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初期,黨組織面對全面劣勢,選擇有進有退的戰略,這為日後的解放戰爭的反擊積蓄了力量,但是不得不承認在有退有進的戰略中,卻出現了一些頑強的人,他們的出現卻扭轉了當時的被動局面。在無數頑強的人中,就有一個代表,他就是黃克誠,當年在敵人不斷挺進東北的時候,他選擇了死守通遼,為我軍贏得了有利的戰略地位。
通遼在抗戰時期被日偽軍和日軍把守,即使在戰敗後,面對抗日武裝的接管,裏面的日軍和偽軍依舊負隅頑抗,導致黃克誠帶領部隊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拿下了通遼。可是戰後卻面對敵人不搭理接管的通告,甚至揚言要派出飛機轟炸通遼,於是不少幹部都建議主動撤出通遼,但是黃克誠卻堅持死守,就在組織為這個問題而研究之時,一個人的出現,讓黃克誠的提議得到了贊同,那麼他是誰呢?為何主張死守通遼呢?
一、提議死守通遼
當抗戰宣布勝利後,東北成了反動勢力關注的焦點,因為東北被日本經營多年,有着良好的工業基礎,同時東北被蘇軍佔領,可以通過與蘇聯交涉換取東北。所以反動勢力藉此與蘇聯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後瘋狂進軍東北。
面對反動勢力的種種舉動,黨組織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也開始調兵東北,這讓很多部隊在沒有機械化武裝的情況下,完全依靠急行軍搶在反動勢力到來之前進軍了東北。其中便包括了黃克誠所指揮的部隊,他們在反動勢力帶來前搶佔了通遼。
黃克誠指揮部隊抵達通遼後,因為依舊有日軍和偽軍駐守,所以黃克誠在指揮部隊激烈交戰了一番才拿下了通遼,使得通遼成為了解放區的一部分。可是後來在重慶談判後,反動勢力借口與蘇聯簽訂的協議,要求接管通遼,這讓黨組織感到十分為難,不過最後還是決定要放棄通遼,這讓黃克誠接到了要主動撤離通遼的電報。
看到這份電報後,黃克誠立即提出了反對意見,還要求死守通遼。這一時間引發了軒然大波,很多幹部為此議論紛紛,不過大部分都是建議要主動撤出通遼,畢竟敵強我弱,主動撤離有利於保存作戰力量。可是就在一片反對聲音中,有一個人卻堅持站在了黃克誠的身邊,他就是林帥。林帥為何要主張死守通遼呢?這還不得不說通遼的位置特殊,所以這讓林帥就算是頂着被撤職的壓力也要支持黃克誠的提議。
二、死守通遼大獲全勝
通遼位於內蒙古境內,是一個典型的交通樞紐,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反動勢力非常關注它,以至於要派大軍來搶佔這裡。得知敵人施以重壓,黃克誠更是寸土不讓,堅持死守通遼,但是面對着眾多幹部的反對,他也是顯得獨木難支,這時林帥的支持就非常關鍵了。林帥的支持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料定敵人不會派出大軍打通遼,畢竟當時東北的局勢焦灼,很多城市都在反覆易手,敵人不可能派出大軍去進攻通遼的。
有了這樣一個預判後,林帥開始向不少存在擔憂的幹部講解目前東北的部隊的進軍方向,以及主要反擊方向,於是林帥的這個意見被反應上去後,還一度引發了毛爺爺對此的深思。不久後,林帥的建議得到了採納,軍委也同意了黃克誠死守通遼的提議,就這樣在敵軍的空中襲擾下,黃克誠指揮部隊依舊紋絲不動,繼續堅守通遼。
敵軍的反覆轟炸,讓黃克誠面臨著空前的壓力。不過即便如此黃克誠依舊堅持死守通遼,這讓通遼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解放軍手裡,對當時的戰局來說,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後來隨着解放軍在東北其他戰場與敵人交戰,讓敵人暫時沒有能力進攻通遼,於是在敵人的襲擾下生存下來的通遼,讓敵人無可奈何,黃克誠也藉此成功地守住了通遼。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因為我軍佔據了部分有利的戰略地位,讓日後在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使得處於劣勢的解放軍還是獲得了不少有利的反攻機會,這讓解放軍不僅在東北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還實現了小範圍的反攻,為日後全面解放東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結語:
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解放戰爭初期的黃克誠堅持死守通遼,不僅為我軍贏得了不少戰略主動權,還在面對敵人的襲擾時,依舊頑強死守通遼。同時林帥也站出來支持了黃克誠的做法,可見他們在軍事上有着長遠的眼光,為日後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戰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