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換家戰術?

2025年05月18日22:12:14 歷史 1434

毛澤東提出的「換家戰術」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背景下應對蘇聯核威脅的戰略構想,展現了其超凡的戰略智慧和非對稱博弈思維。這一招可是把蘇聯想吞併中國的陰謀給粉碎了。這一招過後中蘇分裂,但是中國也保留了主權,太牛逼了。


一、歷史背景與危機來源

1. 中蘇關係破裂

自1958年起,中蘇因意識形態分歧(如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和主權爭議(如蘇聯提議共建長波電台聯合艦隊)逐步交惡。1969年,蘇聯在珍寶島發動軍事挑釁,但被中國邊防部隊擊退,蘇聯損失慘重,隨後揚言動用300枚核彈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2. 核力量對比懸殊

當時中國雖已擁有原子彈(1964年試爆成功)和氫彈(1967年),但核武庫規模遠不及蘇聯,常規軍力亦處劣勢。蘇聯的核威脅被視為新中國成立後最嚴重的生存危機之一。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二、「換家戰術」的核心邏輯

1. 核捆綁策略

毛澤東提出,若蘇聯對中國實施核打擊,中國將採取以下措施:

全民轉移:動員8億軍民迅速撤入蘇聯境內,利用人口優勢佔領其土地、基礎設施,並在蘇聯領土上長期游擊作戰。

核反擊美國:將中國所有核武器瞄準駐亞太地區的美軍基地(約24萬駐軍),迫使美國因自身利益受損而介入,形成「美蘇核互毀」的威懾鏈。


2. 心理與戰略威懾

-通過「同歸於盡」的極端姿態,打破蘇聯的核訛詐邏輯,使其顧忌本土安全與美國的反應。

利用中美蘇三角關係,藉助美國牽制蘇聯。美國為維護亞太利益,主動向中國透露蘇聯計劃,並通過媒體公開施壓蘇聯放棄行動。


三、戰術實施與配套措施

1. 軍事準備

- 加強核試驗:1969年9月,中國連續進行地下原子彈裂變試驗和氫彈空投試驗,展示核反擊能力。

調整軍事部署:將野戰軍集中至中蘇邊境,制定快速突入蘇聯領土的作戰計劃。


2. 外交與輿論動員

周恩來等領導人開展國際外交,爭取第三世界國家支持,揭露蘇聯霸權行徑。

通過《華盛頓明星報》等渠道曝光蘇聯核打擊計劃,利用國際輿論施壓。


3. 國內動員與隱蔽工程

組織民眾挖掘防空洞,遷移重要工業設施至西南山區(「三線建設」),降低核打擊損失。

轉移黨政機關和文物,確保政權與文化延續。

最後蘇聯因忌憚美國介入和中國的「同歸於盡」策略,最終取消核打擊計劃。1970年後,中蘇關係逐步緩和,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啟動(如1972年尼克松訪華)。換家成功了,中國保留了主權。然後中美開始陸續美好,中國的命運開始轉折。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希望中國的登基之路可以順順利利。


啥叫換家戰術?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不到1年再公示,生於1987年的李金玲,擬提名為縣長候選人 - 天天要聞

不到1年再公示,生於1987年的李金玲,擬提名為縣長候選人

遼寧省委組織部5月18日發佈任前公示。其中:李金玲,女,漢族,1987年12月生,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學士學位,中共黨員,現任營口市西市區委常委、副區長,擬提名為縣(市、區)長候選人。她曾任營口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2024年7月,營口市委組織部發佈公示:李金玲擬任縣(市)區委常委,提名為...
常務副市長穆傑,調任省煤田地質局副局長 - 天天要聞

常務副市長穆傑,調任省煤田地質局副局長

山東省人民政府近日發佈任免通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任命穆傑為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副局長。穆傑(資料圖)公開信息顯示,穆傑,男,1969年11月生,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穆傑曾任單縣縣長、縣委書記等職,2021年4月任濱州市副市長,後任濱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此番調整前,他任濱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山...
10個關鍵決策,讓她從傀儡皇后變身歐洲最強女皇 - 天天要聞

10個關鍵決策,讓她從傀儡皇后變身歐洲最強女皇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社書籍《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美]羅伯特·K.邁錫 著責編 | 賈寧 排版 | 鵝妹子第 8965 篇深度好文:6957 字 | 15 分鐘閱讀商業思維筆記君說:在無序競爭和海量對抗的世界,個人如何成為「勝」下來的那個?羅伯特·K·邁錫的《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或許可以...
啥叫換家戰術? - 天天要聞

啥叫換家戰術?

毛澤東提出的「換家戰術」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背景下應對蘇聯核威脅的戰略構想,展現了其超凡的戰略智慧和非對稱博弈思維。這一招可是把蘇聯想吞併中國的陰謀給粉碎了。這一招過後中蘇分裂,但是中國也保留了主權,太牛逼了。一、歷史背景與危機來
抗日奇俠」森鷗外:從天皇到皇軍,盡數死於這個老西醫? - 天天要聞

抗日奇俠」森鷗外:從天皇到皇軍,盡數死於這個老西醫?

以下文章來源於循跡曉講,作者三喵先生說到魯迅先生的生平,想必各位讀者都不陌生,他當初棄醫從文的經歷也成了一個特定時期經典的故事。事實上,魯迅先生的軌跡並非個例。一則是中國古代士大夫老早就有「不成相便成醫」的傳統,在如此傳統之下,行醫實在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