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代睿
5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自然資源領域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紮根一線26年的基層地質工作者、被授予「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的大隊長丁正江動情地表示,近年來,地質大隊修復礦山礦坑70多處,復綠山體近500公頃,把原先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生態公園,每年還能固碳約3400噸,「大地傷疤」變成了「生態綠肺」。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圖片來源:國新網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丁正江的工作就是要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像「地球醫生」一樣診斷地球結構,探尋資源能源礦產。回憶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時,丁正江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數據、查資料,一連好幾個月不回家。也正是憑着這份堅守,他參與探獲了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累計為國家提交金礦1300多噸。
如今,作為山東省地礦局金礦找礦創新團隊負責人,丁正江牽頭建設了自然資源部深部金礦勘查開採技術創新中心,為地質找礦搭建了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平台。在工作中,他通過推廣綠色勘查技術,把生態保護融入到地質勘查全過程。
丁正江表示,在勘查中,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設計階段引入了生態影響預評估機制;勘探過程中,通過運用新技術方法,比如定向鑽進,在一個地方進行多個鑽孔施工,這樣就減少了對地盤的佔用;需要破土取樣時,利用淺鑽代替挖槽,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勘探後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術,把地表恢復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綠。
他的團隊還開展了大量礦山修復工作。在修復過程中,運用了「礦山診療一體化」技術,就是先通過無人機航測給山體「體檢」,再量身定製修復方案。針對礦山地貌的不同特點,採用特定的修復技術,這樣就最大程度保證了後續的修復效果。
在發揮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方面,丁正江不斷拓展找礦的領域和地域,堅持三線聯動,立足膠東,不斷加大對深部和海域的金礦找礦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邊遠山區開展地質找礦工作;走出國門,在多個國家提供地質技術服務。礦種上,從金礦到銅多金屬礦、再到清潔能源礦產等方面都有涉及。
「為解決束縛找礦的技術難題,我們還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單位拿出自籌資金開展課題研究40多項,還參與了國家、省部重大科研項目5項。」丁正江透露,2023年獲批實施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取得了基層地勘單位牽頭承擔此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零的突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