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諸位看官,且說《三國演義》中猛將如雲,但有一樁怪事令人費解——袁術麾下頭號大將紀靈,先與關羽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後遇張飛卻十合斃命。
關張二人皆是「萬人敵」,武藝本在伯仲之間,何以戰績天差地別?莫不是羅貫中筆下有誤?
今日,且隨筆者,回顧原著,細細道來。
盱眙鏖戰:青龍刀下留三分
建安元年,劉備奉詔討伐袁術,兩軍會獵於盱眙。陣前但見:赤面長髯者橫刀立馬,三尖刀寒光凜凜者拍馬迎戰。正是關羽與紀靈初遇!
三十合戰罷,紀靈忽叫停歇,關羽竟收刀允之。
詩曰:「青龍偃月捲風雲,三尖刀影亂紛紛。若非雲長存仁念,盱眙城下早斷魂。」
玄機何在?
此戰實為曹操「驅虎吞狼」之毒計!劉備明知是局,卻不得不奉詔而行。關羽何等人物?早窺破此戰乃「鷸蚌相爭」之局,故刀下留力七分。一則不欲替曹操火中取栗,二則盼紀靈知難而退,速速罷兵。怎料紀靈狡詐,遣副將荀正搦戰,反被關羽一刀劈作兩段。
更妙者,羅貫中在此暗伏一筆:紀靈雖退,卻令關羽陷入「勝而不破」之窘境。十萬袁軍猶在,三萬徐州兵難進寸步——此非武藝高低,實乃大勢使然!
徐州截殺:丈八矛起絕生機
轉眼建安四年,袁術僭號敗亡,攜殘部北投袁紹。行至徐州地界,忽聽一聲霹靂怒吼:「燕人張翼德在此!」
但見:黑面虯髯猛將躍馬挺矛,紀靈倉皇舉刀相迎。未及十合,張飛暴喝如雷,一矛洞穿紀靈咽喉!
詩曰:「蛇矛翻雪浪,三尖刀斷芒。昔日盱眙虎,今作徐州殤。」
緣何至此?
此時袁術已是喪家之犬:稱帝失道、眾叛親離。其部「飢卒面如菜色,戰馬瘦似秋蒿」。反觀劉軍:五萬精兵以逸待勞,更兼「報仇雪恨」之志!張飛何等性情?昔年呂布奪徐州之恨未消,今見袁術逆賊,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更有一層深意:此戰乃劉備向曹操表忠之機!張飛心知唯有斬將奪旗,方能顯劉備忠心。故丈八蛇矛全無保留,十合之內必取敵酋首級。
四大隱情定生死
細察兩場戰役,勝負早埋四大伏筆:
其一,天時逆轉
盱眙之戰,袁術如日中天:坐擁淮南富庶之地,兼有呂布、孫策為羽翼。紀靈背靠十萬大軍,自是氣定神閑。
徐州截殺,袁術氣數已盡:玉璽成催命符,帝號作斷頭台。紀靈率飢疲之師,猶驅羊群入虎口。
其二,地利倒懸
前者袁軍據堅城、擁糧道,關羽雖勝一隅,難撼全局;後者劉軍扼險要、斷歸途,張飛佔盡「關門打狗」之利。
其三,人心向背
初戰時,袁術尚存「代漢」野心,士卒懷富貴之望;再戰時,殘部皆知「敗寇」結局,未戰先怯三分。
其四,將心之別
關羽存「武聖」仁心:盱眙之戰本非所願,逼平只為退兵;張飛秉「猛虎」殺性:徐州截殺志在立功,刺矛必求斃敵!
結語
羅貫中寫此二戰,實藏春秋筆法:
寫關羽「三十合平手」,暗表其「義絕」本色——縱是敵將,亦存三分餘地。
寫張飛「十合斃敵」,彰顯其「莽撞人」真性——快意恩仇,不計後果。
更有一層深意:若無盱眙之「僵」,何來呂布襲徐州?若無徐州之「破」,怎顯劉備投曹營?此二戰恰似連環扣,將「驅虎吞狼」之計演繹得淋漓盡致!
可見沙場勝負,武藝固然乃主因,然天時、地利、人心,亦是重中之重。
今人讀演義,若只以回合數論武藝,豈非一葉障目?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若紀靈先遇張飛,後戰關羽,其命運又當如何?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