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2025年05月24日22:12:08 歷史 1053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 天天要聞

說到中世紀的歐洲,尤其是14世紀的西班牙,很多人腦海里可能會浮現出宗教裁判所那陰森森的畫面。那是個信仰壓倒一切的時代,教會為了維護所謂的「正統」,不惜用各種極端手段對付那些被貼上「異端」標籤的人。其中,有一種刑具叫「猶大的搖籃」,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毛骨悚然。這玩意兒不僅設計冷酷,還成了當時恐懼的代名詞。

「猶大的搖籃」這個名字聽着挺文藝,但實際上它是個徹頭徹尾的恐怖工具。它的發明者是希波呂托·德·馬爾西利斯,一個意大利律師兼宗教裁判所的「刑罰專家」。

這傢伙生在15世紀初,具體啥時候生的沒人知道,但他後來在博洛尼亞大學拿到了民法和教會法的雙博士學位,算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別看他學歷高,這人可不是啥好鳥。他對刑罰設計有種病態的興趣,覺得通過肉體折磨能「凈化」人的靈魂,逼着異端分子認罪。

猶大的搖籃最早出現在14世紀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後來傳到了其他地方。它的構造其實挺簡單:一個三角形的木架,頂上是個尖尖的木質金字塔,底下用幾根木腿撐着。被綁的人會被吊起來,然後慢慢放下去,讓那個尖端直接作用於身體的敏感部位。聽起來就疼得要命,對吧?這東西的設計目的不是讓人一下子死掉,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延長痛苦,逼人崩潰。

這刑具的名字據說跟猶大有關,就是那個《聖經》里背叛耶穌的傢伙。有人覺得這個名字是諷刺,意思是用它受刑的人就像猶大一樣「背叛了信仰」,得接受懲罰。不過也有人說,這名字純粹是為了嚇人,畢竟宗教裁判所特別擅長搞心理戰。

前面提到了希波呂托·德·馬爾西利斯,這傢伙絕對是猶大的搖籃背後的大腦。他不是西班牙人,而是意大利人,職業生涯主要在教會法庭混,專門對付被指控異端的人。1480年他拿下博士學位後,就一頭扎進了宗教裁判所的工作。你以為他只是個冷血的執行者?其實不然,這傢伙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希波呂托覺得,異端是對神聖秩序的威脅,必須用極端手段剷除。他在自己的著作里寫過,刑罰不光是懲罰,更是一種「救贖工具」,能通過痛苦讓人悔悟。這話聽着挺冠冕堂皇,但落到實處就是各種恐怖的刑具設計。除了猶大的搖籃,他還搞出了水刑,就是讓人感覺自己要死的那種折磨。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後來的「水刑」雛形?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 天天要聞

這人腦子很聰明,但心腸也夠硬。他設計刑具的時候還特意強調要「避免過度傷害身體」,聽起來好像有點人性。可實際上,他的刑具到了宗教裁判所手裡,完全變成了折磨人的利器,哪還有啥「人道」可言。他的冷酷和對宗教的狂熱,讓他成了中世紀酷刑史上一個讓人又恨又怕的角色。

不過話說回來,希波呂托也不是啥大英雄或者大反派,歷史對他的評價挺複雜的。他晚年基本上沒啥記載,估計15世紀末就去世了,活了大概60歲左右。他的名字跟猶大的搖籃綁在一起,算是永遠留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猶大的搖籃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里可是「明星刑具」。為啥這麼受歡迎?因為它表面上看着沒那麼血腥。跟直接把人燒死或者砸斷骨頭的刑具比,它好像沒那麼「暴力」。但這完全是假象。

這東西用的時候,會把人吊起來,手腳綁住,靠繩子和齒輪控制高度。然後慢慢放下去,讓那個木質金字塔的尖端直接頂住人的下身或者其他敏感部位。尖端不鋒利,但正好能造成最大的痛苦。受刑的人會因為重力和繩子拉扯,根本沒法掙脫。整個過程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目的就是讓人徹底崩潰。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 天天要聞

宗教裁判所的人還特別會「玩」。他們有時候會調整金字塔的角度,或者換個部位折磨,效果還不一樣。更狠的是,如果人疼得暈過去了,他們會潑冷水讓人醒過來,繼續折磨。很多人最後不是疼死的,而是傷口感染,拖了好久才咽氣。

這東西看着簡單,但殺傷力巨大。表面上它不像火刑那麼嚇人,所以有些審判員還覺得它「溫和」。但實際上,它造成的傷害一點不比其他刑具少,甚至更折磨人。

用過猶大的搖籃的人,基本沒啥好下場。短時間內,身體就被撕裂得不成樣,骨頭都可能被壓碎。長期來看,就算活下來,傷口感染幾乎是跑不了的。那時候醫療條件差,感染基本等於慢性死亡。而且,這種折磨不光毀身體,還毀精神。很多人直接被嚇瘋了,或者徹底崩潰,哪怕活下來也像行屍走肉。

宗教裁判所用這東西對付過各種人:異端分子、猶太人、穆斯林,甚至有些只是被懷疑不忠的普通人。受害者數量沒法精確統計,但肯定不少。光是想想幾小時的折磨都讓人頭皮發麻,更別說有些人被折騰了好幾天。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 天天要聞

這刑具的恐怖還不只是肉體上的。宗教裁判所的人相信,只有讓人在極度痛苦中「懺悔」,靈魂才能得救。所以他們一點不手軟,哪怕你喊着認罪,他們也不一定停手。因為在他們眼裡,異端的「罪」必須用最大的痛苦洗乾淨。

要說猶大的搖籃為啥會出現,還得看看14世紀的西班牙是個啥樣。那時候宗教裁判所剛成立沒多久,主要是為了對付那些不信天主教或者被懷疑不忠的人。背景是西班牙剛從穆斯林手裡收復了不少地方,宗教衝突特別激烈。教會和國王想通過高壓手段,把所有人統一到天主教旗下。

宗教裁判所的權力大得離譜,他們可以隨便抓人、審人,不需要啥證據。只要有人舉報你是異端,你就可能被拖去受刑。那時候的人對信仰特別狂熱,覺得異端不光是犯罪,還威脅了整個社會的「神聖秩序」。所以,像猶大的搖籃這種東西就應運而生了,既能嚇人,又能「證明」教會的權威。

不過,這也跟當時的科技和社會條件有關。沒啥先進的刑具,就靠木頭、繩子這些簡單材料,加上點「創意」,就能搞出這麼狠的玩意兒。說白了,那是個野蠻又迷信的時代,猶大的搖籃不過是其中一個縮影。

猶大的搖籃用了好幾百年,從14世紀一直到17世紀都是宗教裁判所的「常客」。但到了18世紀,情況變了。啟蒙運動開始興起,大家開始講理性、講人權,宗教裁判所的做法越來越站不住腳。歐洲各地都開始質疑這種酷刑是不是太過了,連一些神學家都覺得這違背了基督教的慈悲精神。

西班牙政府也在1770年代開始限制宗教裁判所的權力,酷刑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規範的司法程序,起碼錶面上沒那麼血腥了。猶大的搖籃這種東西就漸漸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不過,它的影響沒那麼容易消散,成了中世紀暴行的標誌性符號。

猶大的搖籃雖然沒了,但它留下的教訓可不少。首先,它提醒咱們,人性里真有黑暗的一面。宗教裁判所打着信仰的旗號,乾的全是反人類的事兒。其次,它也說明權力要是沒約束,後果有多可怕。那時候教會和政府聯手,普通人根本沒反抗的餘地。

放到今天看,這種事雖然不常見了,但類似的邏輯還沒完全消失。某些地方還是有人用「正義」或者「信仰」的借口,去壓迫別人。猶大的搖籃是歷史的產物,但它反映的問題,離咱們沒那麼遠。

聊了這麼多,猶大的搖籃真是個讓人心裏發毛的東西。它不只是個刑具,更是那時候人性扭曲的寫照。你覺得呢?宗教裁判所的暴行是純粹的歷史悲劇,還是有啥值得咱們今天反思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琢磨這段被血染過的歷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着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1945年秋,重慶談判桌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對而坐,背後是八年抗戰尚未散盡的硝煙,眼前是四萬萬同胞對和平的殷切期盼。當《雙十協定》墨跡未乾時,蔣介石卻在日記中寫道:「共黨之要求,無異於要我自縛雙手。」一年後,中原大地重燃戰
名人譜:廣東揭陽市歷史上的十個名人 - 天天要聞

名人譜:廣東揭陽市歷史上的十個名人

在嶺南大地的東南一隅,廣東揭陽市宛如一顆鑲嵌在潮汕平原上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不僅有着秀麗的山川風光,更孕育出了無數傑出的人物。他們在不同的時代,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書寫着屬於揭陽的傳奇篇章。讓我們一同走進揭
對標實戰夯基礎 從嚴從難練硬功 - 天天要聞

對標實戰夯基礎 從嚴從難練硬功

練兵如逆水行舟,懈怠則退;戰備似懸樑之劍,鬆懈即危。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總隊南平支隊福安大隊以實戰打贏為導向,以堅韌戰鬥精神為根基,以精細保障為後盾,層層推進、步步發力,讓大練兵活動在隊伍中持續翻湧、愈燃愈烈。此次大練兵活動緊密圍繞實戰需求,涵蓋了多個關鍵領域。在體能訓練方面,該大隊嚴格遵循 「基礎...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 天天要聞

可怕的歷史 揭秘14世紀最殘酷的酷刑:猶大的搖籃

說到中世紀的歐洲,尤其是14世紀的西班牙,很多人腦海里可能會浮現出宗教裁判所那陰森森的畫面。那是個信仰壓倒一切的時代,教會為了維護所謂的「正統」,不惜用各種極端手段對付那些被貼上「異端」標籤的人。其中,有一種刑具叫「猶大的搖籃」,光聽名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