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寢」。在湖北武漢龍泉山,有着這樣一座與明十三陵比肩的藩王陵。這裡安葬着明代楚藩一脈八代九位楚王,在全國明代藩王陵寢體系中十分罕見。此外明楚藩王一脈更是貫穿了從明朝初立到明朝滅亡整段歷史,可以說:「一部楚藩史相當於一部明朝史」。
很多遊客來到龍泉山旅遊,都會向工作人員問同一個問題:你們這裡為什麼沒有石像生?
那麼石像生是什麼?
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為石像生,又稱「翁仲」。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他身高超過兩米,是秦始皇的一員猛將。翁仲死後,秦始皇鑄造了一尊銅像,放在咸陽宮外。後來,匈奴人來咸陽朝拜,遠遠地看見翁仲銅像,就望而生畏、轉身離去。
明十三陵 石像生
此後,帝王們為了彰顯皇權的至高無上,紛紛效仿在陵前設置栩栩如生的石像生。比如武則天的乾陵,司馬道現存18對石像生;安徽的明皇陵有32對石像生,是古代陵墓之最。
乾陵 石像生
明皇陵 石像生
石像生也並非個個都是人形。皇帝生前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和軍事儀仗排列兩側,還將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子里,放在御道兩旁。石羊、石馬、石虎、石象等就是由此演化而來。另外,還有一些傳說中的生物,如石獬豸、石麒麟,用以彰顯帝王在陰間的排場與權勢。
駱駝石像生
那麼是不是只有皇帝的陵園才能設置石像生呢?藩王和功臣也是可以的。比如西漢名將霍去病,他的陵墓里就有17件石像生。其中一件《馬踏匈奴》,古樸大氣,體現了墓主人的夙志與赫赫戰功。
龍泉山地界一直都有朱家後裔居住,但他們一直沒有發現過石像生,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過程中也沒發現任何石像生的遺迹,很大可能楚王就是沒有石像生。
那麼是楚王一脈不配擁有石像生嗎?根據《明會典》的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墓前能設立「石像生」。楚王很顯然是符合規定的。
和朱楨同一批受封的明秦藩王朱樉,還有明朝開國名將湯和的墓都設置了大量石像生。比楚昭王地位較低的襄陽的明襄王墓和荊州的湘獻王墓也有發現石像生。
湯和墓 石像生
那既然朱楨具備這個資格,為什麼不設石像生呢?我們有兩個推測。
一是因為和八大家爭地。
龍泉山由於山勢獨特,山清水秀,從西漢起就被士大夫、文人看重,成為他們居住或安葬的要地。到了明初,這裡聚居了樊、李、沈、張、鄒、曾、杜、董八個家族,又稱「八大家」。
楚昭王將龍泉山劃為自家塋園後,引起原住民「八大家」的不滿,雙方開始爭地。藩鎮與地方民眾的矛盾日益加劇,甚至一度被靈泉士紳告到御前。朝廷意識到長此以往,不利於長治久安,因而對藩王墓葬加以限制。這也可能是楚王一脈沒有設置石像生的原因,不宜過度鋪張。
二是楚王一脈遵循節儉的祖訓。
石像生的製作需要整塊石料,運輸十分麻煩,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前提到朱楨尚儉,在朱棣上位之後更加謹慎小心。也許是朱楨讓自己的子孫避其鋒芒,以溫良恭順的姿態自保,才導致目前清理出的楚王一脈墓葬均未發現石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