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3月25日,春日暖陽。四川達州達川區三里坪街道曹家梁社區的「宜美食堂」,上午11點過就熱鬧起來,身着各色工裝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陸續趕來,準備「提前開飯」。
這是達州首家由工會參與建設的「露天食堂」,專門為騎手、清潔工、保安、網約車司機以及眾多靈活就業者等特殊群體提供助餐服務。
11時20分許,食堂開餐。餐盤與碗筷的清脆碰撞聲中,黃豆燒肉的醬香混着麻婆豆腐的熱氣,在陽光下升騰——這是達川區總工會用心用情繪出的「快樂午餐」新圖景。
附近居民和清潔工、快遞員一起排隊打餐。曾業 攝
政策春風化雨:小食堂服務「大民生」
在國家「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號召下,四川達州這座佔地不到200平方米的露天食堂,成為政策落地的溫暖註腳——基層勞動者的胃暖了,心就安了;心安了,城市的脈搏才能跳動得愈發強勁。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食堂頂部裝有玻璃,內牆設置有書架,上面放滿書籍,懸掛的綠植為露天的就餐區增添了不少情趣。未到「飯點」時,無論是周邊小區的居民,還是奔走在戶外的勞動者,都可以到這裡歇歇腳、充充電。就餐區門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餐點」和「專屬折扣特享7元餐」的宣傳語格外醒目。
三葷兩素帶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只需7元一餐。曾業 攝
「以前,我吃飯經常蹲馬路牙子,飯菜是早上出門的時候裝在保溫桶里的」,正在用餐的快遞員張先生掏出工會會員卡笑着說,「現在可以來吃食堂,三葷兩素還帶湯,我們這種註冊了工會會員的,吃一餐只要7塊錢,比原來巴適多了!」
達川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食堂還在試運營階段,日均接待量約50人次,待正式運營後預計可達100人次以上。接下來,工會將落實好「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用餐補貼」三重保障,讓政策的溫度真正化作舌尖的溫暖。
創新服務矩陣:從「驛站+」到「生活圈」
食堂旁邊的工會驛站內,充電樁、醫藥箱與政策諮詢台構成服務閉環。「我們已基本打造出15分鐘暖『新』服務圈,與周邊小區的15分鐘生活圈範圍形成了優勢互補」,達川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藉助工會驛站的輻射帶動,「宜美食堂」不僅融合了老年食堂、社區食堂功能,還將拓展「職業技能夜校」和社區工會活動陣地等新功能。
工會驛站附近小區的「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曾業 攝
「宜美食堂」廚師介紹,按照主管部門要求,他們這裡雖然飯菜價格便宜,但營養健康且衛生。「工會、社區要求每日留樣檢測,葷素搭配必須科學,而且每天的菜品不能重樣。」達川區總工會工作人員解釋,這種精細化運營模式,正是他們落實國家「提升新就業形態服務質效」部署的基層實踐。
「曹家梁社區工會驛站,運行情況算不上是最好的,但資格算是最老的。」達川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的工會驛站設置有「共享廚房」和「共享餐廳」,與附近的「宜美食堂」配套,能完全滿足普通家庭辦普通宴席的需要,同時還為廣大工會會員提供了更加靈活多變的活動陣地,真正具備了「生活圈」的服務能力。
未到「飯點」時,附近居民和一名民警在就餐區小憩。曾業 攝
曹家梁社區書記朱雷介紹,下一步,他們還計劃打造一面「心聲牆」,不僅可以廣泛收集關於食堂工作的改進意見,還可以成為政策反饋的神經末梢,將「就餐窗口」打造成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改革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