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2025年05月22日07:03:05 歷史 1309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 天天要聞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的晉綏八分區(專署)舊址。牛利敏 攝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位於呂梁山深處,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關隘。抗日戰爭時期,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以下簡稱「八分區」)在此駐紮,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

  秘密交通線:鋼鐵走廊

  晉綏邊區是陝甘寧邊區的門戶,也是連接延安與各敵後根據地的重要通道。八分區作為晉綏的「南大門」,承擔著護送人員物資、傳遞情報的秘密交通任務,這條交通線被稱為「鋼鐵走廊」。

  1944年2月,陳毅攜秘書一行5人由華中去延安,途經八分區。因原定路線出現敵情,臨時繞道群眾基礎好的雲周西村。為避開日偽軍「掃蕩」,陳毅一行天黑前化裝出發。陳毅脫下長衫,換上山西農民舊棉襖,頭包毛巾,躺在馬車上裝病。雲周西村黨支部書記扮作他的「兒子」,送「父親」進城看病,警衛員也扮成農民隨行。交通員分散在馬車前後保護。陳毅學了幾句山西話,但總學不像,只好裝睡,最終平安通過太汾公路。

  八分區政委羅貴波率部迎接陳毅,將其接到關頭村停留3天。其間,陳毅與羅貴波分享了新四軍在蘇北的鬥爭經驗、皖南事變的教訓,以及他在贛南開展游擊戰的經歷。

  從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這條交通線安全護送了劉少奇、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幹部3000多人,還接送了聯大抗大師生,以及朝鮮獨立同盟、美軍觀察組等國際友人,此外還運送了大量重要文件、槍炮彈藥、醫療器械、藥品、電訊器材、布匹、棉花等軍需物資及鈔票、黃金、銀圓等。近5年間,為了保證過往人員和部隊的安全通過、萬無一失,60多人先後犧牲或負傷。

  這條用汗水、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鋼鐵走廊」,成為通往勝利的紅色動脈。1945年抗戰勝利後,晉綏軍區特別嘉獎了八分區交通工作者。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歲月

  在關頭村八分區舊址內,有兩株高大粗壯的楊樹和柳樹,是1944年羅貴波親手種下的,見證着八分區軍民在絕境中奮起的故事。

  1941年和1942年,乾旱嚴重,日寇的瘋狂「掃蕩」和經濟封鎖,使八分區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部隊以黑豆馬鈴薯、瓜菜充饑,甚至吃野菜、谷糠。由於吃不上油鹽,不少人患上夜盲症。缺醫少葯、衛生條件惡化,造成部隊戰鬥力下降和大幅減員。

  八分區軍民沒有退縮,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生產,努力實現根據地自給自足。部隊在駐地挖窯建房,解決住的問題。沒有鞋穿就撿破布亂麻打草鞋,每個人的口袋裡都裝着羊毛,得空就捻線,編織衣襪、手套。用樺皮代紙,點松節為燈。

  交城山區,部隊修復廢棄榨油坊、磨坊,建起菜園,種糧養豬;游擊區的交東大隊發明「游擊生產法」,將耕地分散在幾十個敵據點間的村莊,邊戰鬥邊種田。一次日軍搶走群眾耕牛,部隊連夜奪回,天亮時老鄉已牽着牛下地耕作了。

  1944年3月,八分區發起「生產總動員」。羅貴波帶領分區干訓隊、政治部等,在關頭村修大堰,軍民合力抬巨石、挖河灘,硬生生造出300畝農田。分區機關還在該村一個叫野兒溝的地方開了數十畝荒地。

  與此同時,八分區部隊根據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政策和晉綏軍區的指示,先後兩次精簡整編,解決了「魚大水小」的矛盾,既保證了戰鬥部隊能打勝仗,又減輕人民負擔,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

  愛潑斯坦小院:中外記者的見證

  關頭村有座名為「愛潑斯坦小院」的院落。這個小院名稱來歷,與80多年前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有關。

  1944年,面對「共產黨不抗日」的謠言,21名中外記者組成「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衝破阻力前往晉綏根據地實地採訪。記者團包括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紐約時報》的愛潑斯坦,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等國際媒體人,以及國民黨官員。9月初,他們在八路軍護送下穿越日軍封鎖線,抵達八分區駐地關頭村。

  起初,羅貴波安排他們在安全區活動,但記者們堅持要上前線。恰逢八分區計劃攻打汾陽城外圍據點,便帶他們親臨戰場。

  9月17日夜,部隊攻打汾陽重要外圍據點——協和堡。當晚,中外記者們到距離協和堡約4公里的坡頭村觀戰。

  協和堡是日軍重要據點,堡牆高聳,四周布滿碉堡,駐有200多名日偽軍。午夜12時,戰鬥打響,八路軍迅速攻入堡內,日偽軍倉促應戰。經過一個小時激戰,部隊攻克協和堡,20多個日本兵除4個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擊斃。100多名偽軍被俘,繳獲了敵人的輕機槍2挺、步槍60餘支、擲彈筒1個及一大批糧食物資。戰鬥結束後,記者們驚嘆勝利之快。愛潑斯坦激動地說:「你們讓不了解八路軍的人了解了真相,揭穿了污衊者的謊言。我要把親眼看到的向全世界報道!」

  回到重慶後,記者們發表了數十篇報道。愛潑斯坦在美、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報刊上發表20多篇通訊,並於1947年出版《中國未完成的革命》。這些報道和專著廣泛傳播,有力粉碎了國民黨的謠言。

  如今,晉綏八分區舊址等紅色遺址經過修繕保護,成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呂梁精神」的重要窗口。它們像一座座永不褪色的豐碑,激勵着我們繼承革命先輩的信念與擔當,讓那段用熱血鑄就的歷史,化作奮進的力量,代代相傳、永續不息。

  記者 劉志剛 太原日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 天天要聞

「美女書記」林虹被逮捕!

5月21日,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消息,浙江省台州市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林虹(副廳級)涉嫌受賄一案,由浙江省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日前,浙江省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賄罪對林虹作出逮捕決定。公開簡歷顯示,1967年6月出生的林虹是浙江溫嶺人,參加工作後長期在浙江台州任職。林虹2011年7月起任浙江...
如果梁鄉是反派,將會是納蘭元述、閻孝國之後的另一個經典角色 - 天天要聞

如果梁鄉是反派,將會是納蘭元述、閻孝國之後的另一個經典角色

最近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經歷種種風波後在今年重新開播,講述了在晚清動蕩時期,幾位中國青年在時代的背景下代表不同的群體在革命浪潮中經歷的成長與犧牲。電視劇主角梁鄉,皇族宗室、父親早亡、留學日本、主張立憲,種種經歷都在說明此人的歷史原型是清末
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後 有一 神秘的墓 - 天天要聞

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李文忠墓 後 有一 神秘的墓

前兩天,抓住了機會,終於看到了大明 開國六公之一的李文忠墓,李文忠墓平時不開放,平時去時,陵園都是關閉的。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兒子。李文忠也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統帥,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主要說的不是李文忠,而是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 天天要聞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的晉綏八分區(專署)舊址。牛利敏 攝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位於呂梁山深處,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關隘。抗日戰爭時期,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以下簡稱「八分區」)在此駐紮,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
【三國季漢秘史265】樊伷:武陵煙雲中的叛者悲歌 - 天天要聞

【三國季漢秘史265】樊伷:武陵煙雲中的叛者悲歌

【烽火初燃·南陽子弟的野心】建安二十四年冬,樊伷獨自立於武陵城頭,寒風吹得他衣袍獵獵作響。這位南陽世家出身的武陵從事,此刻正凝視着手中那封自益州輾轉而來的密信——"關將軍敗亡,荊州易主,然漢中王必不棄忠義之士。"竹簡邊緣的毛刺扎入掌心,他卻
在近現代軍史上,有支以個人命名的部隊所向披靡,知道是誰嗎 - 天天要聞

在近現代軍史上,有支以個人命名的部隊所向披靡,知道是誰嗎

在世界近現代軍事史上,曾經有一些以個人命名的部隊,不僅是榮譽的象徵,更承載着新的歷史使命。這種現象不僅外軍隊有,我軍也有。而我軍以個人命名的部隊,還蘊含著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與戰鬥精神。這些部隊從護國戰爭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始終是戰場上
魏晉人有多潮?把哲學玩成了「玄學脫口秀」! - 天天要聞

魏晉人有多潮?把哲學玩成了「玄學脫口秀」!

在咱們今天聊5G、刷短視頻的時代,一千多年前的魏晉人也沒閑着!他們搞出的「魏晉玄學」,堪稱古代哲學界的「文藝復興」,把老莊思想玩出了新花樣,活脫脫一場超有梗的「哲學脫口秀」!要說這「玄學」,和咱們現在說的「玄學」可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