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定居新西蘭的顧城,用一根繩子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之前,他親手將陪伴自己半生的妻子殺掉。被他留下的,只有他那年僅5歲的兒子。
這個兒子一度讓他極其厭惡,顧城面對兒子,也很少有好臉色。不過說來奇妙,被他厭惡的兒子,最終卻長成了他最希望兒子活成的樣子。
顧城為什麼會親手殺掉自己的妻子?他的兒子現在又過着怎樣的生活?
如果要說顧城的一輩子,那就不能只說他的詩,也不能只說他的文學情懷,圍繞着他的解不開的兩個字,其實是執着。
執着是個中性詞,放在某些人的身上,可能指代的是堅持追求夢想的美好品質。但是放在顧城的身上,這個中性詞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因為執着,顧城傷害了最愛他的人,也傷害了他自己。
年輕時候的顧城,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就非常執着。他和一個名叫謝燁的漂亮姑娘一見鍾情,從那之後,就對謝燁展開了不懈的追求。
可是他的思想有時候太過極端,而且他的家庭條件並不算頂頂好,再加上他時常表現出瘋瘋癲癲的樣子,讓謝燁的家人非常不放心,於是他們兩人的愛情受到了來自家庭的阻撓。
為了打動謝燁的家人,顧城風雨無阻,在謝家門外生活了好幾年,用自己的執着,娶回了自己心愛的姑娘。
可是這份執着,卻並沒有為他們這段終成眷屬的感情帶來好的結果。
結婚之後,顧城對於愛情純粹度的執着越來越高,他的控制欲很強,而且有着相當偏激的大男子主義,試圖掌控謝燁的每分每秒。
每一天,謝燁做了什麼,說了哪些話,遇到了怎樣的人,其中有哪些是陌生人,這些事情,謝燁都需要事無巨細的向他彙報。但凡有一點隱瞞,顧城在家裡可能就會大發雷霆,隨手亂甩東西。
他要求妻子對他100%的忠誠,這不僅僅體現在對婚姻和愛情的忠誠上,更體現在他對謝燁時間的掌控欲上。
他要求謝燁放棄自己的事業和私人生活,圍着他打轉,為他收拾詩集,為他處理出版工作,把白天的每一分鐘都花在他的身上。
這份執着太過於誇張,以至於兩人的兒子出生之後,顧城甚至對兒子產生了一種厭惡的心理。
他認為兒子分走了謝燁作為母親的時間,給謝燁強加了本不該出現在她生命當中的枷鎖。
他和兒子,他們這對親生父子,好像一瞬間成為了競爭對手,在共同爭奪這個家庭女主人的時間和注意力。
為了成為這場競賽當中的勝利者,顧城不顧家人的反對,強行將兒子送到親戚的家裡撫養。 可以說,在兒子的成長階段,他並沒有起到太多父親的作用,也沒有承擔任何應該承擔的責任。
在兒子幼小的記憶當中,父親這個形象是模糊的。
然而顧城本人又是個十足的雙標怪,他要求妻子對自己忠誠,絕對赤誠,可他自己卻對婚姻不忠。
在和妻子的婚姻存續期間,顧城遇到了一個更加年輕漂亮的女粉絲。這位女粉絲非常仰慕顧城的才華,一談到他的詩便是讚不絕口,而且有很多想法都能和他產生某種思想共鳴。
他覺得自己遇到了紅顏知己,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伴侶,但他又捨不得放棄和妻子維持多年的婚姻,所以就想左擁右抱,像古時候的皇帝一樣尊貴。
謝燁知道了他的事情,想過離開,但不被顧城允許。她已經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命運給她戴上了鐐銬,唯一的鑰匙,可能就在顧城的手上。
於是,她只能像一個麻木的行屍走肉一樣,機械地維持着這段婚姻,不再計較愛情的多少,也不再計較顧城的背叛。
她甚至主動邀請第三者來到自己的家中,和他們一同生活。
謝燁顧城與英兒(右一)
這樣的事情在正常的婚姻關係中是難以想像的,但是第三者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謝燁而言,大概算是一種解脫。
如果把顧城的控制欲比作100分,那麼從前,這100分全部都會施加到她的身上。
但自從第三者出現,這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就分走了30分,40分,甚至更多的部分,這也讓謝燁感受到了莫名的輕鬆。
然而第三者最終也忍受不了顧城偏激的性格,選擇和另一個讓自己心生好感的男人離開。這樣的行為,在顧城眼中等於背叛。
失去了紅顏知己之後,顧城只能緊緊抓牢唯一的妻子。
可這個時候,妻子也對他失望了,謝燁也想要離開。在察覺到謝燁的意圖之後,1993年,顧城用利器將謝燁砍死,然後用一根繩子了結了自己。
當時他們生活在新西蘭,一個陌生的國度,他們夫妻倆去世之後,年僅5歲的兒子便失去了依靠。
不過兒子對此倒是沒有感到太過悲傷,因為他很少生活在父母身邊,所以對父母的記憶都很模糊,很片面。
姑姑遠道而來,將孩子接到了自己的身邊撫養,力求讓孩子生活的像個正常人,不受到父親偏激性格的影響。
所以這孩子在成年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大詩人顧城,自己的父母,有過一段悲劇般的婚姻。
顧城大概也意識到自己人生的失敗,所以希望兒子活得不要像他自己。
如他所願,兒子是個正常人,沒有跑偏的性格,沒有極端的思想,成長軌跡可以說是按部就班,正常讀書,正常工作,組建家庭,過着安穩幸福的生活。
據悉,顧城的兒子現在仍然生活在新西蘭,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常年生活在華人圈子裡,並且還很混得開。
他沒有從事文學藝術相關的工作,而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工作也很穩定,職業之路大概能看到光明的前程。顧城如果看到兒子現在的樣子,想來應該也會是欣慰的吧。
參考資料:
[1]梅文英.關於顧城的死[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4):35-36.
[1]謝際春.李英走了,顧城三角戀再回首[J].婚姻與家庭(婚姻情感版),2014,(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