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之後第一次,默茨這是要「送走」德國的節奏

2025年04月10日14:30:22 歷史 5507

據報道,德國在立陶宛舉行儀式,正式啟用第45裝甲旅,標誌着德國自二戰以來首次在外國領土上進行永久駐軍。這支部隊最終將包括約5000名軍事與文職人員,並配備約2000件重型武器,預計將在2027年全面具備作戰能力。駐地靠近俄羅斯盟友白俄羅斯。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多次警告,俄羅斯或將在2030年前對北約採取軍事行動,因而堅定支持此次部署。

根據2023年柏林與維爾紐斯簽署的駐軍協議,該旅將包括兩個由德國士兵組成的營,另一個營則來自其他北約國家,主要駐紮在立陶宛東南部魯德寧凱訓練場以及維爾紐斯與考納斯之間的魯克拉地區。

希特拉之後第一次,默茨這是要「送走」德國的節奏 - 天天要聞

駐軍現場圖

希特拉之後第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納粹德國戰敗後,德國曾長期限制軍隊在海外的永久駐軍,僅在阿富汗戰爭等特殊任務中以北約成員身份參與短期部署。

這意味着,德國開始走軍國主義老路。

恢復軍力是德國候任總理默茨的主張,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跨大西洋關係已經受到了衝擊,現在不只是德國,整個歐盟都在嚷嚷着國防自主。

這沒什麼問題,自己想有能力保護自己,屬於人之常情,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基本需求。

而德國現在的問題,並非單純地尋求軍事自主,德國現在的思路是重新變成軍事大國,以便與俄羅斯作戰。

這個味道就不對了。

希特拉之後第一次,默茨這是要「送走」德國的節奏 - 天天要聞

德國候任總理默茨

德國不只是為了自保

由於在軍事實力方面的短板,德國的戰略影響力,始終差點意思,畢竟沒有核武器,畢竟德國自己還得靠美軍保護,一個靠其他國家保護的國家,誰又敢寄希望於真出事了你能提供保護?

而這一次,德國直接駐軍立陶宛,以證明德國可以提供保護。

但這種保護,並不是以德國強大的軍力為支撐,而是德國的綜合國力以及背後的北約做支撐,說白了,這些德國士兵部署到立陶宛,就是當人肉盾牌的,賭俄羅斯不敢動德軍,就像賭俄軍不敢動波蘭的美軍一樣。

這背後的思路表明,德國現在要提高軍力,並不是單純地為了自保,而是如皮斯托里烏斯說的,準備與俄羅斯的戰爭。

真要是發生這種事了,默茨就徹底把德國「送走」了,畢竟你再怎麼強橫,沒有核武器也是白搭。

希特拉之後第一次,默茨這是要「送走」德國的節奏 - 天天要聞

德國國旗和俄羅斯國旗

碰瓷不可怕

碰瓷俄羅斯不可怕,過去幾年,歐洲沒少碰瓷俄羅斯,真正可怕的是,一些看似碰瓷的動作,實際上不是碰瓷。

德國現在就有點這個意思了,打着俄羅斯威脅的旗號發展軍力,但目標設定為應對與俄羅斯的戰爭,已經逐漸脫離了碰瓷的範疇。

這意味着,德國正在主動構建熱戰條件,而非僅僅塑造威懾態勢。

當一個國家開始為具體戰爭做準備,而不是為了防止戰爭而準備,那它本身就已經走在戰爭邏輯的軌道上。

德國人可能忘了,上一次他們這麼干,結果不僅自己國破家亡,還把整個歐洲拖進了火坑。這一次,如果默茨真按這個方向繼續推進,德國恐怕不是「復興」,而是再一次走向毀滅的開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聞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國號為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車圈流傳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嗎?

「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影響深遠,但類比到車圈,不免有些『望文生義』之嫌。」 文 / 巴九靈 汽車行業似乎正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收緊。 帶動這種氛圍的,是一則尋不見來源....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聞

德國建歐洲最大軍隊,歷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據媒體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顯示,德國政府計劃加快國防採購,以便使軍隊做好戰鬥準備。該文件稱,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絕不能因過於複雜的採購程序或冗長的授權流程而失敗」,同時警告稱,俄羅斯的軍事目標可能不僅僅是烏克蘭。此前德國總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項預算框架,預計德國的軍事總開支將從2025年的950...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特朗普該看到什麼?

無論特朗普是否會出現在9月3日的閱兵儀式上,就全世界來看,正義必勝!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計劃邀請特朗普參加九三閱兵儀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如此問道。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上周國新辦介紹了關於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外國領導人的情況和安排。你的具體問題,我目前沒...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 天天要聞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

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從黨安排!」

今年11月,曾經的八路軍女戰士付瑞芝將迎來百歲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戰鬥中的烽火硝煙,抗戰歲月無疑是濃墨重彩且令人銘記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東臨沂蒼山縣(今蘭陵縣)湧泉村。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聞

原來它與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說長安的荔枝,我大吳越的楊梅表示不服。 當真不服。明朝的李東陽稱楊梅「價比隋珠」,因為在京城想吃到它實在不易——荔枝運到京城,不過是「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