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字文遠,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曾勸降昌豨、從攻袁氏、參與官渡之戰與合肥之戰……。
一生戰功赫赫,而這些成就皆是源於他的性格,勇猛、忠義,有膽有識。
1.張遼之勇
張遼先後依附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
張遼在丁原手下不過是一個從事史,受丁原派遣到洛陽助何進,又受何進派遣到河北募兵,募得千餘人。
當他率兵回來後,洛陽經過一系列變動早已物是人非:何進已經死於宦官之手,呂布已經殺了丁原而依附於董卓,只得以兵屬董卓。
然而董卓的爪牙為呂布、牛輔、李傕、郭汜、張濟等,根本數不着張遼。
在對抗討董聯盟中,連名不見經傳的徐榮也在滎陽打敗曹操,而張遼卻默默無聞。
董卓敗亡後,張遼選擇了呂布,但在呂布的麾下,張遼依然是籍籍無名,甚至不如高順、侯成、宋憲、魏續等人的風頭。
張遼因武力過人而被并州刺史丁原賞識,可見他曾經展示過自己的武勇,然而到了董卓、呂布的麾下,為什麼要藏武匿勇呢?
合理的解釋就是張遼在和董卓、呂布的接觸中,逐漸認識了他們不是建立霸業之人,過早釋放自己的武勇之才,不但無助於他們成就霸業,反而會成為他們的殉葬品。
張遼勉從庸主暫棲身,同時尋找着能夠建立霸業的雄主。
這是他的蟄伏期,他深知憑匹夫之勇改變不了現實,只有融入一個雄主的霸業之中,才是自己才幹煥發光彩的舞台。
進入曹操陣營後,張遼隨曹操戰袁紹、征烏桓、伐孫吳、戰合肥,屢立戰功,宛若換了一個人。
張遼之勇,曹操曾這樣概括: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質忠性一,守執節義」反映了張遼之勇的忠義特點。
2.張遼之忠
張遼忠於職守,張遼曾受命討伐陳蘭、梅成,陳蘭、梅成躲入灊中的天柱山。
天柱山山高道險,步徑裁通,陳蘭等人在山上構築營壘,易守難攻。
諸將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兵少道險,難用深入」,不願意進攻。
張遼說:「山路狹窄,正所謂一對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
事後曹操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張遼之所以不畏山路險峻,揮師進攻,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職責是剿滅陳蘭,是其盡職的表現。
張遼忠義兼具,忠字當先,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為解除後顧之憂,先東征劉備,俘獲了關羽。
曹操很喜歡關羽,想把他留在自己軍中,但又察覺到他沒有久留之意,便讓張遼「試以情問之」。
這裡的「情」當然是兄弟之情,因為張遼曾經說過:曹操是他的君父,關羽是他的兄弟,可見張遼和關羽是結拜兄弟。
張遼領命後立即找到關羽,問他是否願意留在曹營,關羽回答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關羽的態度使張遼很為難,告訴曹操實情,恐怕關羽被曹操所害,不告訴實情又違背事君之道。
最後還是決定告訴曹操關羽真實的想法。
曹操聽後說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張遼答:「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曹操稱關羽為「天下義士」固然大度,但恐怕也與張遼着重渲染關羽「義」的一面有關。
3.有膽有識
官渡之戰破袁紹後,張遼受命與夏侯淵攻打昌豨,經過數月的圍攻,曹軍的糧草耗盡,夏侯淵與張遼商議退兵。
張遼說:「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便派人告訴昌豨,要向他轉達曹公之命。
昌豨果然願意聽張遼轉達,二人見面之後張遼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昌豨聽後決定投降。
張遼為了讓昌豨徹底免除顧忌,一個人陪着昌豨回到家裡,拜見其妻。
曹操知道此事後,感覺張遼太冒險,說:「此非大將法也。」
張遼說:「以明公威信着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張遼敏銳地捕捉到昌豨的細微變化,他之所以敢隻身隨昌豨回家,並非逞匹夫之勇,其勇氣來自有大軍做後盾,有聖旨作護身,他的勇是融在曹操的霸業中的。
張遼識大局顧大體,建安十九年,張遼隨曹操南征孫吳,受命與樂進、李典率七千餘人駐守合肥。
曹操臨離開時留下一封信函,信封上寫了「賊至乃發」四個字。
第二年,孫權果然率十萬大軍圍困合肥。
張遼便把信函打開,上面寫着:「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據《三國志》記載,面對曹操留下的指令「諸將皆疑」。
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張遼這段話,是向諸將解釋曹操為什麼留下這樣的指令,因為曹操大軍遠在千里之外,不可能前來救援。
曹操此令的用意是,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先乘其合圍未成而擊之,一來挫其銳氣,二來安定眾心,有利守城。
從張遼的解釋中可以推測出諸將所懷疑的是曹操指令的可行性,甚至是曹操留下此令的可能性。
心懷狐疑的諸將中,包括不包括李典、樂進呢?《三國志·趙儼傳》載,早在赤壁之戰前,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的時候,就有「諸將任氣,多共不協」的現象。
又據《三國志·李典傳》載: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
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
張遼恐怕樂進、李典不服從,是怕他們因私怨而害公義,可見他是出於國家大義的角度與李典溝通的。
在李典、樂進等將領的配合下,合肥保衛戰打得十分頑強,張遼連夜組織八百勇士於第二天清晨出戰,於敵陣中幾進幾齣,吳軍人馬披靡,無敢當者。
張遼率眾自清晨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曹軍眾心乃安,諸將咸服。
孫權圍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張遼又率諸軍追擊,差一點俘獲孫權。
合肥保衛戰的勝利,是張遼從國家公義出發,團結諸將,放棄私怨,眾志成城的結果。
張遼不貪功、勇改過。曹操率軍伐孫吳,張遼與臧霸為前鋒先期抵達濡須口,恰遇大雨,江水大漲,吳軍戰船乘水勢漸漸逼近,曹軍將士軍心不安。
張遼主張撤退,臧霸制止說:「曹公明於利鈍,怎能丟下我們不管?」他們堅持到大軍的到來。
張遼把臧霸的表現如實報給曹操,並未貪臧霸之功,臧霸因此被拜為揚威將軍。
張遼看中了胡質的才幹,想請他到自己軍中任職,當時胡質在揚州刺史溫恢手下任治中,張遼便到溫恢那裡求請胡質,溫恢沒有拒絕,不料胡質卻推說有病。
出來後張遼對胡質說:「仆委意於君,何以相辜如此?」胡質回答說:「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貪,奔北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武伯南身為雅士,往者將軍稱之不容於口,今以睚眥之恨,乃成嫌隙。
況質才薄,豈能終好?是以不願也。」胡質所說的武伯南,是張遼手下的護軍,名叫武周,胡質批評張遼因一點小事和武周不和。
張遼接受了批評,與武周和好如初。
4.結語
張遼之勇進入曹操集團後才大放異彩,這是因為曹魏的霸業是他施展武勇的舞台,他的武勇是和曹魏集團的霸業融合在一起的。
張遼的武勇推進了曹魏集團的王霸之業,同時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