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漢英是洪秀全妻弟,天王外戚核心人物,民間稱其「賴國舅」。《李秀成自述》所記太平天國起義人物,除首義六王外,賴漢英是其餘五人之一。關於其結局,他在天京事變當夜引韋、秦等人覲見天王,及逃亡香港活到20世紀初的說法廣為流傳,但考察史料並未發現相關記載。本文筆者就以上述疑問為題,說說賴漢英「逃亡香港」說的來龍去脈,還原一個相對接近歷史真實的「賴國舅」結局。
太平天國丞相賴漢英
賴漢英(1818年—?),廣東花縣人,天王妻弟,官至夏官副丞相。他性情寬厚文武兼備,曾指揮圍攻南昌、解圍揚州等重大戰事。賴漢英通文墨知醫理,初授內醫,後獨領一隊,統領過水軍,也安撫過金陵民心。翻閱現存太平天國文獻、王定安《賊酋名號譜》及清方戰記,天京事變後均未記載其事迹。賴氏故鄉四角圍賴屋村曾有「賴屋出王娘」、「國舅拾豬屎」等傳說,也沒有內訌後的賴漢英故事。
關於他晚年的報導,始見於1975年12月和1976年6月廣東師範學院政史系的調查。炭步公社民主大隊74歲的賴谷說:「賴漢英是我阿公,死得很凄涼。天京被破時逃到香港九龍城,清朝殺手包圍賴屋,布下毒藥線。阿公裹着被子跳下樓逃走,一條腿中毒爛掉,直到死都沒醫好,從香港回來兩年後死去」。同大隊83歲的賴照良說:「賴漢英從香港回來,右腿爛掉了,整天包着,人家叫他國舅爺。聽說在湖南打仗很猛,我小時候親眼見過他」。79歲的賴禮貴說:「8、9歲時見過賴漢英,他死時我10歲左右」。
據幾位老人的回憶推算,賴漢英是1906年左右從香港返鄉,並死於兩年後。但存有六處疑點:第一、天京事變後清軍有一份天京城內高層人物名單,包括天王洪秀全、翼王石達開、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贊天燕蒙得恩、順天燕鍾芳禮、天官部事黃得用、地官加侯爵陳藩武、春官加侯爵劉慶漢、夏官丞相蔡子賢、秋官丞相加侯爵莫仕睽、冬官丞相加侯爵陳得風、江南省佐將李春發、京都巡討將帥黃文安、檢點胡海隆與劉雲漢、佐將黃懿魁、指揮熊姓與陳姓等19人。
據賴谷所說,賴漢英是城破時逃往香港,但為何這份詳細到佐將、指揮的名單卻沒有他。《李秀成自述》稱石達開出走後,朝臣查選蒙得恩、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來助國,同樣沒有賴漢英。黃文英供稱「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天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捐糧的也封王,竟有2700多王」,但「國舅」賴漢英卻偏偏沒有封王。
趕赴美洲的華人勞工
第二、九龍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租借給英國,在此前大清設有九龍巡檢司,大鵬協水師副將駐紮於此,賴漢英不可能藏身。在此後這裡又是英國租界地,大清又不能派兵去抓人。第三、若賴漢英在九龍的行蹤都能被清軍偵知,為何他逃到花縣老家反而能安度晚年呢。第四、1865年森王侯裕田在香港被捕解廣州遇害後,逃避香港的太平天國人士都不敢停留,甚至自賣「豬仔」避禍,瑛王洪全福正是在此時奔赴古巴,為何賴漢英能獨留香港呢。
第五、1902年洪全福在香港籌備廣州起義,據賴谷等人的說法,賴漢英是在 1906年左右由香港返鄉,為何廣州起義全無賴漢英的蹤跡呢。第六、自辛亥革命後,洪秀全及其親戚朋友的事迹,有記載有報導,特別是建國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花縣洪秀全故居紀念館調查過多次,均未有天京事變後賴漢英的事迹,為何在1975、1976兩年突然出現此類消息。
以上六處疑點於理難通,如賴漢英這般重要人物,若天京事變後仍在世不該沒有歷史記載。據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清張曉秋著《粵匪紀略稿本》,其所記襄天侯林大基、匡天侯黃維江等前期人物,賴文光、蒙時雍等後期人物,均不見於《賊情彙纂》、《金陵癸甲紀事略》、《金陵雜記》等書。另外還記錄了秦日綱因田家鎮戰敗被貶為奴一事,推測張曉秋應是天京某重要衙館的書手,所知人物、事迹比張德堅、謝炳、滌浮道人要多。
他在逆匪陷江寧時十二僭丞相目下記賴漢英事道:「偽夏官副丞相賴漢英,楊逆以其有異心,欲殺之,赴安慶,乘間投江死」。東王楊秀清主政天京時大權獨攬,以威權霸道馭眾,秦日綱、陳承瑢、黃玉琨(翼王岳丈)三位實權王侯因秦日綱養馬人事件,被楊秀清有意重罰打壓。天官正丞相曾水源因始終不願完全聽命於東王,楊秀清就以未及時上報女官妄語「東王若升天,爾們為官的都難了」的罪名,下令將他與東殿吏部尚書李壽春處死。賴漢英是天王妻弟,斷不會屈從東王,楊秀清因其對自己有「異心」,起了殺心也不足為奇。
電視劇《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劇照
賴漢英是太平天國重要人物,《李秀成自述》記錄的太平天國起義人物,除東、西、南、北、翼五王外,只記了天官正丞相秦日綱、地官丞相李開芳、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冬官正丞相羅大綱、夏官丞相賴漢英五人,其重要由此可知。倘若他活到20世紀初,各方資料不可能對天京事變後的賴漢英毫無記載,大概率就是張曉秋所說他是在內訌前投江身亡。但這種說法也是孤證,且洪秀全對於賴漢英被逼而死的態度也無記載。
參考資料:羅爾綱《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