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川軍一直是悲壯的代名詞,遙想當年壯士出川,百萬四川子弟出省抗戰,參戰青壯年人位列全國各省之最。熱血的四川軍人在戰場上熱血奮起,與日寇決一死戰,所謂無川不成軍概莫如此。和廣西狼兵隸屬於桂系軍閥一樣,川軍自然是位於西南的川系軍閥的代表軍隊。但和以鐵血著稱的桂系、地盤大的奉系比起來,川系軍閥則顯得較為低調,雖然巔峰時期川系軍閥們號稱擁兵40萬以上,但從始至終,他們也的地盤只有在西南川渝黔三角地帶而已。
那麼為何佔據西南半壁江山的川系軍閥們,坐擁數十萬大軍,卻沒能在軍閥混戰時期,出山逆取天下呢?
出省作戰的川軍子弟兵紀念碑
日常內卷的川系軍閥
在這裡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川系軍閥並非像桂系雙寡頭制,或者晉綏系是閻錫山一言堂,即便是在抗戰前川系軍閥內部雖然是劉湘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鄧錫侯、楊森和劉文輝等其他川系軍閥依然保持絕對的獨立地位。
可以說從北洋軍閥開始,一直到老蔣統一國民政府,四川的軍閥們都始終熱衷於一件事,那就是——爭地盤。有人調侃他們日常不是在爭地盤,就是在爭地盤的路上,今天你我還稱兄道弟,到了明天就因為點雞毛蒜皮的地盤開始兵戎相向。
當時四川軍閥們的內鬥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據不完全統計,從1917年到1933年,才16年時間四川軍閥們相互間的戰爭,就打了就不下500場,可謂一周一小打,兩周一大打。
城頭變幻大王旗,和日本戰國有得一拼。
混戰時期川系軍閥的地盤
而茫茫多的四川軍閥,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個派系:
最早出現的是武備系,早期的首腦主要為北洋軍閥在四川的代言人,比如劉存厚等人。在直系執政時期,也發展成為在外省保定軍校或者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保定系,以及以四川武備學堂為主的四川本土速成系。在保定系中鄧錫侯和劉文輝是保定軍校一二期畢業,而本土速成系則是以劉湘和楊森等人為代表。當然除了這三大系之外,革命黨人熊克武(當年賀老總的上司)也自成一派。
因為陣營不同各派系之間經常征伐,但即使是同派系之間也會相繼倒伐相向。
川系軍閥之中的各種派系
民國著名學者蔡東潘針對這一現象,對當時川系軍閥們進行了犀利的點評
「抑武人固善反覆,而惟四川之武人,則為尤甚。如鄧錫侯,本逐楊森者也,而至此乃為楊森所用,劉湘,始與劉成勛相昵者也,終乃助楊而攻劉,而其後來之變化反覆,雖川中之人,亦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出自《蔡東藩:軍閥時代與國家的新生》
寄居在吳佩孚麾下的楊森所部
當時四川軍閥們之間斗得有多嚴重呢?
1918年,在護法戰爭之後革命黨人熊克武擊敗了北洋軍閥在四川的話事人劉存厚,儼然已經成為第一代四川王,但因為站隊問題和多次反覆於南北政府之間,弄的下面小弟紛紛不滿開始對其展開討伐,最終新起的呂超川擊敗的熊克武。
熊克武將軍戎裝照
1920年,有着南方革命黨背景的熊克武聯合之前的仇家劉存厚一起複仇呂超川,將其趕出了四川,其後兩人瓜分地盤時大打出手,劉存厚二度被擊敗,只能跑去投靠兩湖地區的吳佩孚。熊克武對北方直系宣戰,導致第2軍速成系的劉湘和楊森不滿,雙方開戰,最終楊森敗北,劉湘選擇蟄伏,在這段時間熊克武基本上是「小無敵存在」。
1923年,不甘心失敗的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再次率軍從湖北入川,先是策反了熊克武手下劉成勛的大將鄧錫侯,進攻成都動的手,隨後又和趕過來的熊克武展開火拚。雖然劉湘和劉文輝等人名義上是中立方,但他們卻暗地裡聯合貴州王袁祖銘一起聯合的倒「熊」。但奈何熊克武又聯合賴心輝以及之前的老冤家呂超等人在成都、川東以及重慶等地擊敗指揮的聯軍。劉湘等人不得已退往川鄂邊界。
民國時期的川軍士兵
1924年,一心想要統一四川的吳佩孚決定再次扶持楊森等人,他讓人送了福槍三千支,子彈百萬發,野炮十尊,補助聯軍,而得到裝備後的積極整頓部隊,蓄力再戰。在二次進入到四川後,劉湘一方面積極對熊克武作戰,另一面則是分化劉成勛和賴心輝兩個非熊克武嫡系將領,最終在內憂外患中熊克武代表的革命黨勢力倒台,部分人直接南下投靠了雲唐繼堯等人。
而在吳佩孚的主持下,各家也在瓜分勝利果實——田頌堯為幫辦,鄧錫侯為省長,劉湘為川藏邊防督防,袁祖銘為川滇邊防督防,楊森為川東護軍使。
正在抬着轎子的川軍戰士
1925年吳佩孚勢力減弱之後,川系軍閥們開始有自己的小九九了,楊森率先發難,他以一己之力擊敗了劉文輝、賴心輝和劉成勛組成的聯軍,眼看就要統一四川,卻不曾想,一直蟄伏的速成系老戰友劉湘早已看穿一切,他積極籠絡劉文輝和鄧錫侯,並在隨後戰爭中將楊森趕到了湖北。
到了1927年以後,四川基本上是劉湘、劉文輝、鄧錫侯和楊森搓四人麻將時代。
此時的勢力無疑是劉湘最大,楊森第二,而同為保定系的劉文輝和鄧錫侯則組成聯盟。1928年劉湘在速成系第N次內戰中,擊敗了楊森聯軍,繼續鞏固一哥位置。1933年在「二劉會戰」中又相繼擊敗了劉文輝和鄧錫侯。
叔侄關係的劉文輝和劉湘
1933年後,四川軍閥們實現了統一,但這也僅僅是名義上的。
但正如前文說到的,劉湘為了維持四川王這個名聲,對當時的曾經的敵人兼戰友並沒有進行強行收編,而是進行了安撫。說白了他劉湘自己只是諸侯之首,並不是直系領導,因此即使在抗戰前,四川也有「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說法。而因為這個歷史原因,也為後面老蔣各個擊破提供了天然的契機。
因此,一個天然分裂,缺乏向心力的散亂軍閥聯盟,又怎能出去爭雄?
統一四川之後在合照的劉湘(中)
四川軍閥缺乏生存空間
在歷史地理戰略上,就一直有金角銀邊草肚皮說法,四川在地圖戰略裏面一直被冠以金邊的稱號。
當時四川的地理位置有多優越?
退可以藉助漢中谷地、巴東山脈以及雲貴高原,以及長江天險自立,進可以沿着長江進取兩湖和東南半壁,往南侵佔雲貴和華南出海口,往北佔領關中和西北,可謂是進退有據的「王霸之地」。
但很遺憾,在那個軍閥割據的年代,川系軍閥的鄰居們每一個都不好惹,即便退一萬步說,哪怕是劉湘真的有能力帶領軍閥們出川,他們都要面對當時最強的地方人傑。
各軍閥勢力圖,川系旁邊都是狼
往南的西南軍閥們,實力都不差。
雖然在民國之前,四川一直是西南各省之首,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發展都要超過其他幾省,近代開埠以後,四川經濟發展也進入快車道。但在民國時,雲南靠着邊境貿易與法國混得風生水起,二代雲南王唐繼堯巔峰時期更是五省聯軍總司令(一說是八省),就連當時劉湘、劉文輝等人都只能巴結唐繼堯。而即使是唐繼堯之後,繼任的龍雲也是梟雄一個。
就算是西南中的貴州袁祖銘、周西成等人實力也不弱,當年袁祖銘就經常周璇於四川軍閥之間,也沒看有哪個軍閥能吞併貴州。至於更往南的兩廣就不用說了,革命軍和桂系不來找川系軍閥的麻煩就不錯了,想要嚮往南打出一個出海口是絕對不可能的。
雲南滇系魁首唐繼堯
往南不可能,往北更不可能。
北方的西北地區,是人民的好將軍馮玉祥的地盤,馮玉祥手裡皆是能戰善戰的西北軍。川系軍閥想要北上只有經過祁連山和漢中兩條路,祁連山地區在大西北地區,沒有強大的騎兵,只能給西北三馬當經驗包刷。從漢中進入關中和西北,這裡又是馮玉祥的老巢。
當初馮玉祥有多強?
巔峰時期整個北方除了山西基本上都被他承包,靠着川渝之地和馮玉祥硬抗顯然是不現實的。
西北軍領袖馮玉祥
往東也不現實,東面可是自己金主爸爸——直系軍閥
四川軍閥之所以混戰,以及長期分裂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大的派系相比,他們更多是扮演毫無獨立地位的二級軍閥,在獨立性上要弱的多。當年楊森、劉湘和劉文輝後面站的是直系軍閥,吳佩孚更是在幕後全程操控1921-1924年四川軍閥們的內亂。而前任四川王熊克武的背後則是和南方的廣州軍政府更為親昵,同樣在其他川系軍閥中,也不乏滇系和黔系軍閥的影子在裏面。
因此面對佔據兩湖、河南等富庶之地,除了曹錕之外直系第一人的吳佩孚,無論是在硬實力上還是作戰上,劉湘等人和吳佩孚都要稍遜一籌。要知道在直系之中應當數吳佩孚的指揮最強,東北王張作霖、皖系的段祺瑞都曾敗於他手下。
巔峰時期吳佩孚的地盤,是四川的數倍
缺乏發展縱深和工業基礎。
除了對手太強大外,只擁有川渝之地的川系軍閥,在發展上也要弱於中原、東南和華南等地,當時的四川雖然歸為天府之國,農業發達,但除了川東的重慶等地還能發展工業和航運之外,其他地方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特別是在西康和川西等地,百姓窮困,有的時候還要和土司們爭利。一旦軍閥之間爆發戰鬥,四川很容易被其他派系截斷航運對其進行圍堵,據不完全統計,民國關內19省中,四川的GDP排名第七,但這是川渝加在一起的,和江蘇、湖北、浙江、安徽和山東等省比起來仍有不足。
而且在工業發展的煤炭、工廠、金屬機械等工業發展上,川渝兩地加起來和富庶的東南沿海仍有很大的不足。
民國初年的成都
說白了,即使是劉湘能夠在20年代,能用武力整合四川軍閥,但在一眾實力強大的老鄰居面前,想要壯士出川,加入到軍閥混戰中,和直系、革命軍、桂系、東北和西北軍爭雄,依靠着四川一省之力絕非易事。
雨田君說
當然,川系別看川系軍閥們的格局只在川渝兩地,相互之間也多有背信棄義的舉動,但對於自己的老對手們,往往不會趕盡殺絕。甚至在對方放棄抵抗後,也會以禮相待,比如劉湘和楊森的私交就很好,劉湘本人也和劉成勛以本家兄弟相稱。
回顧川系軍閥歷史,即使是相互征伐,但在國難面前,川系軍閥們也是出奇地一致共同出川抗日,劉湘在抗戰中曾說過「日寇一日不除,川軍一日誓不還鄉」,這也是川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的經典寫照。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