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2022年09月26日23:03:12 歷史 1141

抗日戰爭史絕對是中國歷史中,最值得後人銘記和反覆歌頌的一段歷史。

  在抗戰史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經典故事和人物,比如東北抗聯司令、烈士楊靖宇,比如百團大戰,比如血戰台兒庄,比如南京保衛戰,這些人物、事迹,就像是一個個血色的符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渲染,流淌着金色的光輝。

  在這樣宏達的史詩長卷中,「鐵道游擊隊」也是熠熠璀璨的一個名字,鐵道游擊隊的傳奇,之所以稱之為傳奇,就是因為它有很大的特殊性,以及獨特的意義。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在當年那個困難的時期,幾百個鐵路和礦山工人,如何靠着智慧與頑強,在敵後戰場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就是我們對「鐵道游擊隊」的故事,永遠津津樂道,永遠孜孜不倦的原因。

  「鐵道游擊隊」的隊長是誰?建國後獲得了什麼軍銜,他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我們今天就談談這幾個問題。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鐵道游擊戰爭

  打贏大仗有打贏大仗的好處,而局部地區的小勝也有小勝的好處,千萬別瞧不起這些發生在抗戰局部地區,不起眼的小勝利,相反,正是因為這種小勝利的不斷出現,才一點一滴地奠定了中國抗戰的勝勢。

  在廣大的敵後戰場,一直都存在着許多成建制的小規模部隊,這些小規模部隊,在當時的全國抗戰大局下,顯得不很顯眼,但在後世,這些小建制的抗日部隊,卻是大大有名。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比如洪湖赤衛隊,比如皖南支隊,比如回民支隊,比如敵後武工隊,又比如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鐵道游擊隊。

  同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一樣,鐵道游擊戰爭,就是一種以破壞敵軍鐵路線,用敵軍的鐵路補給做文章的作戰方式。

  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侵華日軍號稱要在一年之內「平推」中國。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種宣言固然顯露出侵華日軍驕橫過妄的態度,但也無不顯示出侵華日軍當時對自己硬實力的強大自信。

  毛主席告訴我們,要客觀的看待我們的敵人。

  而無論從戰略上,還是說從戰術上,當時的侵華日軍說要「平推」我們,真的是其底氣所在,因為當時的日軍,有偽滿洲這個已經佔據經營了六年之久的「近地後方基地」。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背靠着偽滿洲這個後勤補給基地,靠着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侵華日軍 與我們中國軍隊的戰鬥,就從跨海遠征,變成了就近交戰,戰爭的性質,隨着日軍堅固的後勤補給,而發生了改編。

  而且,侵華日軍靠着佔領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規模的鐵路線、公路線,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補給。

  侵華日軍的戰線打到哪兒,後勤補給就可以通過軍列運到哪,而且這種鐵路機動的方式,也加強了侵華日軍輸送兵力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快速地抽調兵力,在局部地區形成以多打少,增加兵力優勢。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可以說,霸佔了我們的鐵路線後,日軍的作戰方式可以靈活多變,但這也增加了我們的作戰難度。

  而為了降低敵人的鐵路機動,而給日軍帶來的戰術優勢,同時瓦解敵軍由後方向前線輸送兵力、補給的能力,鐵道游擊戰鬥開始出現了。

  1940年,全面抗戰爆發兩年後,八路軍魯南軍區成立了一支小型規模,人數不多,但作戰能力很強的敵後武工隊——魯南鐵道大隊,而首任大隊長,名叫洪振海。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第一任隊長洪振海

  作為大名鼎鼎的鐵道游擊隊的隊長,洪振海本身就是個經歷很奇特的人,而他之所以能當上鐵道游擊隊的首任隊長,就跟他的這段經歷有關。

  洪振海是土生土長的魯南人,家鄉是山東棗莊。

  洪振海於1910年出生於山東棗莊滕縣,他家是村裡最窮的一戶,但也是孩子最多的一戶,因為洪振海家有12個孩子,他只是十二個兄弟姐妹中的一個。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正所謂窮則思變,洪振海的父親為了不讓全家餓死,而選擇將好多個子女送出去,讓族親或者血親撫養。

  而洪振海,就被送給了他已經出嫁了的姐姐家,讓姐姐和姐夫來撫養他。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吃夠了遠離父母的苦,洪振海小小年紀的,也知道寄人籬下的感覺,他為了能彌補一點姐姐的負擔,主動跟隨姐夫,到姐夫當苦力的煤礦當童工。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那個時代,無論是礦山還是礦井、工廠,由於黑心資本家的存在,基本一律都是黑礦井,黑工廠,像洪振海這樣窮人家的童工,自然沒少被黑心資本家壓榨和欺辱。

  但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法抗。

  當時的棗莊煤礦就已經有了黨組織,雖然不能公開化,但由於黨組織的活動,工人隊伍中有許多都是擁護黨員的。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都不是什麼文化人,大家沒人懂什麼是主義,什麼是信仰,但所有人都知道,1共產黨替窮人當家做主說話。

  於是,洪振海也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了一個礦山上的紅小鬼。

  在青年時代,洪振海組織了幾次工人運動,漸漸為他樹立了一些權威,但是由於沒有正規的黨組織來領導他們的鬥爭,所以基本都是散兵游勇。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礦區的童工

  由於長期在煤礦露天礦場工作,洪振海和自己的工人兄弟,都是飛越車廂,在車頂亂飛的鐵軌好手。

  經常扒日軍的鐵軌,搞情報工作也有聲有色,於是,1938年夏天,洪振海和自己的工人朋友王志勝,決定將他們的小部隊,稱作棗莊鐵道隊,日常作戰就是襲擾鬼子的火車站,不打打仗,專挑小仗大。

  時間一長,他們就成了日軍眼中的眼中釘。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而部隊的正規化,則要追溯到1940年的年初。

  1940年1月25日,鐵道游擊隊在棗莊縣陳庄村成立,成員有20多人,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精銳成員。

  從這一年的一月開始,到次年的年底12月,洪振海率領部隊,進行了大小近百次戰鬥,戰果頗豐,也令日軍十分忌憚。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於是1941年12月,趁寒風呼嘯,部隊準備窩冬的時候,近千名偽軍對鐵道大隊進行「掃蕩」,結果,就在突圍的過程中,大隊長洪振海與敵激戰,最後中彈犧牲。

第二任隊長劉金山

  鐵道游擊隊,是一支很強調主心骨發揮領導作用的部隊,這種部隊的優缺點很明顯,優點就是內部團結,整個部隊宛如一部精密機器,而每個成員就是機器上的每顆螺絲釘。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洪振海形象

  在所有成員的團結協作之下,他們對領導者的戰術意圖執行很到位,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也會有保障。

  但缺陷就是,一旦領導成員出現了變故或者犧牲,那麼以往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會無法運轉,變成一盤散沙。

  洪振海同志的犧牲固然讓成員們十分悲痛,但抗戰仍在進行,他們只能強忍悲痛,儘快決定新隊長的人選。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實,洪振海烈士的忠誠戰友,陪他一路作戰至今的副大隊長王志勝,以他的資歷和能力、威望,也能勝任隊長,或暫代隊長職務的,只不過,在之前的戰鬥中,王志勝也負了傷,當時還昏迷在邊區的野戰醫院。

  鐵道游擊隊們需要重新決定出,新的鐵道游擊隊隊長。

  而鐵道游擊隊員們的選擇,倒是很一致。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洪振海烈士之墓

  那就是首任隊長洪振海的最佳助力,被洪振海一路提拔上來的第一分隊長劉金山。

  劉金山,共產黨員,他祖籍山東棗莊蔡庄村。

  劉金山不管是出身,還是成長經歷,包括所受的階級壓迫,以及對地主階級,對日本鬼子的仇恨程度,都與洪振海相似,也因此,在劉金山作為戰士,參與了幾場戰鬥以後,洪振海便很器重劉金山。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劉金山

  後來,劉金山被洪振海任命為小隊長,分隊長,時常幫他出謀劃層,幫他組織作戰,他與正在病中的副大隊長王志勝一樣,都是洪振海的左膀右臂。

  所以,在洪振海犧牲,王志勝住院的情況下,游擊隊員們想到的最佳人選,就是劉金山。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劉金山

  但是我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國民黨的軍官任用,全靠投機鑽營與私人感情,而我們共產黨則不同,任何事情的決定,都是我們組織內的黨員的集體意志,因此需要集體表決。

  哪怕是在前大隊長犧牲,新大隊長未定這種很緊要的生死關頭,我們也不動搖黨在黨內任命上的基本原則。

  為此,在詢得戰士們的一致同意後,大隊政委決定,按照當地農村的老習俗,給幾位大隊長候選人的背後,各放一隻碗。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就是候選人席位了。

  至於選票,大隊政委掏出一袋黃豆,分給每個人一顆,這就是他們的選票了。

  事急從簡,這是大隊政委一時之間能夠想到的,最有效的辦法。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想選誰,就把手中的豆子放在那個人身後的碗里,戰士們依次上前放豆去了。

  當票選結束,劉金山背後的碗中滿噹噹的黃豆。

  他以最高票當選後,大隊政委進行了書面記錄,並於1942年5月向上級軍區進行報告,請求軍區批示。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劉金山

  不久,魯南軍區下達了正式文件,正式任命劉金山為新任鐵道大隊大隊長,也就是鐵道游擊大隊的第二任大隊長。

  雖然換了新大隊長,但鐵道游擊隊的作戰任務依然沒變,那就是,扒鐵軌,破襲交通線。

  在劉金山的領導下,鐵道大隊繼續進行鐵道作戰。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所不同的是,由於劉金山精於算計,粗通謀略,因此他策划下的作戰方案,常常發揮着精打細算的作風,只肯佔便宜不肯吃虧。

  每次出擊,劉金山的部隊少則扒掉一根鐵軌,多則破壞一段鐵路,而且有時晝伏夜出,趁夜而行,有時又趁天色將亮未亮,敵人防守最鬆懈的時候出擊,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戰果。

  而且劉金山很知足,對他而言,無論是一根鐵軌,還是袋糧食,哪怕是繳獲一柄手槍,都是一種勝利。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種對自身的定位很明確,對自身的能力很有分寸,知道以最小的代價奪得最大的勝利的戰略態度,才是最符合鐵道游擊隊這種二線敵後部隊的定位的戰略態度。

  於是乎,在劉金山這種戰略思想的領導下,幾年時間過去,鐵道游擊隊不僅沒有在敵人的封鎖與壓迫下,一點點被蠶食、消滅掉,反倒是在敵人製造的夾縫中,日趨壯大,人數一度從100人增加到300多人,規模堪比一個營。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而除了擔負鐵路破襲、交通站打擊這樣的任務外,劉金山的鐵道游擊隊往往還要配合中央決策,執行一些特殊而重大的隱秘任務,比如,護送一些身份貴重、不容有失的「大人物」。

  開國上將,原總政治部主任蕭華,曾經在建國後,跟人回憶起一件事情。

  那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前,作為山東戰區的115師政治部主任,與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的蕭華,要會中央軍委駐地陝北延安,去彙報工作。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上將蕭華

  途經敵占區棗莊一帶,肖華和他的警衛員,受到了地方游擊隊的「護送」。

  而後來他才知道,當時從地方支隊接到他,並一路護送他越過津浦鐵路,將他安然無恙的送到下一階段護送部隊黃河支隊手中,的那支隊伍,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一直敵後武工隊,魯南鐵道大隊。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劉金山之墓

  蕭華上將一直活到了1985年,而電影《鐵道游擊隊》的出品時間,也是1985年。

  雖然蕭華上將沒有來得及看過這部電影,但他晚年時期,看着劉知俠撰寫的小說《鐵道游擊隊》,回憶起當年,被劉金山和他的鐵道游擊隊一起護送,那種踏實穩定的感覺,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

而劉金山本人,建國後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算是對他此前戎馬生涯的一種肯定。

後來,劉金山從任上以副軍級退役,晚年逝世於1996年。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三浦按針:一個英國人怎麼成了德川家康麾下武士? - 天天要聞

三浦按針:一個英國人怎麼成了德川家康麾下武士?

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知道,日本自德川幕府以來就閉關鎖國,直到被黑船踹開國門。不過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別的不說,德川家康就讓一個英國人當過自己的高級顧問,還給冊封武士,並賜予了日本姓名三浦按針。這個「洋武士」三浦按針不但對當時的日本影響很大,
中國救援隊救災之路,竟遭冷槍——緬甸軍政府這是瘋了嗎? - 天天要聞

中國救援隊救災之路,竟遭冷槍——緬甸軍政府這是瘋了嗎?

本文皆根據事實報道,加上主觀意見編寫而成,結尾附上事實報道要知道,緬甸大地剛剛經歷7.9級強震,山河破碎,百姓哀嚎,眼睜睜看着親人被埋在廢墟下,指望着救援的到來。而就在這生死關頭,本該感恩戴德的緬甸軍政府,卻干出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荒唐至極
廣西名人錄容縣篇——民國少將篇 - 天天要聞

廣西名人錄容縣篇——民國少將篇

容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轄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玉林市東北部,地處大容山和雲開大山兩大弧形山脈之間。容縣古稱容州,明洪武時期改容州為容縣,隸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府治在今梧州市),自此容縣之名沿用至今。容縣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歲
張遼威震逍遙津,是孫權太菜了么? - 天天要聞

張遼威震逍遙津,是孫權太菜了么?

在波譎雲詭的三國歷史中,逍遙津之戰宛如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戲,張遼率少量兵力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威名瞬間傳遍江東。然而,孫權在這場戰役中的失利,絕不能簡單地扣上「能力不足」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