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福綿區樟木鎮某工地施工時意外挖到明朝古墓,古墓年代久遠引得幾千人前來圍觀。前來圍觀的並不是古墓有多豪華,而是對重達16噸的石棺材感到好奇而慕名前來。16噸重的石棺本來就是一件很稀奇的事,但墓主人李森公更讓人感到驚喜,李森公在明朝曾是個大官,巨大的石棺里是不是裝有李森公的遺骸沒人在意,人們更在意的是石棺材裏面有多少寶貝。
工作人員施工時鉤機碰到堅硬物,起初還以為是巨大的石頭就沒有太在意。工作人員正想把石頭搬走,細看是四方形的大石頭時就用鉤機勾起來,此時才發現是石棺。工作人員將石棺放置旁邊然後繼續施工,附近村民聽到有石棺後紛紛前來觀看,當得知是李森公一片嘩然。李森公是附近幾個村民的先祖,下葬於1601年,石棺埋在地下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李森公生於1519年,1601年壽終正寢享年87歲,生前曾出任平南縣七品訓導官,訓導官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長。李森沒有走仕途前曾是教書育人的先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去世後其門生和族人以本土最高規格下葬。李森公墓就位於族人附近,埋在地下400多年相安無事,沒想到一場開發把李森公給驚醒,也喚起了李森公後人對他的敬仰。
李姓在玉林是個大姓,擁有近70萬的人口,全國李姓人口為9530多萬,帶上海外李姓人口近一億人口,百家姓中人口排名第一位。李姓來源於贏姓,得姓鼻祖皋陶,皋陶是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史書上所寫的「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皋陶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理官,修訂刑法被譽為「中國司法始祖」。皋陶的後裔用官名取理姓,至春秋戰國時期理字逐漸演化為李字。
李姓的得姓始祖是李耳,李耳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道教學說創始人老子,目前生活在祖國大地上,漢民族的李姓大多數是李耳的後裔。當然李姓的來源還有因躲避追殺而改用李姓,李唐時期皇帝的賜姓,還有就是少數民族啟用的漢姓。全國李姓都以李耳為得姓始祖,李耳後裔則是李姓正統。
李姓史上最輝煌的是唐朝,李姓建立的唐朝是我國曆時最長的王朝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貢獻最大,國力最強大的王朝。唐朝共有22位皇帝,除了武則天外其餘21位皇帝都姓李,西涼的李暠,成漢的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後唐的李克用、李存勛、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明末農民義軍首領李自成等,李姓在歷史上總共有33位皇帝,這是其它姓氏中無法比擬的。
出自李姓文人的有得姓始祖的李耳(老子),秦國宰相李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設計建造趙州橋的李春,喝個大醉才能寫出好詩的李白,南宋詞人李清照,明朝中醫名家李時珍。出自李姓武將的有三國時期的李典,西漢名將李廣,明朝時期的李文忠、李成梁,近代的就更不用說,開國上將李天佑,上世紀任國務院總理十年之久的李鵬,還有我家舅爺都姓李。
廣西這一支李姓是唐末跟隨王審潮入閩安家,然後從福建沿海遷徙至廣東、廣西一帶,玉林李姓是進入嶺南比較早的漢人,而且在當地發展比較好的一支。本文所寫的李森公,不僅在明代是響噹噹的人物,哪怕是近代在當地的影響力也相當的大。近代玉林影響力最大的應該是曾任玉林地區一把手的李成龍,不知李成龍跟這邊的李姓有何瓜葛。上次我發表過水泥大王的文稿,詳寫過李成龍,這裡就不在過多描述。
李森公的石棺被挖出來後放在路邊任風吹雨曬,其後人獲悉後紛紛前來祭拜,並且還為石棺塔起帳篷,給李森公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明朝16噸石棺出土的消息不斷傳開,四面八方前來觀看和祭拜的人也越來越多。李森公在當地頗有地位,四面八方的人前來祭拜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而李森公的後人也不甘落後,南寧、梧州、柳州、北海、欽州等地的李氏族人都相繼回來觀仰李氏先祖。
石棺出土後的半個月才進行遷葬,當天有近萬人參加下葬儀式,場面一度出現混亂。執法部門為穩定秩序還派出很多工作人員到縣城監督,出現混亂可能是李氏族人的墓地沒有談攏,石棺出土並不是意外,而是有人故意為之,是不是真的外人不清楚,但聽說李氏族人的先祖被挖出來都感到很氣憤。李森公石棺的出土不管是意外還是故意,沒能留下原生墓感到很遺憾,好在已經入土為安。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