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宋滅亡,有這麼一個笑話:北宋聯合金滅遼結果金把北宋和遼一起滅了,南宋後來聯合蒙古滅金結果也被蒙古滅掉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指的是宋徽宗時期和遼天祚帝時期,東北的女真建金反遼,北宋欲趁火打劫、聯金滅遼並收復燕雲十六州,該計劃由童貫提出並實施,也屬昏君奸臣為滿足個人野心的一個主觀臆造的計劃,宋遣使乘船赴海上聯絡金國,訂立盟約,規定宋金聯合滅掉遼國後燕雲十六州歸北宋、宋按對遼同樣的價格對金支付歲幣。但這個計劃遭到向來與宋交好的高麗的反對。
後來的結果表明,北宋君臣畫虎不成反類犬,伐遼一敗塗地,讓金國看出端倪,滅遼之後,金國又利用北宋君庸臣昏的機會滅了北宋,製造了「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
後世反思北宋滅亡的原因認為海上之盟實屬荒唐。甚至後來到了南宋,面對蒙古崛起,對於聯蒙抗金,因為「海上之盟」的前車之鑒,群臣反對。
但筆者認為這種言論屬於「事後諸葛」或者說是無能的發言,認為「海上之盟」沒有錯。
原因有二
一、遼國不會因為北宋而不滅亡。
雖說海上之盟是聯金滅遼,但實際上北宋的表現很是令人堪憂,屢戰屢敗,即使宋不出兵滅遼,金國也仍然會滅遼,還不如「趁火打劫」
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合作是常態
熟悉20世紀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打敗共同的敵人,英美和蘇聯暫時放棄了意識形態的矛盾,合作抗擊希特拉的納粹德國,戰爭勝利後,英美和蘇聯被開始走向對抗、「冷戰」,但不論是斯大林還是羅斯福丘吉爾從來沒有說過聯合不對的話,為什麼?就是因為國與國之間合作競爭是常態,而競爭是主要的,合作永遠是暫時的、有條件的。
同樣的道理,宋金聯合滅遼、瓜分遼國領土沒有什麼錯誤,但問題是北宋的腐敗和挑戰者的無能。
宋徽宗繼位以來,寵信奸佞、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導致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在與遼金戰爭中連續失利,後來的宋欽宗雖有心彌補,但他卻很無能,東京保衛戰後罷李綱、過分對金妥協,導致東京保衛戰後有利的軍事形勢完全喪失,也導致北宋因為軍事失利而滅亡,北宋的滅亡統治者個人造成的因素很大。
如果是一個明君的話,面對當時的形勢一定是先聯合金國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在應對金國的威脅、與金國勇敢競爭,後來的南宋也一樣。
康熙王朝裏面有一句經典台詞「昏君怕黨爭,聖君就不怕」,同樣「昏君怕競爭,明君就不怕」,如果北宋的皇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明君的話不會把一個有利的國際形勢變成不利的國際形勢。
因此筆者認為「海上之盟」、聯金滅遼的戰略沒有什麼錯誤,存在皇帝的昏庸和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