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女子表情被製成車貼,「快意恩仇式」監督要不得|新京報快評

2023年05月04日19:39:20 歷史 6256

插隊女子表情被製成車貼,「快意恩仇式」監督要不得|新京報快評 - 天天要聞

▲某電商平台商家售賣插隊女子相關的汽車貼紙。截圖來自電商平台

據極目新聞報道,4月30日,一條定位在浙江金華某景區內,兩名女子被指插隊後情緒失控的畫面被人上傳到網絡後,引發輿論關注。

而隨着插隊事件熱度的不斷升高,一些商家竟然蹭起了熱度,將兩名女子扭曲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辭,如「我就要插隊,我們不是好惹的」,選擇性地製作成車貼進行公開銷售,以此謀取私益,從而引起了新一輪的議論。

有網友留言,製作表情包的網暴行為是不道德的;還有法律博主指出,製作出售插隊女子表情包車貼,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和人格權,是一種違法行為。

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在第1019條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複製、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很明顯,銷售平台上那些扭曲面孔的車貼,應該沒有徵求當事人的同意,就製作、傳播並謀取私利了。因此,從法律的角度看,這種行為侵犯了兩女子的肖像權、人格權。

積極的輿論監督,是公民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公民社會進步的標誌。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我們越來越具有利用社交媒體來監督他人不文明的習慣。

這種積極的社交媒體監督方式,當然具有正面效應。一方面讓侵犯公共利益的行為沒有地方可以隱藏形跡、身影,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另一方面,網絡監督也警醒其他公民,出門在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進步。

然而,不正確的監督方式往往事倍功半,反而走到道德和法律的對立面。在該事件中,隨着事件的熱炒,部分網民不但對兩名女子的真實身份進行人肉搜索,還對其日常行蹤進行偷拍,甚至還出現了地域攻擊、人格貶損等網絡暴力行為。

這種行為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樸素正義和輿論監督的範疇,變成了一場以正義冠名的暴力「狂歡」,以及對於不文明現象的不滿悄然轉變為「流量至上的利益追求」。

正確的輿論監督,需要剋制的傳播行為。剋制的傳播行為,指的是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充滿人性關懷的信息傳播,而不是基於感性的、動物性的、報復性的甚至置人於死地的「快意恩仇式」傳播。

插隊是違背公序良俗的不道德行為,理應受到譴責。但是,我們還需要弄清楚或設身處地想一想,在那個人擠人的、嘈雜的高壓環境下,對方是不是有什麼特殊情況?

即便是插隊,上傳視頻的傳播者也需要停留1分鐘反思一下:是不是非得選擇扭曲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辭畫面,而不用給當事人打上馬賽克遮蔽一下嗎?實際上,當天警方未接到報警,也就是說,兩女子的行為,還達不到擾亂公共秩序和尋釁滋事的程度。

克制的傳播,不但需要傳播者慢下來檢查自己上傳作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還需要傳播鏈條上那些製作車貼的商家反思一下,銷售侵犯當事人肖像權的車貼,會給當事人帶來怎樣的人格侮辱以及會產生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如果我們在處理內部矛盾時,都以不計法律後果的方式進行輿論監督,那麼無知之幕中的惡果遲早會降落在每個傳播者頭上。因此,有序的公民社會離不開文明行為的支持,也離不開文明的輿論監督方式。

撰稿/聶書江(中國政法大學法治傳播中心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編輯/徐秋穎

校對/吳興發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