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皇帝不久,一個穿着羊皮襖的人要來求見他,這個人名叫婁敬。
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婁敬是齊國人,劉邦平定天下後不久,他到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就要去面見皇上。
於是托自己的同鄉虞將軍向皇上劉邦稟報。
虞將軍想讓他換上一件好衣服,再去面見皇上,婁敬執意不穿。
沒想到,當虞將軍向劉邦通報以後,劉邦竟然接見了!
劉邦、婁敬
這裏面有幾點值得人的注意。
第一,婁敬是平民百姓的打扮,所以虞將軍想讓他換一件鮮亮的衣服,再去見皇上。這說明,婁敬的外貌是很普通、很平常,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第二,婁敬有膽量,很可能見過大世面。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跟親朋好友或同事說話,都沒什麼壓力,如果要接見一個大人物,我們就緊張得不得了,見到他們時,常常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為什麼呢?因為跟這些大人物很陌生,不知道從何說起,更怕說錯了。
婁敬要見的是當時天下最大的人物,如果沒有跟大人物交往的經驗,就算是他滿腹經綸,也不敢在皇上面前顯露,因為怕逆了皇上的龍鱗。
所以,我做一個大膽的猜想,很可能婁敬是齊國的政府高級官員,因為田氏政權被韓信給消滅了,高級官員有很多也因此落難,婁敬就是其中一個。
婁敬劇照
第三,婁敬有儒生的骨氣,也非常自信。
他並不換上好看的衣服來取悅劉邦,反倒是本色出場,這表現婁敬不畏權貴的高貴氣質。
後來,他勸劉邦不要去跟匈奴硬碰,因此招致劉邦的叱罵並拘禁,這也反映了婁敬這人的正直和硬骨頭。
當劉邦接待了婁敬以後,先賜給婁敬飯吃,然後問婁敬所為何事而來,婁敬就開始向劉邦闡述他的高論。
婁敬所獻的計策乃是關於定都的方案問題,這可是當時正兒八經的、馬上應該解決的國家大事。
婁敬先問皇上,您是為了跟周朝比個高低所以建都在洛陽嗎?
劉邦回答說,是這樣的。
婁敬接著說,您跟周朝得天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就不要盲目地跟周朝比較。
第一,周朝得天下是靠世代累積的善德,當周王朝興盛的時候,天下諸侯沒有不臣服的,但周王朝衰弱的時候,天下的諸侯就不來朝見天子了!
這還不是因為周王室的修養不夠,而是形勢太弱了!
皇上您得天下不是靠着善德,而是靠着武力,您的善德跟周朝得天下之前的歷代主公能比嗎?怕是遠不能比。
周朝這樣以善德威服諸侯,當朝廷衰弱以後尚且不能維持局面,皇上您這靠武力打下來的天下又怎麼樣呢!
大家現在服您的氣,那是因為您的實力強勁,但如果哪一天衰弱了呢?天下的諸侯還會聽您的嗎?
您要想維持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放棄周朝以德服天下的總方針,而改為以勢服天下。
要想以勢服天下,在洛陽建都是不可取的。
婁敬沒有說洛陽的戰略弱勢,後來張良補上了。
婁敬說,定都關中才是皇上您的最優選擇啊!
為什麼呢?
第一,關中乃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這一點其實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心知肚明;
第二,關中土地肥沃,是個大糧倉,可以滿足皇城燒金窯的需要;
第三,關中之地有秦朝打下的底子,我們可以直接用。
這一點,婁敬也沒有很詳細地展開說明。
但是我們知道,秦始皇的每一項國策,都是從關中之地向外推展實行的,比如: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的國策,在落實國策上,關中之地應該比山東六國之地做得更好。
婁敬接著說,如果皇上建都關中的話,那就是佔據了控制天下的咽喉之地,即便是山東之地作亂,也亂不到關中來,然後據關中之險來制服山東不服分子,就像是掐住他的喉嚨然後擊打他的後背,哪裡有不勝利的道理呢?
建都關中才是佔據戰略主動地位的不二之選啊!
其實,婁敬的意思很明白,你劉邦既然靠的是武力打下天下來,也得依靠武力威服天下,你得一直處於戰略主動地位,萬不能處於弱勢地位,周朝的最後覆滅就是個教訓。如果你想一直佔據優勢地位,那就必須定都關中,像秦朝一樣,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劉邦聽完婁敬的這一番言論以後,便讓婁敬在朝堂上再說一遍。
當婁敬說完以後,劉邦讓大家討論。
於是大家的意見出奇地一致:在洛陽這裡定都挺好,不用搬。
理由是:周朝在這裡建都,得了幾百年的天下;秦朝建都關中,二世而亡。
再者,洛陽也是有險可守的,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
就一個無名小卒婁敬支持建都關中,而大臣們卻都一致支持建都洛陽。
那麼,婁敬這不是自找不快嗎?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要知道,劉邦的大臣,尤其是高級官員以豐沛之地的人居多,這些人跟隨劉邦打天下這麼多年,終於勝利以後,最想的是什麼?衣錦還鄉。
這跟當年項羽滅了秦朝、殺了秦王子嬰、燒了秦宮之後的心情一樣,就是回到家鄉炫耀一番。
如果劉邦說,洛陽這地方不如沛縣更好,我們就定都沛縣吧!
很可能,多數的大臣都會搶着說:吾皇英明!
大家都不願意住在遠離家鄉的地方,這正是大家一直支持建都洛陽的根本原因。
劉邦接下來詢問張良的意見。
我們在讀劉邦跟張良交往的時候,常常發現一件事,張良不像很多人急於在主公面前表現自己,很多時候,劉邦問他才說,劉邦不問他就不說。
有人說,彭城之戰的時候,張良也在劉邦身邊啊,那麼劉邦的失敗跟張良的失策是分不開的,話不能這麼說!很可能,彭城之戰前,劉邦根本就沒有聽取張良的意見,劉邦雖然從諫如流,可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聽張良的。
但是劉邦所聽的張良的建議,就一次也沒有讓自己吃過虧!
張良太了解劉邦了,所以劉邦問他才說。
張良說,洛陽固然有大家所說的這些優點。
但是缺點也很突出。
第一,腹地太小,土地又貧瘠。
說白了,就是以當時洛陽附近的地理和經濟條件,沒有辦法很好地維持首都這個龐大吞金機器的運轉。
第二,洛陽是四戰之地,很難堅守。
都城建在這裡,防守成本太大,而關中地區要好得多。
第一,有四塞之固,易守難攻。這一點跟婁敬說的一樣。
第二,物產豐富,農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水運也非常的便利,足可以聚天下財富。
我覺得,張良雖然話不多,但是比婁敬說得更全面。
退到關中,控天下之咽喉,這是消極方面,防備天下有變。
積極方面是,關中當時是糧倉,交通運輸方便,可以滿足首都這個龐大吞金機器的需要。
當年秦始皇滅六國,很大程度上,依靠關中之地豐富的糧食產量做後盾,因為秦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遠超關東六國,所以,秦滅六國也是必然。
當劉邦聽完張良的一番高論以後,馬上決定遷都關中,並且是當天就啟程出發!
婁敬因為獻計有功,被劉邦封為郎中,名號是奉春君,賜國姓劉。
這樣,婁敬不用去隴西戍邊,而是直接留在皇上身邊了!
這些事我總感覺到有很多蹊蹺的地方。
首先,一個無名小卒能夠直接面見皇上,這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嗎?
這不是當年酈食其見沛公劉邦時的形勢了,當時劉邦求賢若渴,他還不願意見讀書人,甚至當眾羞辱讀書人。
當年的沛公現在是天下之主、九五之尊的皇帝,天下初定,劉邦有時間接待一個平民百姓?
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婁敬跟劉邦在演雙簧。
劉邦早就想做關中王,但實際上,他真沒有在關中待幾天。
當年項羽要回故鄉做王,有個韓生給項羽提建議,項羽不聽。這些事兒難道當時的漢王劉邦就沒聽到嗎?
關中之地的寶貴,恐怕劉邦比誰都清楚!
所以,劉邦早就想在關中做皇帝。
但他為什麼停在洛陽,又聽一個老百姓的建議呢?這是堵大臣們的嘴。
劉邦知道,他要建都關中的話,阻力一定很大,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去離家遠的地方居住。
從感情上來講,劉邦也不願意去關中,到沛縣建都多好!
後來,劉邦在長安城旁邊建了一個小城,完全是仿照家鄉沛縣豐邑的城市格局而建造的,以解思念家鄉之苦。
但是從國家大局的角度來講,建都關中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劉邦先讓婁敬後讓張良跟大家陳說定都關中的好處,乃是讓他們說自己想說又不好開口說的話,讓大臣們別再堅持自己的意思了。
很可能,張良也是這次雙簧的演員,甚至是總導演。
當張良說完建都關中更好以後,劉邦當天就決定啟程去關中。
為什麼?
我想,這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劉邦的執行力很強,只要認定的事,馬上去做,從不拖泥帶水。從赴鴻門宴、殺曹無傷、銷毀六國官印等事件,都看出劉邦的執行力很強。
第二,劉邦早就準備好了!就差這次朝議上跟大家公布一下啦!
第二個蹊蹺的地方,婁敬究竟是什麼人?
從他現在的變現還有後來的一些表現來看,他是很出色的戰略家。
當時最出色的戰略家是誰?張良。
婁敬的這些東西是跟誰學的呢?司馬遷沒有記載。
我再做一個大膽猜想:這個婁敬很可能跟張良很熟,甚至可能是張良的得意弟子。
而建都關中的這個想法,是張良跟婁敬都探討過的,劉邦也想建都關中,只是自己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再說,自己也不想開這個口,免得惹惱這幫一起打天下的老鄉們。
所以,張良把婁敬推薦給劉邦,自己也在朝堂上做婁敬提法的支持者。
當婁敬在劉邦那裡獲得賞識、並留下來輔佐皇帝的時候,張良不久就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