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之中,有那麼幾個皇帝讓我們印象深刻。如前期勤於政事後期卻沉迷修道煉丹的嘉靖皇帝;連續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寵幸大宦官魏忠賢沉迷於木匠活的天啟皇帝。在嘉靖之後和萬曆之前有這麼一位皇帝,他在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中間毫不起眼,就如同他的人生一樣短暫而迅速,如同一顆流星來的迅速消散的也無比迅速。他就是嘉靖皇帝的兒子,萬曆皇帝的父親——隆慶皇帝。
隆慶帝
「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
在隆慶帝在位的這段時間裏,隆慶帝最大的成就無疑是「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前者允許了民間資本出海進行貿易,使得當時的社會經濟有所好轉,同時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的放寬也使得當時東南沿海猖獗的倭寇活動逐漸消失。後者有效緩解了明朝和蒙古部族之間的民族矛盾,使得當時明朝北方邊界出現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和平局面,明蒙兩族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明朝疆域
客觀地來說,雖然隆慶帝的在位時間不長,但在他執政期間穩定了嘉靖朝中後期糜爛的朝政,社會經濟得以好轉,政治清明社會逐漸穩定。可以說,隆慶帝在嘉靖帝和萬曆帝之間起了一個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消除了嘉靖朝遺留的弊政,更為後來的萬曆中興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萬曆帝
可即便如此,隆慶帝在明朝皇帝中間依然是最不出名的一個,上不及他的父親嘉靖皇帝下不如他的兒子萬曆。隆慶帝在死後更是背負上了荒淫好色的罵名,而隆慶帝執政期間的文治武功卻被人有意識地忽視。不得不說,隆慶帝性格上的懦弱謙和是他成為明朝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皇帝的原因。
缺乏父愛的悲劇天子
早在嘉靖朝的時候,嘉靖帝的長子和次子先後在被立為太子後去世,當時沉迷道教的嘉靖帝深信道士提出的「二龍不相見」之說,開始疏遠自己的兒子。相比較來說,即使開始疏遠自己的兒子,嘉靖也還是更喜歡隆慶帝的異母弟弟景王一些。而長時間被自己的父親疏遠和生活在自己父親的威壓之下,使得隆慶帝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
景王對皇位勢在必得,性格更是高調張揚。這也導致景王被嘉靖帝猜忌,被勒令離京就藩。最終在嘉靖駕崩後,性格懦弱的裕王最終繼承大統。對於隆慶帝來說,他登臨皇位更像是政治平衡和嘉靖死後皇位別無他選的產物。隆慶帝非嫡長子出身,加之他的性格懦弱對於文官過於寬厚使得文官集團對隆慶帝缺乏起碼的尊敬。
嘉靖帝
隆慶帝即位之初便將嘉靖朝因言獲罪的朝臣全部赦免,並且毫無底線的信任徐階,高拱等內閣朝臣,將朝廷大權盡托於徐階,高拱等人,並且不加以掣制,而隆慶帝的性格也使得他無法制止內閣群臣之間的爭權奪利。
在高拱、徐階等名臣的光芒之下,隆慶帝成了明朝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人們一提起隆慶朝的各項成就,都會認為是徐階,高拱等人的功勞,而這一切的主持者隆慶帝卻成為了人們口中肆意縱情聲色荒淫無度的平庸皇帝。
徐階
開啟黨爭?實則文官內訌
縱觀明朝歷史,皇帝和文人集團的對立一直是明朝政治的常態。強硬一點的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是大舉屠刀,殺的文人集團噤若寒蟬。圓滑一點的則是扶持宦官來打擊文人集團如嘉靖,萬曆兩帝。
洪武帝
而隆慶帝是個例外,不管文人們說什麼做什麼,隆慶帝不發表任何看法。你們隨意,我就看着。徐階將高拱趕下台,隆慶看着;高拱結盟陳洪重返朝堂,隆慶看着;張居正結盟東廠提督馮保抗衡高拱,隆慶還是看着。這也使得隆慶帝背上了開啟大明黨爭得罵名。但仔細一想,早在嘉靖朝黨爭早已出現雛形,只不過當時沒有打出「某黨某派」的旗號罷了。
明朝的黨爭大都是皇帝為了政治平衡制約文官而有意為之,但是隆慶一朝的黨爭卻是徐階等內閣輔臣爭權奪利而導致。簡單來說,隆慶朝的黨爭完全是文人集團內訌,互相狗咬狗導致的,卻將開啟黨爭的惡名強加於隆慶帝頭上,實非君子所為。
沉迷酒色只為慰藉內心
早在隆慶帝還是裕王的時候,父親的長期疏遠,兄弟的強勢,皇權的高壓下不僅使得隆慶帝變得懦弱,更使得他小心翼翼,深居簡出。長期處於壓抑的環境下使得隆慶帝開始沉迷於酒色中,等到隆慶帝登基為帝面對徐階等極為強勢的內閣輔臣時,卻又更加無可奈何。
隆慶為了討好文官集團大肆放權,內閣輔臣以把持朝政,沒了隆慶這個皇上也能平穩運轉。文人集團對隆慶缺乏尊重,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言官們指責,隆慶帝索性就不理朝政,更加肆意妄為沉迷酒色之中,最終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病逝時年僅三十六歲。
張居正
隆慶帝並非昏庸無能的皇帝,他深知民間疾苦即位後更是厲行節約之事。即位之初朝堂上能臣輩出,隆慶帝本應勵精圖治中興大明,卻在最好的年華沉迷於酒色中,不得不說這不僅是隆慶帝個人的悲哀更是大明朝的悲劇。
隆慶帝朱載坖,是大明朝最為悲情的皇帝。年少時缺失父愛,即位後無力掌控朝局,性格懦弱寬厚的隆慶帝反而給予臣下足夠的權力和信任。雖然隆慶帝沉迷於酒色中,但也只有美酒美人才能撫慰隆慶帝的內心,最後死於溫柔鄉中恐怕也是隆慶帝所期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