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敵視到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天主教與美國右派的恩怨情仇

2025年05月19日02:50:16 歷史 5653

從被敵視到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天主教與美國右派的恩怨情仇 - 天天要聞

梵蒂岡西斯廷教堂,教皇選舉會議的舉行地點。 (南方周末資料圖)

2025年5月8日,來自美國的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當選第267任羅馬天主教教皇,稱為利奧十四世。

今天天主教構成了美國保守主義的支柱,魯比奧等拉丁裔天主教徒的政要是共和黨的中堅力量。在聯邦最高法院里,右派大法官埃米·科尼·巴雷特,以及被metoo運動圍攻過的卡瓦諾,也都有天主教背景,報紙媒體評論「僅佔總人口23%的天主教徒佔據了67%的最高法院席位」。

但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其實是以新教立國,wasp(即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主流社會敵視天主教,羅馬教會在美國一直處於被打壓狀態,持續了兩百年之久。

立國之初,清教徒排擠天主教

16世紀歐洲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其中新教陣營的一個分支加爾文宗在英國傳播廣泛。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並不徹底,教義和彌撒禮儀保留了很多天主教成分。一些吸收歐陸加爾文學說的英國人,被稱為清教徒(源於拉丁文的purus,清潔,即清除殘存的天主教成分)。

17世紀移民到北美的英國人,多數是清教徒。牧師對世俗生活有強大的話語權,他們能夠制定行會的規章,調整市場價格。

北美馬薩諸塞殖民地當局對離經叛道者毫不留情,罰金、監禁、流放乃至死刑。保安員各處巡查,驅散新興異端和天主教徒的集會。直到1661年5月才取消死刑,改為「禮送出境」,具體執行方式為把對方綁在馬車上,一路鞭打示眾。到了1677年,馬薩諸塞才停止迫害。

美國獨立戰爭後,儘管確立了不立國教的原則,但教派因素仍然影響政局,清教等新教派系佔據很大分量。開國一個世紀以來,歷代總統都是新教徒。1920年代民主黨推出該黨第一個天主教背景的總統候選人——阿爾·史密斯,遭到慘敗。

阿爾·史密斯1873年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下東區,擁有愛爾蘭德意志意大利三族血統。他嚴謹務實,1911年的三角衫裙公司大火案令他聲名鵲起,這家公司嚴格控制工人,竟然把消防通道堵住,火災發生後,廠里年輕女工逃避大火,從高樓跳下,很多人活活摔死。阿爾·史密斯參加工廠事故調查委員會,成功推動社會正義立法。之後,他連續當選三任紐約州州長,政績斐然,在限制女工和童工的工時、建立寡婦撫恤金等方面頗有建樹。

1924年阿爾·史密斯入圍總統候選人的名單,他政治經驗豐富,履歷很完備。但其異族異教背景引來狐疑,坦曼尼廳(tammany hall,民主黨在紐約的辦公會所,因紐約為全國第一大都會,因此有時候也代指民主黨高層勢力)為了選票考慮,迫於形勢,寧願挑一個才幹平庸的候選人。

下一屆競選,史密斯再戰江湖,掃平了民主黨內部的競爭者,終於爭取到總統候選人的身份,也因此民主黨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失敗,以87比444,輸給了共和黨人胡佛。

媒體觀察家把阿爾·史密斯的失敗原因歸結為三個p:prohibition(禁酒),prejudice(偏見)和prosperity(繁榮)。繁榮指的是,國家在沃倫·哈丁和柯立芝共和黨政府的連續八年任期內,工業發展迅猛,消費水平提升。選民安於現狀,兩黨中更偏向工農運動的民主黨,占不到天時地利人和。

而prohibition(禁酒)則涉及社會議題,清教徒在禁酒運動上非常上心。他們認為,酗酒是一大惡行。早期的戒酒團體比較溫和,勸人少喝點或者只喝低度的「液體麵包」啤酒。啤酒跟烈酒不一樣,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口味清淡的健康飲料」。後來,運動演變到連啤酒也要取締掉。

阿爾·史密斯執政下的紐約州是第一個撤銷禁酒法案的州,他本人在公開場合喝酒,毫不掩飾。這又跟prejudice(偏見)息息相關,以新教為主流價值觀的國家無法接受一個天主教徒當上總統,社會上對羅馬教會的恐懼和偏見根深蒂固。

「天主教威脅論」

美國的「天主教威脅論」由來已久,最早能追溯到辛辛那提神學院的校長萊曼·比徹。1830年代,他在西部旅遊的時候,聲稱教皇準備登陸上岸,接管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

19世紀中葉,繁榮的北美經濟虹吸了150萬愛爾蘭移民,還有同樣數量不少、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這引發了wasp的緊張感,擔心他們在西部地區獨立建國。

電報的發明者莫爾斯,業餘愛好議政論政,他也持類似看法,對歐洲國家密謀佔領西部的威脅論,深信不疑。有意思的是,根據莫爾斯判斷,這個有野心的歐洲國家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恰好是一個海外殖民能力很弱的國家。結果美國老百姓如臨大敵,相信這個國家能跨海入侵。莫爾斯信誓旦旦地說,梅特涅(奧地利外交大臣)已經安插了全球間諜網,哈布斯堡家族很快將派個王子到北美,登基稱帝。

另一方面,國內的內政上,宗教鬥爭也引發激烈交鋒。1834年以來,從新英格蘭到得克薩斯西部大平原,廣泛的城鄉地區,有二十多座天主教堂被毀,衝突連綿不絕。

在南北戰爭前後的政黨版圖上,呈現出一個顯眼的現象,清教氣氛越濃厚的地方,遏制酗酒、呼籲廢奴的聲勢越大,對共和黨也越支持。

1840年代,全國廢奴主義團體的567名骨幹中,63%來自新英格蘭(美國東北部,清教的大本營),林肯的財政部長蔡斯等諸多政要是新英格蘭人。

隔壁的紐約,政治面貌完全不同,販奴貿易熙熙攘攘,該地的風氣為物質主義,唯利是圖,在這裡任何東西都可以用金錢購買,包括人。新英格蘭各州,不贊同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他們認為蓄奴制違反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禁酒主義也是這種清教文化的延伸。呼籲「警惕西部出現天主教國家」的萊曼·比徹,是第一批提倡禁酒入法的人,他在長島東漢普頓佈道時,談到這個問題,1811年到康涅狄格的利奇菲爾德傳教,也談禁酒。而在利奇菲爾德,牧師們在開聯誼會時,還忘不了經常去餐具櫃里取酒。但是,比徹很雄辯,說服牧師們參加了在1813年成立的康涅狄格道德歸正協會。

值得一提的是,萊曼·比徹生有一女,比徹斯托夫人,即《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廢奴運動和禁酒運動存在文化親緣。羅馬教會沒有加爾文式的道德高調,比較功利主義,倫理議題上偏寬鬆。

愛爾蘭裔意大利裔等天主教族群,反感禁酒令。1928年大選,阿爾·史密斯在少數族裔的票倉斬獲極高。曼哈頓的愛爾蘭裔有百分之八十二投了阿爾·史密斯的票,意大利裔達百分之七十七,猶太人達百分之七十二,芝加哥的波蘭人達百分之八十三。但他在wasp選民中號召力低迷,在合眾國北部僅贏下馬薩諸塞和羅德島兩個州。

為了改變長期被視為裡通外國、第五縱隊的印象,美國天主教也做了不少努力。1898年美西戰爭開打的時候,美國天主教聯名表態,對星條旗的效忠不動搖,支持華盛頓去攻打天主教同胞西班牙。二戰、朝鮮戰爭、越戰,歷次戰爭中,天主教教會高層基本秉持愛國立場,甚至表現得比wasp還要民族主義。

保守主義大聯合

美國主流社會把天主教徒和教皇當成反美勢力,這種心態延續到肯尼迪。1960年大選,民主黨第二度派出信仰天主教的候選人肯尼迪,角逐白宮,有24%的wasp選民表態一個天主教徒再稱職、再能幹,也不會投他的票(1959年5月的民調)。

教派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冷戰中期,在蘇聯威脅的陰影下,美國急需凝聚共識。1979年,新教福音派領袖福爾韋爾和天主教領袖保羅·韋里奇會晤。後者出身於東儀天主教徒草根家庭,幹了幾十年醫院的鍋爐工,後來轉行做時政新聞,為共和黨動員基層。他目睹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湧,墮胎、同性戀和毒品合法化的口子打開,決心力挽狂瀾。韋里奇極具魅力,擅長走群眾路線,手段果敢,號稱新保守主義運動的列寧。

福音派原本無心干政,但在私立學校的免稅問題上,被聯邦最高法院激怒。傳統習慣上,福音派的學校只招收福音派的孩子,但是自由派大法官認為,福音派的學校不招收其他教派或者無神論家庭的生源,屬於歧視行為。而被判定為歧視的民間團體,就會失去免稅等優惠政策。1978年,聯邦最高法院判定福音派的學校違憲。民主黨本來跟福音派還有點交情,總統吉米·卡特是南方福音派的成員,因為這個案子觸及底線,觸底反彈。

厄爾·沃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953-1969年,他是民權運動在司法界的靠山)期間,焚燒國旗行為被裁定為合法,不受懲罰,一系列自由化司法判定讓各界保守人士心寒。

從尼克松時期開始,天主教選民逐步轉入共和黨右派陣營。小布殊繼續跟天主教保持不錯的關係,他在白宮每周都跟天主教顧問非正式團體碰頭一次,大選中小布殊能拿到40%的拉丁裔選票,也是靠這個右派價值觀大團結,強調基督教的共通性。到今天,天主教已經成了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柳展雄

責編 辛省志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當了27天皇帝,競下詔書1127次,他究竟幹了些什麼事 - 天天要聞

當了27天皇帝,競下詔書1127次,他究竟幹了些什麼事

劉賀那些不為人知的私密事兒第一章:王爺的野路子生活公元前92年,劉賀出生在昌邑國,那可是含着金湯匙出生,老爸是昌邑哀王劉髆 ,爺爺還是漢武帝劉徹,身份尊貴得很。可這劉賀打小就調皮搗蛋,沒個正形。他5歲繼承了昌邑王爵位,就開始放飛自我,在封地
當文友的評論成為一道風景250519 - 天天要聞

當文友的評論成為一道風景250519

精彩評論薈萃:(1)美篇文友「古月英」饋贈精彩評論:「使者只好退出去,將士都來問消息。得知家裡安無事,個個聽了心歡喜。多日不見援軍來,關羽心情特別壞。整頓殘兵湊一塊,向著荊州把步邁。軍心動搖變狀態,兵將棄甲悄離開。關羽見狀更憤恨,決定要往死
再說江西九江《甘棠公園》的老祠堂不是北伐忠烈亭? - 天天要聞

再說江西九江《甘棠公園》的老祠堂不是北伐忠烈亭?

再說江西九江《甘棠公園》的老祠堂不是北伐忠烈亭?昨天發了「《甘棠公園》的老祠堂不是北伐忠烈亭」,說「由此可見,在九江的北伐紀念物只有以上一塔一堂,在此要修正為「九江的北伐軍的紀念建築物只有一塔」!那老祠堂是什麼呢?本文接着分析,「北伐說」恐
從被敵視到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天主教與美國右派的恩怨情仇 - 天天要聞

從被敵視到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天主教與美國右派的恩怨情仇

梵蒂岡西斯廷教堂,教皇選舉會議的舉行地點。 (南方周末資料圖)2025年5月8日,來自美國的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當選第267任羅馬天主教教皇,稱為利奧十四世。今天天主教構成了美國保守主義的支柱,魯比奧等拉丁裔天主教徒的政要是共和黨的中堅力量。在聯邦最高法院里,右派大法官埃米·科尼·巴雷特,以及被MeToo運...
尋夢之旅:自由主義—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 天天要聞

尋夢之旅:自由主義—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湖南自治的失利,讓青年毛主席的心情,晦暗到了極點。他萬沒想到,幾個月的傾心努力,費盡心機,不僅沒換來任何回報,反而讓一些政客,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甚至不惜借扯旗之舉,造謠生事,恨不得將其法辦,才算解氣。 重擊之殤,痛徹心扉,教訓深刻,使人
不到1年再公示,生於1987年的李金玲,擬提名為縣長候選人 - 天天要聞

不到1年再公示,生於1987年的李金玲,擬提名為縣長候選人

遼寧省委組織部5月18日發佈任前公示。其中:李金玲,女,漢族,1987年12月生,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學士學位,中共黨員,現任營口市西市區委常委、副區長,擬提名為縣(市、區)長候選人。她曾任營口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2024年7月,營口市委組織部發佈公示:李金玲擬任縣(市)區委常委,提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