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這句出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的名句,概括了歷代史學者對秦朝滅亡的定論。
大義是說:導致秦朝滅亡的是秦朝自身的原因。
而文中另述: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說的是:秦朝建國之後,不知道愛護舉國的臣民,才導致悲哀地滅亡,而之後的歷代王朝不知道引以為鑒,而重蹈覆轍、
現代學者認為,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表面原因,即:秦王朝的暴政,導致朝臣和民族無法忍受;
第二個方面是:政府職能運作失敗,不能令行禁止,地方政府實力空虛;
第三個方面是:軍事布局不合理,部隊大多守衛在邊疆,導致內部管理失控;
第四個方面:秦始皇的過早意外死亡,導致大權旁落,君臣離心,政體被瓦解;
第五個方面:六國的後裔從來沒有忘記滅國之恥,時刻伺機加入推翻秦朝統治的行列。
實際上,拋開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作為國力強盛,軍事強大的秦朝,其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卻鮮為人提到,
那就是:秦始皇痴迷長生不老,傾國之力,到處尋求長生不老之道,導致國虧,民怨,加上自己的過早死亡,才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導火索。
秦始皇在位期間共出巡五次,他都在做什麼?
第一次是即位後次年公元220年,西巡至隴西、北地,出雞頭山,回來的時候路過會中。隴西位於甘肅省隴西縣,北地郡是秦初36郡之一,在現在的甘肅省慶陽市西南部分。此次西巡是為了鞏固後方,也開始了旅遊的進程。
公元前219年開始第二次出巡,距離上次西巡只有一年,這次是向東行駛,抵今山東鄒城東南登鄒嶧山,並登泰山、梁父山、芝罘山,立石刻碑,行封禪之舉。而後向南,至琅琊郡,造琅琊台。這是始皇第一次東巡旅遊,主要是為了向六國示威。
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東巡。途經今河南原陽縣的博浪沙時,被原韓國貴族張良買兇刺殺未遂。後抵今山東煙台一帶,登芝罘山,再至琅琊郡後西返,經上黨回到咸陽。
第四次是公元前215年,東巡。抵今河北秦皇島、遼寧綏中一帶,登臨碣石,在城門上刻辭。返程取道上郡,回到咸陽。
第五次是公元前210年,東巡。中途曾走水路,至今湖南、江蘇、浙江後,北上渡江,沿海至今山東煙台、蓬萊一帶。到達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的平原津時身染重病,在回程路過沙丘(在今河北省廣宗縣境內)時死於車中。
以上是史料記載,有案可查,官方的理由是巡查民情,示威六國殘餘勢力,封禪刻碑。
銅車馬
而實際上,他五次出巡,唯一的目的是尋找:靈丹妙藥,探尋長生不老之術。
據史書記載,始皇自幼體弱多病。一生都在和病體爭鬥,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是他夢寐以求的動力或者說目標。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
各路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地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並鼓吹可以煉製不老仙丹,知道長生不老之術。
秦始皇對此深信不疑,一邊不惜勞民傷財煉製所謂仙丹,一邊在術士們的蠱惑之下,到處巡遊,尋找所謂長生不老之道。封禪,視察民情只是借口。
煉丹爐
每次出巡,興師動眾,動輒數萬,數十萬軍民保駕,開道,勞民傷財,導致民怨載道。
簡單統計下,在秦朝統一後,始皇在位的十多年裡,四五次巡遊,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對自己長生不老的追求上,加之修建長城,始皇陵等,導致耗盡國力,民不聊生,徹底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礎。
徐福文化節
期間,出現了眾多靠坑蒙詐騙的人物故事,比如被稱為史上最大詐騙犯的:徐福。更是以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為名,公然對秦始皇騙人、騙錢!數額之巨大,套路之虛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秦始皇一生都在服用各種術士練就的所謂仙丹,不排除早已慢性中毒,加之本身體弱多病。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時年49歲,放到現在,那叫英年早逝。他死後不久秦朝便分崩離析,宣告滅亡。
在那樣的局面下,指望二世胡亥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無異於天方夜譚。
秦始皇一生雄才大略,功勛卓著,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被稱為千古一帝。
卻也沒能擺脫凡人對所謂:長生不老的迷信,而正是由於他過度痴迷,為此不惜代價,揮霍無度,導致政體紊亂,國力耗盡,民怨沸騰,從而拉響了秦朝滅亡的導火索。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秦朝滅亡,秦始皇才是始作俑者。
(有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