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訪蘇回國,看到貝加爾湖大發雷霆:別忘了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

2023年09月16日15:07:06 歷史 1447

新中國成立後,有一次主席出訪蘇聯,途經貝加爾湖時,當地蘇聯官員非常尊敬地請主席下車。

但對於這一要求,主席直接拒絕了。

隨行人不解,主席出訪向來每站必下,為何唯獨貝加爾湖站不下車呢?眾人疑惑之際,主席開口問道:諸位,可知道這是什麼地方?

隨行一人未加思索地回答道:「這裡是布里亞特共和國的首府烏蘭烏德」。

主席聽後十分不滿,繼續道:「我問的是,歷史上這是什麼地方?」

一眾人一下子全懵了,有人嘀咕,「這裡就是烏蘭烏德呀」。

主席聽後直接發火了,「難道我不知道這裡是哪裡,我問的是歷史上這裡是什麼地方」。

主席示意司機不能停車,繼續開車向前。此時,主席才為眾人解釋道:「請大家一定要牢記,這裡之前是我們中國人的土地,不是蘇聯的」。

在自家的領土上停車,這就不能叫作訪問。主席的不停車,無疑是很不情願地承認這裡是蘇聯的領土。

主席訪蘇回國,看到貝加爾湖大發雷霆:別忘了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貝加爾湖過往歷史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總面積3.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個北京市的面積,是我國第一大湖泊青海湖的7倍。

貝加爾湖的蓄水量十分驚人,可達到7000多億立方米。將我國所有的湖泊的蓄水量加起來,也只有貝加爾湖的三十三分之一。

貝加爾湖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湖泊,湖水清澈,環境優美,島嶼迂迴。春天時,貝加爾湖的最深透明度可達到40米,而我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瑪旁雍錯只能達到14米。

貝加爾湖中有27個島嶼及多個半島,最大的島嶼面積有730平方公里;貝加爾湖最深處有1640米,平均深度750米,而我國的青海湖平均深度只有21米。

無論怎麼對比,站在貝加爾湖身邊,我國的所有湖泊都是弟弟。

文獻記載,貝加爾湖大約在2000-2500萬年前,因印度次大陸板塊擠壓並嵌入歐亞大陸板塊時形成。

大運動一方面使青藏高原整體抬升,另一方面造成了貝加爾湖區域的斷裂,形成了大裂谷。後經歷了上千萬年,周邊336條河流匯聚大裂谷,最終形成了貝加爾湖。

主席訪蘇回國,看到貝加爾湖大發雷霆:別忘了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主席訪蘇回國,看到貝加爾湖大發雷霆:別忘了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貝加爾湖的丟失

貝加爾湖除了蓄水量巨大,水質品質極佳,按照我國的水質標準,能夠達到最好的一類淡水。

要知道,這麼優質的一座大湖泊,歷史上很長時期都屬於我國領土範圍內。

西漢時期,貝加爾湖曾是蘇武牧羊的地方,漢武帝時期一直屬於我國統治範圍之內。

唐朝時,曾在貝加爾湖設立羈縻州府玄闕州,由安北都護府管理;元朝時,屬於嶺北行省管轄。

一直以來,生活在貝加爾湖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丁零鐵勒、蒙古等,都與我國中原王朝有着比蘇聯人更近親的血統和關係。

直到清朝時期,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有些看不起寒冷偏遠的貝加爾湖,而將其「贈送」給了沙俄,十分可惜。

公元17-18世紀,正是清朝鼎盛時期,歐亞大陸兩股新興勢力開始瘋狂擴張,最終在貝加爾湖相遇。

這兩股勢力,其一是沙皇俄國的哥薩克騎兵,另一支是大陸東方的清八旗軍。

貝加爾湖是一座狹長彎曲、像一輪彎月一樣的湖泊。它狹長的分界線將兩股勢力阻隔在了湖泊兩岸。

兩股勢力因貝加爾湖而停止。但兩國對待貝加爾湖的截然不同的態度,也註定了貝加爾湖的命運。

主席訪蘇回國,看到貝加爾湖大發雷霆:別忘了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 - 天天要聞

對清朝來說,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在貝加爾湖進行長期統治,他更熱衷於中原王朝的你爭我奪。

因為那裡有更優質、更溫暖、更適宜耕種的土地,還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而對於俄國來說,他們本就生活在苦寒之地,更偏於南方的貝加爾湖區域,對他們來說是很適宜生存的地方,俄國人非常重視和珍惜。

俄國人到達貝加爾湖後,第一件事就是探索地形、繪製地圖,開始召喚殖民者到來,進行長期軍事佔領。

當時清朝正值康熙帝時期,在經歷了雅克薩之戰後,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清朝對「服軟」的俄國做出了重大讓步,放棄了對貝加爾湖東部反抗沙俄的布列亞特人的支持。

到了雍正帝時期,清朝又與俄國簽署了《恰克圖條約》,又將貝加爾湖南部區域全部劃歸給了俄國。

從此之後,貝加爾湖與我國徹底分離,這種毫無眼界的「贈予」,令人遺憾不已。

讀者們,關於「貝加爾湖的歷史」,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危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危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詞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詞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危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 天天要聞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1936年冬天的西安,寒風吹得城牆垛口嗚嗚作響。誰也沒料到,張學良和楊虎城扣下蔣介石的那聲槍響,不僅撞開了抗日的大門,更把兩個人的命運拽進了截然不同的深淵。後來張學良被軟禁到頭髮花白,楊虎城卻帶着全家倒在血泊里——同樣是兵諫的發動者,蔣介石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 天天要聞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從國家能源局獲悉: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5億千瓦。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 天天要聞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1. 胯下之辱典故:韓信年輕時家貧,曾遭市井無賴當眾侮辱,被迫從其胯下爬過。韓信忍下了這奇恥大辱,後來發奮圖強,成就大業。2. 一飯千金典故:韓信落魄時,常在河邊釣魚充饑。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漂母)見他可憐,連續幾十天分飯給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