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2025年05月21日14:13:06 歷史 1942

中國和印度作為比鄰而居的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同點,比如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如今又是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口眾多糧食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

不過很多人發現,都是14億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糧食政策卻截然相反,中國是滿世界買糧食,而印度是滿世界賣糧食。

這到底是為什麼?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中國進口,印度出口

1月13日,我國海關總署發佈了最新的數據,2024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70650萬噸,比上一年增加了1109萬噸。

但很顯然還是不夠,糧食的進口量還是很多,去年我國累計進口的糧食量達到1.58億噸,進口金額為4908.1億元。

因為國內糧食產量上升,所以進口量同比減少了2.3%。

仍舊是進口大頭的大豆進口量再次突破1億噸,佔據總糧食進口量的66%。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這樣看來,我國每年進口的糧食確實不少,進口來源國主要就是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等,真可謂是滿世界買糧食。

和人家買糧食有一個不好的點,那就是容易受制於人,比如美國就經常給我國使絆子,什麼限制出口、加征關稅等。

尤其是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之後,就非常熱衷於對我國加征關稅,於是我國也對等反制,主要反制的領域就是農產品。

曾經佔據進口大頭的大豆我們是從美國進口的,但是特朗普既然不仁,那我們也就不從他們那買大豆了,轉而向巴西買了240萬噸大豆。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大單生意黃了,美國農民痛心疾首,痛罵特朗普執意發動關稅戰,這樣會讓他們破產的。

然而巴西直呼:感謝東方夥伴的信任,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此後巴西努力成為牛肉替代供應國。

之所以巴西這樣表忠心,是因為在不買美國大豆之後,中國還暫停了400多家美國肉類供應商資質,蓄勢待發準備開往中國的冷藏船瞬間傻眼了。

當然,對於美國的反制措施看起來很爽,最核心的關鍵還是我國奉行「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原則,不盯着一家買,都可以合作試試看,這家不行下一家,還要貨比三家。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這種政策很聰明,老百姓也很認可,但是和印度的政策一比,有些人又不平衡了,尤其是農民朋友。

印度的人口和中國差不多,都是14億,國土面積只是中國的1/3,卻擁有27億畝的耕地,耕地覆蓋率超過50%。

2024年印度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只有3.3億噸,比中國少了4億左右,但是出口量佔據全球40%,是著名的「大米、小麥出口國」,遠銷中東、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國家。

2023年到2024年間,出口的大米總量高達2150萬噸,佔全球大米貿易總量40%,小麥出口量在2021年-2022年時更是創下1300萬噸的記錄。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同樣是14多億人口,印度的糧食產量還比中國少,怎麼印度就能出口那麼多,中國卻要大量進口呢?難道中國人吃得比印度人多嗎?

其實這是多種印度造成的,最主要就是糧食政策不同。

我國多進口糧食主要就是穩定國內的糧價,保持糧價在一個較低水平,讓人人都能買得起糧食,花在糧食上的花費不用太高。

而且我國深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道理,進口糧食之後就儲存起來,但凡有個什麼突髮狀況,國家的儲備糧就派上用場了。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而印度大量出口糧食是為了賺更多的外匯,去買其他東西,同時也讓經濟數據看起來更好看一些。

這樣一來,條件差不多的兩個國家就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糧食政策。

這樣一說,一般人是贊同我國的糧食政策,因為這樣我們糧食價格就不會太高。但是一些群體就很不高興了,他們就是農民朋友。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為什麼不能提高糧價?

「國家進口糧食就是不願意讓農民賺錢,辛辛苦苦一年種出來的糧食,賣了還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

「為什麼要進口糧食,就是怕農民種地太有錢了。」

在進口糧食的話題下,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言論,覺得國家是針對農民,故意壓低糧食的價格。

國家的進口的初心確實是壓低糧價,但是本意絕不是不想讓農民賺錢,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吃起飯。

如果不管控糧價,大家想賣多少就賣多少,勢必會讓一些手中有糧的人囤積居奇,把糧價抬高。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買一袋米要花上千元,生活還能好嗎?

而且即便是糧價自由定,賺錢的也不會是農民,而是那些收購糧食的商家,最終農民還是賺不到錢。

而且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也不可能所有糧食種類都齊全,所以要進口一些其他國家的特產,增加人們的選擇性。

今天想吃中國產的大豆,明天想吃巴西產的大豆,後天想吃美國的牛肉,都能在市場上買到,這是國家的初心。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而大量出口的印度現狀是怎麼樣的呢?

雖然摘得「大米出口國」的榮譽稱號,但國內的飢餓問題十分顯著,直到現在還有2億人吃不飽飯,12.7%的兒童營養不良。

為什麼能出口那麼多糧食,自己本國人民卻還吃不飽飯呢?這和印度的土地現狀有關。

雖然印度也學習中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但實際上土地還是握在少數人手裡,在1985年的調查中發現,1.3%的大農手裡掌控着14%的土地,50%的小農共分1%的土地。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甚至沒有地的農民比例高達35%,之後印度政府出台各種政策想改變這種狀況,但都效果不大,如今還有大量的印度農民沒有地種,只能租地主的地耕種。

這種情況我們的祖輩很熟悉,佃農的生活具體如何,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

而且印度政府給農民發放的補償,都會被地主截留,農民根本就見不到,被壓榨,補貼也被截留,印度的農民只能到城市打工。

但是他們大多是文盲,在城市難以找到工作,就算是找到工作,工資也不高。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好在印度的搬家很自由,在城市周邊可以建造棚屋住着,這也是城市周邊存在大量貧民窟的原因。

但這種貧民窟對於市容來說非常不好看,尤其是孟買、新德里周邊的貧民窟,被外國人看到就會讓印度高官臉上不好看。

而留在老家種地的農民有沒有飯吃,地主是不會關心的,他們只想着要利益,種出來的糧食就賣出去,賺的錢越多越好。

所以印度出口的糧食多,但是獲利的也不是農民,反而辛勤勞作的農民更沒有飯吃,中國的農民至少自給自足,國家還出台各種政策,穩定農民的收入。

都是14億人口,為什麼中國滿世界買糧食,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 - 天天要聞

如今我國農業機械化達到70%,中部、西部的農村都用上了機器,效率大大提高,收穫也更多。西部地區因為地形原因,機械化相對慢一些,但不是沒有,未來也會發展。

總的來說,眾口難調,國家已經在儘力保障所有人的利益,我們自己想要的,也需要自己去努力奮鬥,天上不會掉餡餅,你說是不是?

參考信息:

中華糧網:2024全年我國進口糧食1.58億噸 大豆進口超1億噸!

紅星新聞:中國轉向巴西採購至少240萬噸大豆!美大豆協會主席慌了:關稅戰將使不少農民破產

百度百科:印度土地改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千古第一賢后:馬秀英——她用大愛溫暖了一個暴戾的王朝 - 天天要聞

千古第一賢后:馬秀英——她用大愛溫暖了一個暴戾的王朝

(一)亂世孤女,遇一生摯愛時間: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地點:濠州(今安徽鳳陽) 人物:馬秀英、朱元璋、郭子興 宿州富商之女馬秀英,自幼喪母,父親因仇殺逃亡,臨行前將她託付給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郭子興視她如己出,教她讀書明理,但她拒絕纏足
湛江為什麼叫湛江?這事兒得從頭說起!》 - 天天要聞

湛江為什麼叫湛江?這事兒得從頭說起!》

今天咱來嘮嘮湛江這名字的來歷。別看現在湛江是個濱海大都市,無敵海景刷爆朋友圈,但它的名字居然跟「江」沒啥直接關係!是不是覺得離譜?別急,聽我慢慢給你捋清楚。一、名字的由來先說個冷知識,湛江這個地方,在古代並不叫「湛江」,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 天天要聞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1971年,陝西乾縣兩位普通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間挖出一個奇異石像頭像。而這不起眼的一鋤,竟成為破解千年未解之謎的關鍵線索——武則天陵墓前六十一尊無頭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皇陵,歷經千年風雨與盜墓者輪番「進攻」,卻始終無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 天天要聞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國民黨政權徹底失去了大陸的控制權,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國民黨高級將領跟隨蔣介石撤往台灣。那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島嶼會成為他們後半生的舞台,更沒想到,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將領,到了晚年卻過得那麼艱難。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 天天要聞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根據《大橋徐氏族譜》記載,景孺人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橋徐氏徐達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親是雍正元年恩科舉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進士景考祥,表兄則是乾隆年間進士、候選知縣景鴻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