫州專區
民國初年,撫州府、建昌府紛紛裁撤保留各自附郭縣,統屬江西省管轄。也在這一時期撫州境內的縣名出現了與其他省份重名的現象,新城縣易名為黎川縣,瀘溪縣易名為資溪縣。
解放後臨川、東鄉、金溪、資溪縣先是劃入貴溪專區,而後划出臨川縣的羊城、東外兩鎮另置臨川市,臨川開啟縣市分治的模式。
1949年7月撫州專區在臨川境內設立,轄臨川市和臨川、崇仁、宜黃、南城、黎川縣,同年隨着南豐、廣昌、樂安縣相繼解放,撫州專區的範圍也在擴大,除東鄉和廣昌沒有納入外,基本形成了撫州專區的輪廓。
1950年臨川市併入臨川縣,改置城關區。
1951年臨川城關區析出,改置撫州市(縣級)屬撫州專區管轄。
1952年廣昌縣劃回撫州專區,1953年撫州縣級市改為撫州縣級鎮,同年廣昌再度劃入贛南專區。
1968年進賢縣改屬撫州專區管轄,同年東鄉縣也重回撫州的管轄範圍,向北直達鄱陽湖畔。
1969年撫州縣級鎮再度改建為縣級市,稱撫州市屬撫州專區管轄。
1973年撫州專區發生變更,改稱撫州地區。
1983年撫州地區上演了一次換地而治的變遷,進賢縣改屬南昌市,而廣昌縣則重回撫州地區。
1995年撤銷臨川縣與撫州市,設立臨川市(縣級)。
撫州市
2000年撫州地區撤銷改建地級市,臨川縣級市則作為撫州市的市轄區,改為臨川區。
2016年為了擴展撫州市區的規模和影響力,撤銷東鄉縣,改建為東鄉區,使得撫州市區深入南昌、鷹潭之間,城市聯動性得以擴展。
至此撫州市形成了2區(臨川、東鄉)9縣(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金溪、資溪、廣昌)的格局,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3.48萬(2024年),2024年GDP總量為2173.0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