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途中犧牲的先烈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應該在10萬人以上,超過半數的戰士年齡不超過24歲。其中就包含一位小戰士胡長保。在李敏回憶錄《我的父親毛澤東》和陳昌奉《跟隨毛主席長征》中都分別提到了胡長保長征途中為掩護毛主席而光榮犧牲的故事。
胡長保是江西吉安人,1912年出生、家庭貧困。18歲加入工農紅軍後,處事反應機敏的他被挑選入負責毛主席安全的中央警衛班,後來擔任班長。1934年10月踏上了紅軍長征之路。
一部《長征》劇,英雄灑熱血
電視劇《長征》有這樣一個鏡頭:紅軍在翻越夾金山時,遭到了敵機的瘋狂轟炸,一發炮彈落到了毛主席附近,警衛班長鬍長保奮不顧身撲向毛主席,用血肉之軀擋住飛來的彈片,壯烈犧牲。
劇情中對胡長保介紹較少,其他史料及同事的回憶相比較就豐富得多了:
1935年5月,紅軍最初計劃強渡大渡河,後因速度較慢,改為飛奪瀘定橋,然後由瀘定化林坪往滎經縣出發。
當毛澤東和戰士們到滎經縣三合鄉茶合崗時,由於這裡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國民黨的飛機很輕易就發現了他們,隨即扔下了幾枚炸彈。
胡長保緊急呼叫陳昌奉掩護毛主席,可是由於情況緊急,已經來不及了,在這千鈞一髮時刻,胡長保不不及多想,一躍而起,直接撲到了主席身上,主席安然無恙,可是胡長保卻身中數彈,傷勢很重。
敵機飛走了,毛主席和同志圍攏在胡長保身邊,關切地詢問傷情。胡長保顧不上自己身負重傷,用微弱的聲音問:「主席怎麼樣了?」主席連忙回答說:「我很好,沒有受傷。」並安慰胡長保安心養傷,和同志們一起前進。胡長保搖搖頭地說:「我不行了,不能陪伴在主席身邊了;如果有可能,勝利後請轉告我父母,我是為革命犧牲的。他們在江西吉安。」說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按照主席指示,胡長保遺體在水子地掩埋。
部隊重又出發了。毛主席已經走了很遠,還返回到胡長保墳墓前,親手給墳墓添了土,又把隨身用於禦寒的辣椒水倒在墳墓周圍,以示祭奠。男兒有淚不輕彈,抗美援朝痛失愛子都沒有流淚的主席,此時卻為他身邊唯一犧牲的警衛班長,難過得流下了眼淚,以後又在在數次場合中提及他。
胡長保這三個字是主席永遠的記憶
1958年,毛澤東在濟南軍區視察時候,偶遇長征途中自己的警衛戰士陳昌奉,不自由自主地提到了他們曾經的老戰友胡長保,並希望陳昌奉能找到胡長保的父母或其他親人。那時距胡長保犧牲已經過了23年。
1965年1月9日,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中國,毛主席會見他時,兩人聊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提到戰爭的殘酷性時,毛主席說:很多次我都準備隨時犧牲,但是我活了下來,炸彈落到我身邊,炸死了我的警衛戰士,可是我卻活了下來。
埃德加斯諾不知道毛主席說的是誰,但是在毛主席心裏,永遠都記得:他叫胡長保。主席不怕敵人的炸彈,只是當炸彈落在胡長保這個年輕人身上的時候,他心裏感覺到無比的痛。
多年之後,毛主席還和李敏談起這次和胡長保生死離別,還滿懷深情,彷彿就是昨天的事。李敏後來將這件事寫進了回憶錄里。
晚年病重時,毛澤東談到戰爭中的生死時說:別人都說我命大,我從不相信。他可能想說的是:長征的勝利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不管輪到誰去犧牲,都毫無怨言,我們僥倖活下來的同志,永遠都不要忘記他們。
正因如此,解放那麼多年,主席從來沒想過為犧牲的毛家人建陵墓,也沒有提到找兩名烈士弟弟的遺體。但是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找到胡長保的親屬。
遵照主席指示,當時已經做了江西省軍區司令員的陳昌奉,數次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希望能找到一點有用的線索,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沒有完成主席交給的使命,這成為陳昌奉臨終時的一大憾事。
1990年,滎經縣政府成立工作小組,開始了胡長保烈士遺體、墳墓的尋找工作,可惜尋找親屬一直沒有進展。2005年,胡長保烈士紀念館雅安市滎經縣落成,可供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憑弔。胡長保犧牲的小學被命名為「胡長保小學」,烈士和他的事迹將永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