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安史之亂是個繞不開的轉折點,經此一役,盛唐開始走下坡路。叛亂爆發時,安祿山帶着叛軍主力直撲洛陽、潼關,這兩個地方是長安的門戶,拿下就能長驅直入。
很快洛陽失守,但潼關地勢險要,高仙芝、封常清帶兵死守,叛軍攻了很久都沒拿下,甚至一度打算後撤。眼瞅着唐軍要掌握主動權了,唐玄宗卻聽了讒言,砍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腦袋,還逼哥舒翰主動出擊。
這一錯招直接讓叛軍攻破長安,但奇怪的是,安祿山進了城卻沒追殺逃去四川的李隆基,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關鍵原因,叛軍其實已經快撐不住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總兵力大概57萬,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裡握着18萬兵馬。看着數量不少,可跟全國兵力比起來還不到三分之一。
而且安祿山從河北起兵一路往西打,沿途要啃洛陽、潼關這些硬骨頭,戰線越拉越長,兵力就像撒芝麻似的分散開來。到了755年底,洛陽丟了之後,唐玄宗讓哥舒翰帶20萬大軍守潼關。
潼關易守難攻,哥舒翰一到就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門不出。安祿山讓兒子安慶緒攻了幾個月都沒動靜,要不是唐玄宗硬逼哥舒翰出兵,叛軍能不能進長安都兩說,哪還有力氣追擊?
從實際戰況也能看出叛軍的疲態,拿下長安後,他們多次攻打離長安不遠的扶風郡,結果被陳倉縣令薛景仙帶兵打退了。
還有睢陽之戰,張巡帶着不到一萬人,從757年1月堅守到10月,打了四百多場仗,殺傷叛軍十幾萬。
雖說最後城破了,但這麼長時間的牽制,讓叛軍根本騰不出手擴大戰果。連周邊的小地方都啃不動,哪有精力去追唐玄宗?
還有一點,安祿山身體出了大問題。他本來就胖,起兵後視力越來越差,後來直接失明了,還一身病痛。757年正月,病重的他被兒子安慶緒殺了,內部一下子亂了套。
這邊史思明在太原被李光弼打敗,那邊郭子儀正籌划進攻河東。叛軍既要應付內部權力鬥爭,又要面對唐軍在多地的反攻,已經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這時候別說追擊了,能保住現有的地盤都不錯了,必須把主力留在關中鞏固防線,哪敢分兵去四川?
而且在安祿山進長安之前,太子李亨已經在靈武稱帝,也就是唐肅宗,還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就算叛軍追上李隆基,殺了他又能怎樣?新皇帝已經上位,而且唐肅宗手裡握着戰鬥力極強的朔方軍,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名將都聽他調遣。
叛軍本來就兵力不足,現在對手變成了更有號召力的唐肅宗,與其追着一個過氣的太上皇,不如集中精力對付眼前的新朝廷。
更何況朔方軍駐紮在西北,要是叛軍貿然追擊,後方很可能被唐軍端了老巢,這種風險他們冒不起。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叛軍的本質決定了他們的戰略選擇。安祿山的部隊主要是范陽、平盧等地的邊軍,核心訴求是搶地盤、爭權力,並沒有徹底推翻唐朝的長遠規劃。
打下長安後,叛軍將領忙着搶錢搶糧,內部爭權奪利,根本沒形成統一的追擊決策。而且長安作為都城,光是維持佔領就需要大量兵力,他們既要防着西邊的唐軍反攻,又要盯着東邊的睢陽、太原方向,兵力分配已經到了極限,實在沒有多餘的機動力量去執行遠程追擊任務。
這些因素湊在一起,讓叛軍只能困守長安,眼睜睜看着唐軍積蓄力量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