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時報》5月24日文章,原題:印度能通過反思高等教育模式來與中國的stem成功競爭嗎?
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戰略投資,特別是通過「985工程」,推動中國的大學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儘管印度採取推出《國家教育政策(2020)》等舉措,但由於難以實施和爭論不休而落在後面。為了與中國競爭,印度應該專註於發展以城市為基礎的專業教育中心並吸引外國機構,以營造更加開放的競爭性學術環境。
我的女兒即將完成高中學業,她表示有興趣在大學階段及以後繼續接受生物技術領域的教育。當研究該領域的全球頂尖大學時,我驚訝地發現,有大量中國的大學在該領域的排名中佔主導地位。當我瀏覽其他stem領域時,發現同樣甚至是更加明顯的情況:來自中國的更多大學名列前茅,尤其是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
我想起與一位在美國當教授的朋友的談話,他一直在跟蹤中國的研究成果。他告訴我,過去20年,中國的大學在stem研究成果方面持續超過美國。中國的tiktok等社交媒體或「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與日俱增的創新能力正在震驚世界。中國在光伏板製造和電動汽車方面的主導地位也已變得家喻戶曉。
那麼,中國是如何實現這種成就的呢?1998年,中國政府構思「985工程」,後選擇了39所大學增加投資,以使它們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如今有關成效正在顯現。後來,中國對本國大學的關注遠遠超出最初選擇的39所大學。
為了應對迫在眉睫的挑戰,印度在2016年預算中確定20所公辦和私立大學,印度政府願意為這些大學投入大量資金以使其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但在選定的私立大學引發最初的喧囂之後,有關投資和影響就再也沒有引起印度公眾的討論。
儘管產生過許多有趣的想法,但印度通過《國家教育政策(2020)》制定的下一項重要教育行動一直在爭論的泥潭裡舉步維艱,包括「強制推行印地語」和「中央干預」等問題引發的爭論。有關結果也一目了然。在2024年「自然指數」中,儘管加爾各答市為險勝班加羅爾成為印度頭號研究中心而興高采烈,但二者在全球「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僅分別排名第84位和第85位。
相比之下,北京在該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分別是上海、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和南京。5個中國城市進入該指數的前10名,而美國僅有4個城市躋身該行列。
面對中國集中力量發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印度能否以同樣方式展開競爭?為取得成功,印度應該考慮兩點:第一,印度不應該試圖將個別大學轉變為學術和研究的孤島,而應該尋求將有關城市變為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氣候技術等學科的中心。第二,印度城市擁有良好學術機構,可以首先利用此類機構在某領域脫穎而出,進而在未來關鍵領域培養人才,然後使它們成為提供創新、商業化和諮詢等全方位視角的人才中心。
建議重新審視印度的政策並在中央和邦一級加倍努力,以此快速改善印度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儘管印度應該繼續專註於打造本土機構,但毋庸置疑的是,引入外國高校競爭以及接觸國際認可的學術資源,將為印度學者提供巨大的機會和動力。
儘管改善中小學教育對解決當今問題不可或缺,但高等教育能夠成為印度在本世紀走向主導地位的門戶。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就很難縮小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作者卡什克·薩亞爾,王會聰譯)

審核 | 李劍
編輯 | 徐鉉
校對 | 於澤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