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2024年04月23日14:35:05 歷史 1059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4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的報道。

「今天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進入市區,南京這座被國民黨政府統治了22年的古城,獲得了新生,南京解放了!」無線電波記錄下歷史更替的瞬間,75年後聽來仍覺心潮澎湃。

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 天天要聞

參觀「勝利的那一天」展覽、參加「重走勝利路」活動……連日來,人們聚集在長江邊的渡江勝利紀念館,重溫那場對全國解放至關重要的勝利。廣場上矗立着6組49顆紅色五星組成的群雕,雕塑最高49.423米,代表着1949年4月23日。

時間是真理的摯友。站在2024年回首來時路,透過歷史的長鏡頭,一幀幀畫面定格勝利,見證人間正道:

道路決定命運。「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75年前的今天,一個舊政權轟然倒地,標誌着百年救亡圖存的輪迴走向終結,天翻地覆今勝昔的盛景開啟序章。

歲月砥礪信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朝都會南京,無數政治力量的興衰沉浮啟示後人:人心向背決定存亡,惟有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方能從歷史走向未來。

篤行必能致遠。承古萌新,金陵煥新。南京正牢記「走在前、做示範」的光榮使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書寫虎踞龍盤今勝昔的新篇章。

一條大道

走出百年救亡圖存的輪迴

1842年8月29日,一隊清朝官員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籤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949年4月21日,還是這片江面。一場激烈炮戰後,闖入人民解放軍防區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倉皇逃竄。兩天之後,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插上「總統府」……帝國主義依靠船堅炮利和條約體系橫行的時代徹底崩解。

十三橋隧通南北,長江天塹變通途。如今的南京是江蘇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江上舟船繁忙,江岸綠意盎然,人文勝跡與自然景觀如繁星點綴其間。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淪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重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一城歷盡廢池喬木,濃縮一國榮辱興衰。

長江南岸、秦淮河畔。1865創意產業園曾是時任兩江總督李鴻章創建的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創了我國近代工業和兵器工業發展的先河。作為洋務運動的核心力量,歷任兩江總督使得南京在引進新興工業、實施新式教育、建設新型城市等方面,領風氣之先。百年間,從金陵機器製造局,到民國時期的金陵兵工廠抗戰勝利後回遷南京的第六十工廠,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華東軍械總廠、南京晨光機械廠……這裡見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夢碎,也孕育了民族軍事工業崛起的火種。

百年埠頭、閱盡千帆。新築的復古主樓、單程10分鐘的擺渡,有人在追風,感受生活的脈動和溫度,有人在採風,用相機定格生活中的小確幸,始建於1925年的中山碼頭是今天南京慢生活的點睛之筆。然而時鐘撥回一百多年前,下關江面上列強商船、軍艦肆意穿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數萬同胞擁擠在碼頭卻等不來逃生的船隻;直到1949年春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5軍的先頭部隊搭乘「渡江第一船」「京電」號在中山碼頭一帶率先登陸……千帆過盡,換了人間。

一條長江路,半部金陵史。「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先生髮現資產階級救國之路行不通之後,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在他去世之後,長江路292號短短20年間不斷更換稱謂,從臨時大總統府、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偽政府……今天的人們沿着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總統府」景區、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省圖書館一路走來,1800米的長江路跨越1800年,曾經輪番登場的政治力量,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人生總會有幾個節點來標識生命的階段和質量,一座城市也一樣。

只有將南京解放的75年的歷程放在歷史坐標中,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方能看清我們從哪裡出發,到達何處,又去向何方。

南京市馬鞍山路,和這座歷史名城大部分道路一樣,被挺拔的梧桐樹所遮蓋,這裡曾是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福明的家。1978年5月,他作為主要作者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發表,引發了全國「真理標準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

「實踐出真知,永不過時。」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說,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城市,南京經歷了從「睜眼看世界」到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浴血奮戰,終結了這座城市在近現代史上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輪迴。

這是歷史的事實,也是歷史的結論。

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 天天要聞

一個真理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壯闊胸襟的詩詞,讓今天的人們仍能如臨其境地感受那一場摧枯拉朽般的勝利,翻開塵封的史料,則揭示出解放的軌跡與邏輯。

22年比24小時——前者是國民黨盤踞南京的時間,後者是解放軍從佔領到順利接管南京的時間。

11萬比2000——這是城內國民黨和共產黨黨員的數量對比。

近日,一本《戰鬥在敵人的心臟——解放戰爭時期南京戶籍檔案(一)》的新書正式出版。黨史工作者從154萬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南京戶籍卡中查找出842名中共地下黨員,還原出深入11個系統的「暗戰」細節。

「國民黨看似大權在握、人數眾多,卻坐在人民的頭上。共產黨雖然只有2000多人,但他們是工人、學生、教師、記者、警員、店員、職員等,每一個都從群眾中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也就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南京市委黨史辦主任徐春說。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國難當頭人心是武器;民心所往,大道可成,建設時期的民心就是力量。

1922年,南京地區第一個共產黨地方組織——浦鎮黨小組,誕生在江北浦口的浦鎮機廠。1949年的冬春之交,工人們在共產黨領導下阻止了國民黨遷廠、毀廠的陰謀,逃離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又在春夏之交迅速恢復生產,成為工廠的主人。

設備陳舊自己造、工藝落後自己研究、工期不夠晝夜加班,新中國成立後的兩年間,浦鎮車輛廠共修蒸汽機車287台、客車291輛、貨車608輛,有力支援了全國解放和抗美援朝;1958年起,工廠修造並舉,我國第一輛鐵路客車——YZ21型硬座車從這裡駛出;進入21世紀,我國首列出口印度地鐵列車、我國首列自主研發城際電動車組出口格魯吉亞,越來越多的「浦鎮造」列車駛向了全球。

在南京400多家市級文保單位中,南京長江大橋是「最年輕」的。這座1968年建成通車的大橋被稱作「爭氣橋」,不僅因為它是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更因其見證了那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

如今,連通長江兩岸的大橋、隧道已經多達13條。4月3日下午,隨着最後一節鋼箱梁精準就位,龍潭長江大橋主橋順利合龍,未來從南京龍潭開車到達揚州儀征只需要5分鐘。

玄武湖畔的城市規劃館內,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眼前鋪陳:

從市容破敗、物價飛漲、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國民政府首都,到如今的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跨越溫飽底線到高水平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用約佔全國0.07%的土地、0.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2%的稅收;2023年,南京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7萬億元;連續14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連續6年居全省第一……

宏觀的數字變化,連着微觀的民生獲得感,蘊含發展的溫度、治理的精度,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突出就業優先,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4%,城鎮新增就業23.1萬人;補齊民生短板,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月1050元,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萬套(間);保障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實現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建成全國首個「三醫」聯動監管平台——南京「醫保高鐵」,長期護理保險惠及4.8萬人;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獲批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省市優質園覆蓋率升至92.1%……

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徵集新痛點、金點子,遴選產生候選項目,提交大會請代表審議票決……2024年度十類40項民生實事項目出爐,每一件都經歷了這樣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的過程。

「有事坐下來談,村民的事村民議。」六合區金山村65個村民小組都成立了村小組理事會,成員由村民推薦選舉產生,承擔起村級事務協商、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高淳區花山村利用宗祠「家訓堂」創建道德講堂,將家風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仙林街道把10個社區劃分為90個綜合網格、195個專屬網格,2668個駐街單位全部納入其中,打造以「強黨建、優服務、聚合力、解矛盾」為特色的「楓橋經驗」城市版……從鄉間到城市,群眾成為社會治理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終評判者。

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南京在75年的改革與建設歷程中,已經用行動與成果作出回答。

「新征程上,來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仍將是披荊斬棘的力量源泉。」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表示,將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一座城市

虎踞龍盤今勝昔

緊鄰喧鬧的金銀街,杜靈傑的實驗室卻是極安靜的。僅有的光是幾處點狀的機器顯示燈,最大的聲響來自一個高6米的柱狀儀器……這是2019年他回到南京大學任教後搭建的「黑屋子」——極限條件量子光譜輸運實驗室,今年4月首次觀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投影」。

不遠處就是東南大學,校園內有一處紅色打卡點:梅庵。百年前,六朝松掩映下的梅庵曾是馬克思主義在江蘇的傳播中心,「團二大」在此召開、少年中國學會在此活動,於團史、青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左英才,斯文在茲。南京有50多所高校,包括1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寧兩院院士90多人,每10萬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3.52萬人,均位居全國前列。英國《自然》最新公布的全球科研城市中,南京躍升至第6位,在國內僅次於北京、上海。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曾是南京解放、建設時期的有生力量,如今更是面向未來發展的豐沛內勁。

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 天天要聞

錨定科技自主自立,矢志創新求突破。紫金山實驗室千餘名員工中,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專家、省部級高端人才就有60多人,已創下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南瑞集團擁有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高壓、柔性交直流輸電、大電網安全穩定、繼電保護等核心技術國際領先……

聚焦強鏈補鏈延鏈,厚植新質生產力。老產業新起來,鋼鐵、石化、汽車、電子四大支柱產業加快深度轉型;新產業強起來,兩大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瞄準更高目標,計劃2024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8500億元,新型電力(智能電網)產業實現業務收入4200億元;搶佔未來產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等6個新賽道發力。

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 天天要聞

創新攀高,開放蓄勢。走進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裝滿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集裝箱整齊碼放在專用堆場,等待出口。全球各地貨主在此選擇「公鐵水」最優聯運方式,盡享立體開放之利。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門戶港」、支撐南京高質量發展的「樞紐港」,2023年南京港貨物吞吐量接近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300萬標箱,近洋航線13條,其中多式聯運穩居全國內河港口第一。

激活全域,聚合全球。位於江北新區的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保稅+分類監管」讓物料通關效率提升60%,「保稅+全鏈數字監管」讓貨物通關時間壓縮84.59%,企業設立半天能成、人才落戶容缺受理、項目建設拿地即開工……這裡累計形成近2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63項在全國推廣。

作為江蘇省內唯一疊加「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的雙重機遇之城,南京近3年外貿進出口連續邁上5000億元、6000億元台階,實際使用外資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對外承包工程規模連續11年穩居全省第一。

虎踞龍盤,山水相依。1921年,中國水泥廠選址南京並把採石場設在江寧湯山,工業文明的新光初次點亮古老的「石頭城」。如今,水泥廠變身美麗園林,廢棄礦坑再現江南盛景,園博園內一座高達數十米的「南京時」引人駐足。

當鐘聲敲響,三個不同時間的鐘面,寓意過去、現在和未來,正如這座城市,從歷史走來、立足當下,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中華文明新形態中開啟新的未來:

——在探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賡續萬物並育、天人合一的共生理念。幕燕濱江風貌區,關停9家採石場,恢復植被260萬平方米,礦坑宕口變身休閑勝地;昔日滿目瘡痍的牛首山,生態修復點「石」成金,節假日每天遊客量超5萬人次;新濟洲上,低洼地和水田經水系修復形成湖泊,成為候鳥棲息地,洲頭、洲尾,隨處可見江豚嬉戲捕食……昔日黑色印記變身綠色地標,折射着一座城市從工業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態文明保護反哺的理念之變。

——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傳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600多年前,南京作為鄭和「七下西洋」始發地,貫通經濟文化密切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去年的世界河流日,一項「保護母親河——全球聲音漂流計劃」由南京向全球發出,已收到百餘條文學與自然之聲,萊茵河、多瑙河、恆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長江、黃河……全球30多個知名城市因水結緣、踏浪而來。

正道滄桑——寫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際 - 天天要聞

——從「最好的教科書」中汲取奮進力量,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南京紅色家底豐厚,擁有雨花台梅園新村、紅色李巷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幾天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在線公布首批1468名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數十萬網友互動留言,告慰先輩。「他們不會被歷史遺忘,不會被國家遺忘,更不會被我們遺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一位學生說。

只有善於從歷史中尋找大道的人,才能獲得走向未來的智慧。南京市市長陳之常說,「銘記苦難,但不沉溺苦難,這是南京歷史上經受劫難卻自強不息,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碼。」

75年,對於一個人,可能是一生,對於一座城,只是一瞬,對於一個國家,正值風華。

今日南京正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向世界展現自己文化底蘊與時代潮流兼備的宏闊氣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沒有巴雷特AK47和激光武器,慶帝是不是無敵的存在? - 天天要聞

如果沒有巴雷特AK47和激光武器,慶帝是不是無敵的存在?

慶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他的武功與智謀在同時代中無可匹敵,沒有創業族的橫空出世,他可以換機秦皇漢武唐宗明祖那樣的千秋偉業。他的失敗並非源於自身智謀和武藝的不足,而是敗給了那跨時代的高科技武器。倘若沒有AK47狙擊步槍和五竹那激光般的眼睛,幾乎無人能夠憑藉武藝與智謀擊敗慶帝。
草根婁敬:去關中服役的路上為劉邦獻上良策,穩固漢朝江山400年 - 天天要聞

草根婁敬:去關中服役的路上為劉邦獻上良策,穩固漢朝江山400年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者。同年,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了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國都選在哪裡呢?經過慎重思考後,劉邦決定定都洛陽。因為他的手下大多是楚人,家鄉離洛陽更近,而秦都咸陽則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重建需要花血本。
隋朝最後的名將:戰無不勝,結果卻被楊廣棄用! - 天天要聞

隋朝最後的名將:戰無不勝,結果卻被楊廣棄用!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去世後,楊廣即皇帝位。眾所周知,楊廣奢侈無度,殘暴無比,他的所作所為已超出了當時社會的承受力,給人百姓來無盡的災難,所以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隋朝崩潰滅亡。不過,在筆者看來,楊廣不會用人,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3名「摸金校尉」落網!還真被他們挖到了文物 - 天天要聞

3名「摸金校尉」落網!還真被他們挖到了文物

尋龍探穴,覓寶換金農田裡幾個鬼鬼祟祟的身影竟是現實版「摸金校尉」!近日樂平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成功打掉一涉嫌倒賣文物盜掘古墓葬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3人依法扣押追繳被盜文物20餘件案件回顧3月的一天深夜,樂平市後港鎮顧家與羅漢墩村之間的魚塘附近,該地段挨着一片小樹林,往下便是農田,3個鬼鬼祟祟的身影拎着一...
特稿|「上海奶奶」的特殊遺產 - 天天要聞

特稿|「上海奶奶」的特殊遺產

5月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後的那個晚上,朱紀扉發了一條朋友圈:「有幸替奶奶代領『慈善之星』,深深感激,感謝社會的認可……」很快,有人在評論中留言:「轉眼奶奶已經離開半年多了,時間過得真快啊。」在那個瞬間,朱紀扉突然感覺有些不太真實,對着獎盃和榮譽證書呆望許久後,他才回過神來:那個永遠風...
天天嚷嚷說生產隊那個年代曾經吃不飽,純粹是胡說八道! - 天天要聞

天天嚷嚷說生產隊那個年代曾經吃不飽,純粹是胡說八道!

【爆料】你們一直被隱瞞的真相——生產隊時代並沒有像你想像的那麼"吃不飽"!子孫後代們啊,你們被蒙在鼓裡太久了!對於所謂生產隊時代的"吃不飽"說法,我今天要給你們一次全面的說道說道!長期以來,總有一些誤解和偏見在流傳,比如人們對那個年代生活水平的認知有偏差。
乾隆恩寵叔叔免跪禮,臨終悔恨:我錯把聖寵當了真! - 天天要聞

乾隆恩寵叔叔免跪禮,臨終悔恨:我錯把聖寵當了真!

清朝的禮儀變革:凳子與朝堂禮儀的演變引言:清朝,這個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朝代,其禮儀制度不僅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也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本文將帶你穿越歷史的長河,探索清朝禮儀變革的過程,特別是凳子對朝堂禮儀的影響,以及這一變革對清朝政治和社會的深遠影響。
埃及吉薩金字塔群附近地下發現神秘建築物 疑為墓穴入口 - 天天要聞

埃及吉薩金字塔群附近地下發現神秘建築物 疑為墓穴入口

考古人員藉助探地技術,在埃及吉薩金字塔群附近地下發現一個外觀輪廓呈「L」形的神秘建築物,推測可能為墓穴入口。△考古人員在吉薩金字塔群進行探測工作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道,吉薩金字塔群附近埋葬着古埃及王室成員和高級官員。許多墓在地面上建有由長方形石頭或泥磚築造的建築物。然而,在這些古墓的中間地帶,有...
門羅去世:我們時代的契訶夫,畢生都在與家務鬥爭 - 天天要聞

門羅去世:我們時代的契訶夫,畢生都在與家務鬥爭

你遲早會在其中一個故事裏,與自己面對面相遇。當地時間5月13日晚,被譽為這個時代的契訶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拿大作家艾麗斯·門羅於安大略省逝世,享年92歲。門羅在世時,就是無可爭議的文學大師。她幾乎斬獲了所有英美乃至世界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她一生出版14部短篇小說集,其刺骨的清醒、驚人的技巧、能夠從「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