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2023年09月12日09:48:02 歷史 1204

千古名相諸葛亮,堪稱三國最聰明的謀臣,自從27歲跟隨劉備打天下,幾乎一直處於開掛的狀態,草船借箭、借東風八陣圖等事迹,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被後人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並將他尊為「智聖」。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 天天要聞

劉備去世後,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還有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卻沒有抱怨,盡心儘力地輔佐阿斗,岌岌可危的蜀漢政權逐漸好轉,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公元228年,為了完成先主劉備匡扶漢室之遺願,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

此後的六年間,諸葛亮先後進行了六次北伐,卻因各種原因,均以失敗而告終。公元234年,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患上了重病,他掐指一算,得知自己時日不多,不久後將離開人世。他非常不甘心,就點燃了七盞燈,準備用傳說中的「七星燈續命」之法術,為自己延長一旬的壽命。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 天天要聞

奈何難為,縱然他法術高強,依舊沒能續命成功,在吐了一口鮮血後,憤怒地喊道:「天要亡我,諸葛孔明。」去世前,他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下後事。另外,在信的最後,他對自己的埋葬方式做了詳細的安排。

劉禪雖然沒啥能力,但對丞相諸葛亮卻非常敬重,幾乎言聽計從,這次也不例外。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劉禪找了四個身強體壯的士兵,抬着裝有諸葛亮屍體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並吩咐他們,在繩爛杠斷的地方,就地將丞相掩埋,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標記。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 天天要聞

這四人走了三天三夜,仍舊沒有發現繩爛杠斷的跡象,差點累吐血了。四人開了個會,決定不走了,就將諸葛亮隨便找個地方埋葬了,然後就回成都向皇帝劉禪復命了。劉禪非常納悶,自己親自挑選的繩子和抬棺材用的木棍,怎麼如此輕易就斷了呢?其中肯定有蹊蹺。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 天天要聞

於是,劉禪命人將這四名士兵抓了起來,並親自提審了他們。在遭受到一番毒打之後,其中一人扛不住了,果斷交代了事情的真相。劉禪非常憤怒,以至於忘記詢問丞相諸葛亮的真實埋葬地點,就親手將他們砍了。這四人死後,世人再也沒人知道諸葛亮的墓地在何方,至今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死前的一個特殊安排,其墓地至今成謎! - 天天要聞

為了紀念諸葛亮,劉禪就命人在定軍山下為他建造了一個衣冠冢,也就是現在的武侯墓。有人認為,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不想讓後人找到他的墓地。隨着科技的進步,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專家能夠找到諸葛亮真正的埋葬地,揭開困惑世人上千年的謎團。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