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組建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共4個師21個團,9萬餘人。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駐福州辦事組,三大部下設有18個業務處,兵團機關駐沙縣城關,1970年9月遷至南平市,陸軍第31軍副軍長彭飛為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熊兆仁為政委。
1969年12月25日接收1.5萬人充實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以福建省企事業單位為基礎,抽調部隊幹部為領導骨幹,組建4個師,共18個團2個直屬團和1個相當於團的單位等。
兵團第1師(工礦)、第2師(農業)、第3師(林業)、第4師(基本建設),共21個團(18個團+2個直屬團+1個相當於團的單位)。邵武綜合農場、高峰農場劃歸兵團。
1970年4月將3個企事業單位改編為團(包括兵團直屬的原沙縣森工局改編為直屬第24團),1972年5月增設永安礦區(相當於師的單位)。
第1師,駐龍岩東肖,以工礦為主,兼營農副業。
1969年12月建師,時轄第1團-潘洛鐵礦、第2團-永定煤礦、第4團-漳平煤礦及龍岩蘇邦煤礦、第6團-邵武煤礦、第7團-龍岩青草盂農場、黃斜勞改農場、南靖馬山勞改農場和煤礦建井大隊-煤礦建井公司(相當於團的單位)。
上圖為1972年時的兵團射擊集訓隊參觀古田會址
1970年4月,龍岩紅炭山煤礦改編為第1師第3團。
福建龍岩礦務局:位於龍岩市紅坊鄉下洋村,建於1958年10月,1960年5月改名為紅炭山煤礦,1970年改編為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1師第3團,1977年12月改稱龍岩礦務局,後來龍岩礦務局和永定礦務局合併為福建煤電股份公司。
上圖為特鋼廠創辦時的龍岩縣曹溪公社東山大隊原貌
上圖為昔日的7071廠
1970年5月,福州八一鋼鐵廠改編為兵團第1師第5團,後八一鋼鐵廠與擬建的龍岩特種鋼材廠合併組建福建八一特鋼廠(即是7071廠,位於龍岩城東南郊)。
上圖為1973年時的特鋼廠
1971年11月福建八一特鋼廠由隸屬第1市改為直屬兵團,1973年1月福建八一特鋼廠建成投產後改屬福建省冶金工業局。
1970年6月廈門工程機械製造廠改編為第1師礦山機械廠(相當於團的單位),1972年7月交還廈門市革委會。
1970年8月廈門反帝醫院改編為兵團第1師醫院,前身為1898年美籍荷蘭人創辦的救世醫院,院址在鼓浪嶼河仔下。1951年改稱為廈門市第二醫院,1958年廈門市第三醫院(廈門市第三醫院前身為創辦於1931年的鼓浪嶼醫院,1953年改稱廈門市婦產醫院,1954年改稱為廈門市第三醫院)與廈門市第二醫院合併為鼓浪嶼醫院,1966年改稱為反帝醫院,1970年醫院遷至龍岩並更名為福建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一師醫院(同年廈門市政府在第二醫院舊址重新組建鼓浪嶼區人民醫院和廈門市醫院第三病區)。當年一師醫院現為龍岩市第二醫院,
1971年2月煤礦建井大隊及所屬四隊與籌建中的永安加福煤礦共同組建為一師第5團。
1971年10月,一師第1團劃歸三明鋼鐵廠。
1972年1月,一師第7團撤銷。1973年7月1日,一師師部撤銷。二團、三團、四團、六團,煤礦建井大隊,師醫院等直屬兵團。兵團撤銷時,上述單位交由福建省燃料工業局接管。
第2師,駐明溪城關,以農業為主,兼營林牧副業。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在明溪成立。
上圖為武裝看押,武裝看押是2師3師重要任務
第2師轄第8團、第9團、第10團、第11團,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牧副業等。
第8團-清流縣-清流新墾勞改農場,第9團-明溪縣-明溪樓前勞改農場,第10團-寧化縣-寧化涼傘崗勞改農場,第11團-泰寧縣(由原閩侯熔新機械廠、閩侯白沙勞改農場、仙游度峰糖廠和永安大洲後磚瓦廠等組成)。
上圖為昔日的弋口勞改農場
1970年5月,第11團由閩侯白沙遷至泰寧,改轄將樂、泰寧、建寧三縣森林工業單位和泰寧朱口、弋口勞改農場。原11團度峰糖廠改為師直屬營、大洲後磚瓦廠劃歸第4師、熔新機械廠劃歸莆田地區、白沙農場交由省五七幹校接管。
上圖為2師11團建寧森工營女子水運隊-金溪女將
建寧縣森林工業單位:1958年建寧縣林業局成立水運隊,利用金溪河道將建寧縣木材水運至順昌貯木場,1969年建寧縣林業森工組成福建生產建設兵團2師11團3營(建寧森工營),建寧森工營下轄城關木材採購站、水運連和大源、武調、楓元、溪源伐木場及將上林場,1971年城關木材採購站與水運連合併,木材採購站下設男水運隊1隊、2隊、3隊、4隊和女子水運隊(女子水運隊屬建寧森工營首創,被譽為金溪女將),兵團撤銷後併入林業局。
弋口農場:1958年上海監獄系統南下福建,在將樂縣與泰寧縣之間建立上海市閩北勞教農場,1962年2月上海設在泰寧弋口勞教農場交由福建公安,1969年12月劃歸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時稱2師11團4營,此為泰寧勞改獨立大隊前身,1982年泰寧勞改獨立大隊撤銷。
上圖為昔日的度峰糖廠
度峰糖廠-2師第11團一營:原屬福建省勞動改造第三管教大隊,後改稱福建省度峰糖廠,後撤銷2師第11團一營番號,改稱2師獨立營。
1971年2月,二師機關一分為二,一部留在原地領導原有各團,一部調至永安縣水東組建永安礦區。1971年10月二師場第9團劃歸三師,第9團所屬各營併入二師第10團。
1973年1月,撤銷第8團、第10團、第11團五營和師直屬營,交由地方接管;第11團余部改為兵團直屬。1973年7月二師師部撤銷,第11團交由地方接管。師團撤銷後,軍隊幹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第3師,駐建甌縣城,以森林工業和林業為主,兼營農牧副業。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在建甌成立。
第3師轄第12團、第13團、第14團、第15團、第16團、第17團和南平大洲貯木場、邵武貯木場、邵武汽車保修廠、南平森工醫院、三師設計大隊(原華東林業勘察設計院,1971年10月改為兵團設計大隊,位於建甌南雅),以經營森林工業和林業為主,兼營林牧副業等。
第12團:建西、建甌、南平森林工業和林業
第13團:順昌、建西森林工業和林業
第14團: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森林工業和林業
第15團:福建省森工局一處、二處、五處、基建處
第16團:邵武、光澤森林工業和林業,邵武綜合農場
第17團:崇安黃土、建陽小湖、梁布、浦城永平、政和東平等勞改農場
1971年2月,兵團籌建的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合併組建為第9團(團部機構從第二師劃轉)。
1972年8月,第9團改為兵團直屬。
1973年1月,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建成投產後交由福建省冶金工業局。
上圖為50年代建監初期的崇安黃土農場(現武夷山監獄)
1973年1月,第17團撤銷,更名為福建省崇安勞改支隊,對外稱福建省崇安黃土農場。
1954年改稱城村黃土農場,主要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1958年更名為崇安黃土農場,1970年劃歸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第17團,1983年改稱福建省武夷山農場。
1973年5月,第15團改為森工基建大隊(對外稱公司,相當於團的單位)。
1973年7月,三師師部撤銷,第12團、第13團、第14團、第16團和大洲貯木場、邵武貯木場、邵武汽車保修廠、南平森工醫院等改為兵團直屬。兵團撤銷時,上述各單位交由福建省林業廳接管,軍隊幹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上圖為兵團戰士在茶場勞作
第4師,駐永安縣城,以基本建設為主,兼營少量農副業。
1969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在永安縣成立。
第四師駐地永安縣城關原福建省水電專科學校,轄第18團、第19團、第20團、第21團、第22團、第23團,以基本建設為主,兼營少量農副業。
上圖為第4師籃球隊
第18團駐三明白沙-原省建一公司
第19團駐永安西洋-原省建三公司
第20團駐南平-原省建八公司,省建八公司在1973年交由接管後改為省建二公司
第21團駐龍岩小洋-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處
第22團駐安溪福德-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處
上圖為第4師23團工作現場
第23團駐三明-原省工業安裝公司
四師醫院駐三明
1973年四師師部撤銷,第18團、第19團、第20團、第23團交由福建省基本建設局接管,第21團、第22團、第19團三營(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二處)交由福建省交通局接管。軍隊幹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永安礦區(師級),對外稱福建省永安礦區建設指揮部,1971年4月籌建,1972年5月1日對外辦公,相當於師的單位,直屬兵團。
永安礦務:位於永安市安砂鎮水東,1971年動工建設加福煤礦、莆田煤礦、福州煤礦等,1977年11月加福、莆田、福州3礦組成永安礦務局。那時由於莆田和福州沒有煤炭資料,因此在永安縣劃二塊地域供莆田和福州開採。永安礦務局成立後,莆田煤礦改稱斑竹坑煤礦,福州煤礦改稱豐海煤礦。
永安礦區機關設行政、政工、生產指揮、基本建設4個處,下轄永安加福煤礦(第五團)、東坑仔煤礦(相當於團的單位)等單位。兵團撤銷時,永安礦區交由福建省燃料工業局接管。
上圖為永安礦區從礦井歸來的兵團知情
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24團(兵團直屬團)
兵團直屬第24團駐沙縣城關,轄五個營、沙縣和尤溪森林工業和林業、紡織廠(沙縣養坊)、製藥廠(沙縣水南)、兵團獨立汽車連(沙縣養坊)、汽車保修廠(沙縣白沙)、衛生隊(沙縣水南)。
1973年第24團紡織廠併入南平紡織廠,兵團撤銷時,上述各單位交由福建省林業廳接管,軍隊幹部多數調回原單位,少數就地轉業。
1971年10月,福州軍區和福建省革委會開始調整兵團組織體制與領導關係。到1972年底,先後將潘洛鐵礦、礦山機械廠和全部勞改單位移交地方有關部門管理。福建八一特鋼廠、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等企業建成投產後移交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