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2025年05月25日00:50:14 歷史 5216

《藏海傳》更新到了第16集。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最新劇集中,藏海又一次大顯身手,成功地將褚懷明拉下了馬。

藏海之所以如此這般針對褚懷明,一是因為褚懷明助紂為虐,二是因為褚懷明加害他在先。

當初重修皇陵的時候,本可以做到誰都不去殉葬,沒成想褚懷明卻非要想盡辦法逼迫工匠們自願請命。

如此一來,褚懷明倒是落得一個不小的功勞,而那些工匠的家人可就慘了。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再者,藏海此前跟他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他竟上來就連照顧都不打,便以藏海是極陰之體為名,向平津侯請命,將藏海列入殉葬之列。

平津侯雖尤有惋惜,但最終還是決定採納褚懷明的意見。

原因很簡單,主要是藏海還沒向平津侯展現出自己的真正實力,以至於讓平津侯小瞧了他,覺得他對自己可有可無。

藏海也正是看透了平津侯這一點,所以才會在被迫殉葬之後,拼了命地展現出自己的性價比有多麼地高。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於是乎,這便有了平津侯闖入火海,不顧一切救下藏海的一幕。

畢竟,通過這次中州發生洪澇災害,以及傅將軍因搶險救災而隕落,平津侯終於是肯定了藏海在風水堪輿上的造詣。

而如今的平津侯又偏偏急需藏海這樣一位精通風水的人,去幫自己尋找被蒯鐸藏起來的癸璽。

所以,別說是闖刀山火海救藏海,哪怕是讓他違背皇命,也未嘗不可。

那麼,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呢?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01、皇命不可違

已知,在《藏海傳》這部劇中,皇帝曾經立過一個太子,但沒過多久就不幸夭折了,所以至今東宮之位一直處於空缺的狀態。

而滿朝文武也不止一次因此事吵的沸沸揚揚。

再加上皇帝手中的權力比較分散,連曹靜賢這種閹人都敢對他欺上瞞下,這使得皇帝很是想要重振朝綱,將上上下下不聽話的人,全都給除了。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於是乎,當癸璽這樣一件,可以召喚出不死不傷的瘖兵的寶貝問世的時候,他肯定是想要將其據為己有的。

而平津侯作為皇帝手下第一大將,這樣一個艱巨又重要的任務,簡直是非平津侯莫屬。

所以,平津侯也就只能夠一直去為這件事情煩心,至於藏海的父母是否也是由皇帝授權所殺就讓人不得而知了。

畢竟,從蒯鐸此前的表現來看,他對皇帝還是蠻忠心的,如果單純地是皇帝問他要,他沒理由不給。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02、想借力造反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因,既然對皇帝忠心耿耿的蒯鐸拒絕交出癸璽,那就只能說明這裏面發生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大變故。

至於這其中的變故是什麼,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跟平津侯的心理變化有關。

以往的平津侯可能對皇帝很衷心,但是在見識到瘖兵實力之後的他,可能就大不相同了,要知道大部分男人都難逃美人在懷和權勢滔天的執念。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而現如今,只要找到能夠召喚出瘖兵的癸璽,那麼別說美人和權力,哪怕是想要皇位也完全不成問題。

蒯鐸大概率就是看透了平津侯的真實想法,才會寧死也不願交代出自己把癸璽藏在了哪裡。

畢竟如若讓平津侯拿到了那東西,整個大雍就免不得要經受新一輪的腥風血雨了,到時候他可就成了全天下的罪人。

而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三人,也對癸璽覬覦已久。

他們分別就是曹靜賢、永容王爺、鐵面人。

《藏海傳》平津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到癸璽? - 天天要聞

當然,永容王爺和鐵面人很可能是一夥的,因為鐵面人唯獨向藏海隱瞞了永容王爺也參與了殘害他父母雙親的真相。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 天天要聞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輝粉絲名義成立的銀河護衛隊,四處舉報那些對董宇輝發出質疑和抨擊的博主,如果這種現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將對整個網絡環境和輿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惡性的循環。董某輝是樹立起來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也不代表他完全在聖壇之上。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 天天要聞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荒誕世界裏,發生着這樣一場荒誕對話: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會做皇帝呀,我沒學過。群臣:就是你不會,才選你做皇帝。端王:那我當了皇帝該幹些啥?群臣:隨便你,只要不幹皇帝的正事,你愛咋玩咋玩。端王:還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們貪我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 天天要聞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清·雍正通寶)首先要強調,雍正通寶並不少。不僅僅是明確記載的85億6千萬文鑄量,多於歷史上的大多數銅錢品種。(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寶也才1億文),現存世的數量,也同樣算作常見的古錢。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着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1945年秋,重慶談判桌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對而坐,背後是八年抗戰尚未散盡的硝煙,眼前是四萬萬同胞對和平的殷切期盼。當《雙十協定》墨跡未乾時,蔣介石卻在日記中寫道:「共黨之要求,無異於要我自縛雙手。」一年後,中原大地重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