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2025年05月22日07:03:05 歷史 1309

晉綏八分區: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 天天要聞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的晉綏八分區(專署)舊址。牛利敏 攝

  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位於呂梁山深處,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關隘。抗日戰爭時期,晉綏八分區黨政軍機關(以下簡稱「八分區」)在此駐紮,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

  秘密交通線:鋼鐵走廊

  晉綏邊區是陝甘寧邊區的門戶,也是連接延安與各敵後根據地的重要通道。八分區作為晉綏的「南大門」,承擔著護送人員物資、傳遞情報的秘密交通任務,這條交通線被稱為「鋼鐵走廊」。

  1944年2月,陳毅攜秘書一行5人由華中去延安,途經八分區。因原定路線出現敵情,臨時繞道群眾基礎好的雲周西村。為避開日偽軍「掃蕩」,陳毅一行天黑前化裝出發。陳毅脫下長衫,換上山西農民舊棉襖,頭包毛巾,躺在馬車上裝病。雲周西村黨支部書記扮作他的「兒子」,送「父親」進城看病,警衛員也扮成農民隨行。交通員分散在馬車前後保護。陳毅學了幾句山西話,但總學不像,只好裝睡,最終平安通過太汾公路。

  八分區政委羅貴波率部迎接陳毅,將其接到關頭村停留3天。其間,陳毅與羅貴波分享了新四軍在蘇北的鬥爭經驗、皖南事變的教訓,以及他在贛南開展游擊戰的經歷。

  從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這條交通線安全護送了劉少奇、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幹部3000多人,還接送了聯大抗大師生,以及朝鮮獨立同盟、美軍觀察組等國際友人,此外還運送了大量重要文件、槍炮彈藥、醫療器械、藥品、電訊器材、布匹、棉花等軍需物資及鈔票、黃金、銀圓等。近5年間,為了保證過往人員和部隊的安全通過、萬無一失,60多人先後犧牲或負傷。

  這條用汗水、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鋼鐵走廊」,成為通往勝利的紅色動脈。1945年抗戰勝利後,晉綏軍區特別嘉獎了八分區交通工作者。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歲月

  在關頭村八分區舊址內,有兩株高大粗壯的楊樹和柳樹,是1944年羅貴波親手種下的,見證着八分區軍民在絕境中奮起的故事。

  1941年和1942年,乾旱嚴重,日寇的瘋狂「掃蕩」和經濟封鎖,使八分區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部隊以黑豆馬鈴薯、瓜菜充饑,甚至吃野菜、谷糠。由於吃不上油鹽,不少人患上夜盲症。缺醫少葯、衛生條件惡化,造成部隊戰鬥力下降和大幅減員。

  八分區軍民沒有退縮,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生產,努力實現根據地自給自足。部隊在駐地挖窯建房,解決住的問題。沒有鞋穿就撿破布亂麻打草鞋,每個人的口袋裡都裝着羊毛,得空就捻線,編織衣襪、手套。用樺皮代紙,點松節為燈。

  交城山區,部隊修復廢棄榨油坊、磨坊,建起菜園,種糧養豬;游擊區的交東大隊發明「游擊生產法」,將耕地分散在幾十個敵據點間的村莊,邊戰鬥邊種田。一次日軍搶走群眾耕牛,部隊連夜奪回,天亮時老鄉已牽着牛下地耕作了。

  1944年3月,八分區發起「生產總動員」。羅貴波帶領分區干訓隊、政治部等,在關頭村修大堰,軍民合力抬巨石、挖河灘,硬生生造出300畝農田。分區機關還在該村一個叫野兒溝的地方開了數十畝荒地。

  與此同時,八分區部隊根據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政策和晉綏軍區的指示,先後兩次精簡整編,解決了「魚大水小」的矛盾,既保證了戰鬥部隊能打勝仗,又減輕人民負擔,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

  愛潑斯坦小院:中外記者的見證

  關頭村有座名為「愛潑斯坦小院」的院落。這個小院名稱來歷,與80多年前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有關。

  1944年,面對「共產黨不抗日」的謠言,21名中外記者組成「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衝破阻力前往晉綏根據地實地採訪。記者團包括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紐約時報》的愛潑斯坦,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等國際媒體人,以及國民黨官員。9月初,他們在八路軍護送下穿越日軍封鎖線,抵達八分區駐地關頭村。

  起初,羅貴波安排他們在安全區活動,但記者們堅持要上前線。恰逢八分區計劃攻打汾陽城外圍據點,便帶他們親臨戰場。

  9月17日夜,部隊攻打汾陽重要外圍據點——協和堡。當晚,中外記者們到距離協和堡約4公里的坡頭村觀戰。

  協和堡是日軍重要據點,堡牆高聳,四周布滿碉堡,駐有200多名日偽軍。午夜12時,戰鬥打響,八路軍迅速攻入堡內,日偽軍倉促應戰。經過一個小時激戰,部隊攻克協和堡,20多個日本兵除4個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擊斃。100多名偽軍被俘,繳獲了敵人的輕機槍2挺、步槍60餘支、擲彈筒1個及一大批糧食物資。戰鬥結束後,記者們驚嘆勝利之快。愛潑斯坦激動地說:「你們讓不了解八路軍的人了解了真相,揭穿了污衊者的謊言。我要把親眼看到的向全世界報道!」

  回到重慶後,記者們發表了數十篇報道。愛潑斯坦在美、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報刊上發表20多篇通訊,並於1947年出版《中國未完成的革命》。這些報道和專著廣泛傳播,有力粉碎了國民黨的謠言。

  如今,晉綏八分區舊址等紅色遺址經過修繕保護,成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呂梁精神」的重要窗口。它們像一座座永不褪色的豐碑,激勵着我們繼承革命先輩的信念與擔當,讓那段用熱血鑄就的歷史,化作奮進的力量,代代相傳、永續不息。

  記者 劉志剛 太原日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