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歐一幫小國中,立陶宛是在追隨美國時,腳步最為緊迫的,而且幾乎沒有底線。為取悅美國,甚至根本不顧及自己的國家利益,這其中的立國政府官方代表,非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莫屬。此前,立陶宛操作的所謂「台方駐立辦事處」事件,就是蘭茨貝爾吉斯一手策劃的,為了表示鼓勵,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親自接見了他。

之後,中國大陸不僅將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而且還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貿關係層級,並且希望在華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和立陶宛之間「二選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歐盟企業也減少了與立陶宛的合作,像德國、荷蘭這樣的「老歐洲」,還直接斥責立陶宛「愚蠢至極」,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因為它的原因,也直接影響到了歐盟和中國的貿易關係。
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後,立陶宛將自己的出口開始向台灣地區轉移,但是,雙方的來往,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親密。
一來台灣地區只有「巴掌大」,市場吞吐量太小,根本滿足不了立方要求;二來,立陶宛認為自己為了給台當局拓寬所謂「國際空間」,不惜得罪了中國大陸,台當局應該還這個「人情」,於是對台出口時要價虛高,令台方也頗為不悅。

一方面,失去中國大陸市場,也失去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另一方面,在台當局那兒又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於是,蘭茨貝爾吉斯也逐漸「失寵」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於「消失」狀態。但是,最近的歐盟外長會議上,他又跳出來了。
據觀察者網報道,在近日舉行的歐盟外長會議上,立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再次「碰瓷」台灣問題,聲稱歐盟需要為「與中國關係惡化的潛在後果」做好準備,例如「台海衝突」的爆發。
這一次,蘭茨貝爾吉斯是以台灣問題為由,想要將歐盟推到中國的對立面,用心非常險惡。
但是,立陶宛畢竟只是歐盟成員中一個小國,一方面,發言的分量比不上法國、德國這樣的關鍵成員;另一方面,對於如何與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相處,歐盟已經有了指導性文件,提出對華採取「清醒」但「不對抗」的態度,有點「實事求是」的意思。

因為通過俄烏衝突,歐盟也看明白了,美國是靠不住的。一方面,通過將「安全問題」拋出後,徹底將歐盟綁上了戰車;另一方面,又不顧盟友之情,出台多項法案,瘋狂「收割」歐洲國家。
比如說,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補貼美企,讓歐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只能將產業向美國轉移;切斷俄能源對歐供應後,美國對歐輸出的能源價格,達到了市場價的四倍。
也正因為如此,歐盟認識到,不能與中國脫鉤,因為經濟上根本離不開中國市場,政治上也需要用中國來平衡美國。

幾天後,中國特使即將出訪歐洲多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問題進行斡旋,這也可以視作中歐近年來最為重頭的一次合作,因為隨着衝突的繼續,歐盟幾乎要「崩潰」了,但美國仍在推動。而中國提出政治解決烏危機,則正是歐盟所希望看到的,自然就不管美國會怎麼想了。
只是,歐盟國家也並非鐵板一塊,既有法德這樣希望「戰略自主」的,也有立陶宛這樣的美國「狗腿子」,無論是政治解決烏危機,還是對華關係,想要發出同一個聲音,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