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2025年05月09日22:23:09 歷史 1950

清朝宗室中,愛新覺羅·羅科鐸絕對算是最獨特的王爺。他出身於清朝頂級權貴家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玄孫,是禮親王代善的曾孫 ,克勤郡王岳托之孫,衍禧郡王洛洛歡之長子,屬於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一系第三代。

鐵帽子王在清朝爵位體系中是最為特殊的存在,與一般爵位每代遞降不同,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永不降級,享受着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和優厚待遇。這一待遇的背後,是其家族在清朝開國及鞏固統治過程中所立下的赫赫戰功。

羅科鐸的曾祖父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名列四大貝勒之首,是清朝開國史上的關鍵人物。他早年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為後金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在政權交替的關鍵時刻,主動退出汗位爭奪,擁立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在皇太極病逝後,又力排眾議擁立年幼的順治皇帝福臨登上皇位,穩定了清初的政治局勢,在朝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信。

順治三年(1646年)時,年僅6歲的羅科鐸在父親洛洛歡去世後承襲了衍禧郡王爵位。在順治八年(1651年)時,他的封號被改為平郡王。羅科鐸也是清朝首位平郡王,其平郡王封號直到乾隆年間才被恢復為岳托最初的克勤郡王。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據史料記載,羅科鐸為人非常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因身份地位尊崇而又盛氣凌人的氣勢,他的性格是低調與溫和,毫無驕矜之氣。

就看《清史稿》中對羅科鐸的記載,寥寥數語卻生動勾勒出其獨特形象:性平和,無貴胄氣,旌麾所蒞,恆喜與野老閑話。

從這些能看出羅科鐸平易近人,總是樂於與鄉間的老農親切交談。在那個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一位王爺能放下身段,與普通百姓閑話家常,了解民間疾苦,實在是難能可貴。

在治軍方面,羅科鐸同樣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他深知軍隊紀律對於戰爭勝負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始終嚴格治軍,《清史稿》記載他「能約束所部,禁淫掠」

在清初時期,滿清八旗軍所到之處往往伴隨着混亂、掠奪和殺戮,百姓苦不堪言。但羅科鐸的軍隊卻能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無論是行軍途中還是駐紮休整,士兵們都嚴格遵守命令,不隨意侵擾百姓。這使得他的軍隊在百姓中贏得了極高的口碑,所到之處,百姓不再是恐懼和逃避,而是歡迎與支持。

與其他清初的宗室貴族相比,羅科鐸的行為舉止更像是一位謙遜的君子,而非飛揚跋扈的權貴。在清朝宗室中,不乏一些依仗權勢、肆意妄為之人,他們的行為不僅損害了皇室的形象,也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而羅科鐸卻能堅守自己的原則,以平和的態度對待他人,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和部下,這說明了他的人品還是非常不錯的。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酒王」傳奇:酒罈無敵手,宴飲震京師

羅科鐸的人品很不錯,而且不貪財不好色,唯一愛好就是喝酒,據史料記載評價其為「聲色犬馬一無所奉,惟嗜酒」

順治十七年(1660年)時,羅科鐸配合信郡王多尼討伐南明獲得大勝,為清朝的國家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順治為了慶祝這一輝煌戰果,特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在宴會上,順治心情格外舒暢,他諭令諸王貝勒不必拘禮,盡情暢飲。

諸王貝勒們在戰場上都是英勇無畏的豪傑,此時在酒桌上也毫不示弱,紛紛舉杯,多尼看着這熱鬧的場景,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提議進行一場酒量比拼。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眾人的響應,帶兵打仗的王爺們,個個都是酒量不凡,誰也不願意在酒桌上輸給他人。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起初,眾人是一對一地較量,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位又一位王公貴族被喝倒下去,最終,宴會上只剩下了多尼、羅科鐸、康親王傑書、簡親王德塞、肅親王富綬五人。

此時,五王之中,除了羅科鐸,其他四人都已喝到了七成醉意。他們的臉頰微微泛紅,眼神中卻依然透露出不服輸的光芒。反觀羅科鐸,他卻面色如常,談笑風生。

眾人見狀,心中既驚訝又敬佩,同時也激起了他們的好勝之心,於是提議以四對一,與羅科鐸展開最後的較量。

順治看到如此場面也興緻勃勃,主動擔任起了裁判。他讓隨侍太監取來更大的酒杯和酒壺,五人先是用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快速飲下。接着,他們又換成了酒碗。最後,他們直接用上酒壺,仰頭猛灌。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喝到後來多尼等人都已經喝得滿臉通紅,而羅科鐸則始終保持着鎮定自若的神態,他的酒量彷彿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無論倒多少酒進去,都無法將其填滿。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臉上始終面不改色。

最終多尼等四人開始抵擋不住酒力,他們陸續敗下陣來,趴倒在桌子上,醉的不省人事。而羅科鐸卻依然屹立不倒,他依舊是面不改色,氣息平穩,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這場皇家宴會酒局讓羅科鐸一戰成名,他以一人之力戰勝四位王爺的壯舉,瞬間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百姓們對他的酒量驚嘆不已,紛紛稱他為「酒王」。

這場酒局也成為了清代酒文化中的一段傳奇,被《清稗類鈔》、《庸閑齋筆記》等史料詳細記載而流傳後世。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在清代,王公貴族們的飲酒風尚獨具特色,他們的酒桌上主要擺放着兩種酒,一種是來自浙江的女兒紅,另一種是山西的汾酒

女兒紅口感綿軟,酒香溫潤,入口時如潺潺溪流,輕輕滑過舌尖,給人一種細膩而柔和的感覺。這種酒的酒精度數相對較低,不容易讓人喝醉,因此深受那些酒量一般的王公貴族喜愛。

而汾酒,則是北方豪情的代表。它度數較高,口感濃烈,入口時如同一團烈火,瞬間點燃整個口腔。這種酒的香氣濃郁而醇厚,帶着一種獨特的凜冽氣息。對於那些酒量好、喜歡豪飲的王公貴族來說,汾酒才是他們的最愛。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然而,羅科鐸卻既不偏愛女兒紅的綿柔,也不獨鍾情於汾酒的濃烈,而是對這兩種酒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可謂柔和與剛烈都兼具。無論是在與王公貴族們的宴會上,還是在自己的王府中,他都能輕鬆地駕馭這兩種風格迥異的酒。

史料中對羅科鐸的酒量記載充滿了傳奇色彩,稱其酒量為「一石不醉」。在清代,一石重約140斤,這樣的酒量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按照常理推算,估計他一頓能飲白酒至少在五斤左右,或是三四箱啤酒,這樣的酒量在現代人中也是極為罕見的。而且,他的飲酒習慣更是讓人驚嘆,據傳說他日常每頓酒水的起步量就是五斤。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由於羅科鐸的嗜酒如命,王府中的酒水開支竟然成為了最大的生活花費。每天,王府的酒窖中都會有大量的酒水被取出供他享用。那些裝滿女兒紅和汾酒的酒罈,在王府中堆積如山。他的生活彷彿與酒緊密相連,酒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軍旅之中,羅科鐸都離不開酒的陪伴。在朝堂議事之餘,他會小酌幾杯,放鬆身心;在行軍打仗的間隙,他也會以酒來振奮士氣,緩解疲勞。

羅科鐸的這種獨特的飲酒風格和驚人的酒量,不僅在當時的王公貴族中引起了轟動,也成為了民間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酒王」外號也成為了清代酒文化中的代表。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嗜酒軼事:酒癮惹風波,謚號藏玄機

康熙五年(1666年)時,此時全國局勢逐漸趨於穩定,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百姓們也開始過上了相對安寧的生活。在這和平的年代裏,羅科鐸卻因嗜酒如命,在京城中竟找不到能與他酣暢對飲的對手,這讓他感到無比寂寞。

這位平日里豪爽豁達的王爺,心中突然湧起一股奇特的想法,羅科鐸竟然移文各省督撫,徵集當地善飲之士至王府斗酒。在他看來,天下之大,必定有許多隱藏在民間的酒中豪傑,他渴望與這些人一較高下。

於是,一道道公文從平郡王府發出奔赴向全國各地。公文上明確表示,不論身份貴賤,只要自認為酒量過人,都可以前來王府參加這場獨特的斗酒盛會,而且路費皆由羅科鐸承擔。

這一消息如同旋風一般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軒然大波。百姓們聽聞此事,紛紛感到驚訝和好奇,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一位王爺竟然公開徵集酒豪,這實在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奇事。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然而,羅科鐸的這一舉動卻觸犯了清初一項重要的禁令就是「諸王不得結交外省督撫」。而羅科鐸與外省督撫的這一聯繫,無疑是踩在了政策的紅線之上。

朝中的御史們得知此事後,紛紛認為羅科鐸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朝廷的規定,有結黨營私之嫌。他們紛紛上書彈劾羅科鐸。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紛紛,關於羅科鐸的彈劾之聲不絕於耳。

當時康熙尚未親政,實際掌權的是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當孝庄得知此事後,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深知羅科鐸的為人,知道他並非是那種心懷不軌之人,但他的行為確實已經觸犯了朝廷的底線。於是,孝庄傳諭讓羅科鐸入宮面訓。

羅科鐸接到太后的傳喚後,他深知自己這次可能闖下了大禍。當他來到太后的面前時,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恐懼,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誠懇地認錯:「臣好酒,在朝在軍無日廢飲,幸不及亂,先帝不之禁…… 欲與天下善飲者一角酒力,愚昧不識大體,跡涉樹黨,願伏重誅。」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當即羅科鐸向孝庄詳細地解釋了自己的初衷,只是因為嗜酒,想要尋找酒中對手,並非有結黨營私的意圖。

孝庄看着跪在地上的羅科鐸,心中既無奈又有些不忍。她深知羅科鐸的忠誠和直率,知道他確實沒有惡意,但他的行為又不能不加以懲戒。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孝庄最終只是訓誡了羅科鐸一番,然後令他回府思過。

這場因酒而起的風波,在孝庄的寬容處理下,終於得以平息。羅科鐸也從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訓,此後更加遵守朝廷規矩。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也許是太愛喝酒,導致身體出了問題,羅科鐸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時就去世了,年僅43歲。這位在清朝歷史上留下獨特印記的王爺,結束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羅科鐸病逝後,康熙為他賜謚號為「比」,這個謚號在清朝歷史上只他一人。在中國古代,謚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和總結,它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按照謚法,「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這兩種解釋看似矛盾,但結合羅科鐸的生平,卻有着獨特的解讀。

從「擇善而從」的角度來看,羅科鐸在軍事生涯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為清朝的統一和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治軍方面,他紀律嚴明,愛護百姓;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性格溫和,沒有貴胄之氣,能關心民間疾苦。這些行為都體現了他對善的追求和踐行,因此「擇善而從」可以說是對他一生品德和行為的肯定。

然而,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君有黨」與羅科鐸的那次全國征酒豪事件似乎又有着微妙的聯繫。雖然他本意並非結黨營私,但他移文各省督撫徵集酒豪的行為,確實觸犯了朝廷的禁令,引起了御史們的彈劾,被懷疑有結黨之嫌。這一事件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一個不太光彩的印記,也使得「事君有黨」這一解釋在他的謚號中多了一層別樣的意味。

除此之外,羅科鐸一生嗜酒好鬥,常與人比酒,這也是他人生中最為獨特的一面。無論是在順治家宴上以一人之力戰勝四位王爺,還是平日里與他人的酒桌較量,他都展現出了對酒的熱愛和對較量的執着。「比」字恰好呼應了他酒罈爭霸的人生特色,成為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大清「酒王」:喝倒四位親王,一頓五斤白酒起步,謚號暗藏酒文化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羅科鐸是清朝歷史上首位以酒量聞名的王爺,「酒王」這一稱號讓他在清朝酒文化的領域中佔據了獨一無二的位置。

在清朝,飲酒是一種社交活動,也是一種文化表達。王公貴族們通過飲酒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時也通過飲酒來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羅科鐸的豪飲,正是這種飲酒文化的一個縮影,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了清朝酒文化的精髓。

從羅科鐸為了尋找酒豪斗酒而觸犯朝廷禁令,這也說明了他是一個真正對酒有着執着熱愛的人,很多愛喝酒的人都會出現酗酒誤事的缺點,而他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嗜酒卻並不酗酒。

在羅科鐸的飲酒生涯中,從未因酒誤事,也從未因酒失態。他的酒品得到了眾人的認可,順治、康熙父子兩代皇帝和其他王公貴族都對他的酒品讚賞有加,因此羅科鐸「酒王」的外號簡直是實至名歸。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高規格出席俄羅斯「5·9」勝利日慶典背後的三重深意 - 天天要聞

中國高規格出席俄羅斯「5·9」勝利日慶典背後的三重深意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李曉喻)當地時間5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領導人應邀出席俄羅斯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這是習近平時隔10年再次出席俄羅斯「5·9」勝利日慶典。當地時間5月9日,俄羅斯舉行盛大慶典,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來自世界...
不要小看英國他它竟然殖民過這麼多國家和地區 - 天天要聞

不要小看英國他它竟然殖民過這麼多國家和地區

英國曾是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巔峰時期(1922年)控制着約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佔全球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統治人口超過4.58億,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殖民體系覆蓋了全球多個大洲,包括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以下是英國曾經殖民
《毀滅戰士:黑暗時代》IGN9分GS8分:戰鬥依然爽翻天 - 天天要聞

《毀滅戰士:黑暗時代》IGN9分GS8分:戰鬥依然爽翻天

《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媒體評測公布,IGN給出9分的好評。短評中提到,《毀滅戰士:黑暗時代》或許摒棄了《毀滅戰士:永恆》的機動性核心,卻以系列前所未有的厚重戰鬥風格取而代之。這種充滿力量感的全新玩法,以其獨特的方式帶來了同樣令人血脈僨張的極致體驗。總評中提到,《毀滅戰士:黑暗紀元》絕非簡單的"更多毀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