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青山君為松,心知彼此念相同;
依依遙望秦關外,舊夢一別入河東。
這首詩是《大秦帝國之裂變》中,贏渠梁與商鞅二人生日與共,患難相同,歷經磨難,最後成功的真實寫照。
前356年,39歲的商鞅為了秦渠梁一張求賢令,跨入函谷關,見到了繼位6年,27歲的秦孝公贏渠梁。
商鞅遍訪秦國三個月,拿出的《強秦九論》,使求賢若渴的贏渠梁從靈魂身處覓尋到了知己,從而,一拍即合。
「贏渠梁的膽略、智慧、意志、品格、胸襟,堪稱千古罕見,否則也不會與凌厲冰冷的權臣商鞅肝膽相照,更談不上建功立業;商鞅從來傲視天下,唯獨對秦渠梁真心折服。二十年,他始終如有一個鮮明的感覺,秦公是泰山,他只是泰山上的蒼蒼松柏,沒有這堅實的萬仞高山,就沒有凌越絕頂的蒼松翠柏。」
書中的這段文字,足以彰顯這對生死組合的深刻內涵。
生死組合僅僅用了二十年時間,就完成了變法、遷都、收復河西三件當時秦國天大的事,將一個貧弱愚昧的西部諸侯變成了一個富裕強大的一流戰國。
生死組合的關鍵還在一個「死」字上。
達到人臣功業之極致的商鞅,當然知道無數功臣用獻血鑄下的古老法則。遠有文種、范蠡,近有田忌、孫臏,文種不聽范蠡勸告,堅持在國輔政而被殺;范蠡斷然辭職,退隱江湖逍遙終生;田忌不聽孫臏勸告而受傷害,被迫逃離齊國;孫臏卻隱退山林撰寫兵書,明智地避免了最危險的功臣末路。但是,他決定用自己的性命為代價,來確保變法能在秦國落地生根。
贏渠梁當然知道,他為了保證商鞅的性命之憂,做出了一系列常人無法理解的操作。一是明知道商鞅已經有妻兒,還要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商鞅,讓其與贏氏血脈聯繫在一起,增加保險係數。二是把自己的大哥公子虔按照祖上規矩賜死,除掉以後商鞅最大的潛在威脅。三是除掉最大保守勢力的頭目甘龍,也是以後對商鞅威脅最強的勢力。
但是,商鞅為了維護自己的變法成果,一一謝辭。
這種心靈上的相通已經超越了生死,感天動地,威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