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不敢再矯情下去。
諸葛亮是深懂易經八卦神算之人,這從以後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等故事,便可以看出來。
所謂"事不過三",即任何事情,可一可二不可三。諸葛亮也許已經算定,他再避而不見,劉備很可能不會第四次來找他了,一來人的耐心有限,二來時局不允許。
曹操已滅袁氏,北方基本平定,不日將率軍南下,兵鋒直指荊州和孫吳。
再不出山,劉備當真便無立足之地了。
諸葛亮認為眼下正是說服劉備順手接管荊州的大好時機。否則,他的計劃便將推遲實現,或根本無法實現。
劉備甫一坐定,書僮的茶水尚未上桌,諸葛亮便滔滔不絕說將起來。
說曹操已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目前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只能結交作為後援。唯有荊州、益州可圖。
說著,諸葛亮命書僮取來一幅地圖掛於中堂,告訴劉備一一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圖。
諸葛亮繼續說道,從地圖上看,北邊曹操佔盡了天時,南邊孫權佔盡了地利,將軍可以占人和。先奪取荊州,爾後攻取西川,以成鼎足之勢,然後逐鹿中原。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未出茅廬,憑着一張地圖,就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便已知三分天下。
地圖是軍事、行政和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料,是表達和傳播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劉備並沒有馬上按諸葛亮謀劃的那樣,兵不血刃地佔領荊州全境,而是通過殘酷的爭戰,才得到荊州八郡近一半的土地,導致關羽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缺少人力和財力的補充,最後被孫吳偷襲而敗走麥城而身首異處。
假設關羽能擁有整個荊州,動員整個荊州的人力和財力,兩川那邊再給他經濟與兵員有力的支持,很可能三國的歷史要改寫,遺憾的是關羽既沒有擁有整個荊州的人力和財力,也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大力支持。
在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嚇得要遷都的當口,諸葛亮卻在做着涉嫌沽名釣譽的事情一一勸進,勸劉備晉位漢中王,大封功臣。
儘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沒有說諸葛亮懷有私心,但事實卻叫人不能不懷疑他有私心,如果關羽當真大功告成,漢室皇朝還真沒他諸葛亮什麼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