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2025年05月20日00:30:25 情感 8100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這句痛徹心扉的話語,道盡無數漂泊老兵的深沉鄉愁。

  1987年,何文德在台灣苦等回鄉無果,發起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率領老兵群體上街,身着標有「想家」紅字的襯衫,高舉「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魂」「我們要回家」等標語,向台灣當局爭取返鄉探親權利。

  同年母親節,數萬老兵集聚台北孫中山紀念館,舉着「骨肉隔絕四十年」標語,發《條條大路通故鄉》傳單。一個月後,老兵們再次齊坐台北體育館,唱起兒歌:「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裡?」

  1987年10月15日,台灣開放探親。

  這些影像,被收錄進一部近日上映、聚焦老兵群體現狀的紀錄片電影《日暮·歸鄉》。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 天天要聞

電影《日暮·歸鄉》海報

  該片由青年導演楊正濃執導,以高秉涵、姜思章、潘松帶、傅德澤等6位台灣老兵的經歷為敘事主線,描繪了老兵們在歷史洪流中背井離鄉、跨越海峽的半生漂泊,以及他們一生對故土的魂牽夢縈。

  談及影片上映,楊正濃說:「這不僅是給觀眾的答卷,更是給老兵們的交代。」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 天天要聞

2019年10月11日,廣東五華籍台灣老兵曾奇才在台灣苗栗家中為劇組展示老照片。片方供圖

  起心動念於一曲《四郎探母》

  2015年底,當時在台北攻讀研究生的楊正濃在一所養老院做志願服務。他發現,許多長輩操着湖南、四川、廣東等地的口音。他們大多於1949年前後隨軍來到台灣,就此落地生根。

  自幼學習京劇的楊正濃為長輩們即興表演了一段《四郎探母》:「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賢公主細聽我表一表家園……」

  戲唱到一半,老人們已經哭倒一片。這段曾因「動搖軍心」在台灣遭禁的唱詞,是這些自稱「外省人」的台灣老兵「有家不得歸」的真實寫照。

  「這一代人年歲漸長,漸漸走入歷史。如果沒有人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兩岸血脈相連的親情、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終將被淡忘。」楊正濃說,拍攝《日暮·歸鄉》由此起心動念。

  「拍攝的時候,手都在抖」

  回憶拍攝場景時,楊正濃幾度哽咽:「金英聽到遠方傳來端着合肥土腔的長長呼喊:『二姐——』僅僅只是兩個字,就讓他潸然淚下。他說:『我想葉落歸根!』又流淚:『恐怕不太容易。』」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 天天要聞

電影《日暮·歸鄉》海報

  高秉涵風塵僕僕,從台北飛抵南京,再轉乘高鐵至徐州,見到了李存信的女兒李秀雲。尋父30年的女兒得償所願,抱着父親的骨灰罈失聲痛哭。

  想起當時感受,楊正濃說:「我一邊拍,手一邊抖,只覺得70年的時空阻隔是一座能把人壓垮的大山。」

  1949年前後,中國國民黨一部分軍政人員退據台灣,其中軍人有60餘萬。1950年,浙江舟山小伙姜思章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被國民黨的十九軍十八師「抓壯丁」,後隨該部赴台。

  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要求打破長期隔絕,大陸和台灣同胞自由來往。很快,姜思章就從香港輾轉回到老家舟山探親。

  在紀錄片中,他說:「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難道不是人情義理最起碼的要求嗎?」

  《日暮·歸鄉》這部耗時兩年拍攝的作品,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些來自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的老兵們半生波折,以及他們對家、對母親、對故土的翹首盼望。

  影片是真實的鏡像

  楊正濃身邊,就有跨越海峽續接親緣的故事。

  2020年,一位貴州女孩循着伯祖父留下的家書地址,叩開了台北一戶劉姓人家的大門。她詢問:「家中有沒有人姓劉?」「是不是貴州遵義的?」

  「當時,應門的女主人喜出望外。原來貴州女孩是遠在老家、從未見過面的侄孫女。」楊正濃說,「中斷二十餘年的家族聯繫在那一瞬間重新續上。」

  楊正濃的岳父正是這位聯繫起兩個家庭的劉姓遵義籍老兵。1999年在台北離世前,他曾獨自返回貴州探親。

  2021年,楊正濃陪妻子回到遵義,與親人團聚,在長輩墳前獻花認親。「岳父生前常為家人做豆花面吃。」楊正濃回憶,「父親去世20多年,妻子又在老家吃到了豆花面,眼淚突然落下——原來這是家鄉的味道。」

  無論岳父,還是何文德、金英、潘松帶、傅德澤等數十萬背井離鄉的老兵,他們對故土魂牽夢縈四十年,願望樸實而動人——想家,想媽媽。

  這也是《日暮·歸鄉》首映禮定在母親節前夕的原因。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 天天要聞

2021年4月5日,楊正濃(左一)與四川豐都(現重慶豐都)籍老兵傅德澤(中)在台北。片方供圖

  「這些故事不該被忘記」

  影片在大陸上映後,許多網友稱其為「90分鐘淚流滿面的體驗」,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價:

  「他們一直在等,等勝利,等一封信,等回家,等影片上映……最後在等待中溘然長逝。」

  「從頭哭到尾,非常真摯地記錄了那個時代,最後送骨灰那一段真的綳不住了。」

  「讓從未經歷過的我們這一代都產生了共情,鄉愁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5月10日,在《日暮·歸鄉》廣州首映禮現場,一位特殊的觀眾引起關注——80多歲的朱延力,影片中老兵高秉涵的外甥女,攜老伴一同到場。觀影后,她說:「這些故事不該被忘記,謝謝你們讓後人看見這段歷史。」

  為電影落淚的,還有楊正濃的岳父一家。在岳父抱病離世時,長女正在上大學。那時她年少懵懂,從未追問過父親的過往。

  「我以前不知道,父親在多少個夜晚,承受着思鄉卻不得歸的痛苦。」她說,「看完這部影片,我重新認識了父親。」

  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許多台灣老兵曾將鄉愁深埋心底,「不能說、不敢說」 成為他們共同的隱痛。如今《日暮·歸鄉》不僅用鏡頭為離鄉者立傳,更讓他們的故事在家鄉的土地上被看見,對老兵們而言意義非凡。

  遺憾的是,影片拍攝完成後,其中三位受訪者未等到電影上映,已溘然長逝。

  作為一位長期致力於兩岸尋親交流的親歷者,《台聲》雜誌原副總編輯閻崑觀影時,情緒久久不能平靜。他說:「兩岸交流的大門是老兵們撐開的。兩岸交流的每一步,都由眼淚和抗爭鋪就。」

  「《日暮·歸鄉》的意義,不僅僅是讓觀眾記住苦難,而是讓他們看見兩岸血濃於水的羈絆。」楊正濃強調,影片的底色是溫暖的,「鏡頭裡有老兵的淚水,但也有他們終於『歸鄉』的曙光。所有跨越歲月的追尋,最終都會通向希望。」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百加)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有一種男人,看似在「撩」你,實則動了真感情 - 天天要聞

有一種男人,看似在「撩」你,實則動了真感情

在這個曖昧泛濫的時代,「撩」成為了很多人對待感情的起點。他對你笑,對你說溫柔的話,會每天和你聊天,偶爾說些讓你心跳加速的調侃;你分不清這到底是「喜歡」,還是「套路」。尤其是男人主動的時候,很多女人心裏都會打個問號:他到底是認真的?還是只是玩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 天天要聞

「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這句痛徹心扉的話語,道盡無數漂泊老兵的深沉鄉愁。 1987年,何文德在台灣苦等回鄉無果,發起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率領老兵群體上街,身着標有「想家」紅字的襯衫,高舉「生為...
當你熬不住的時候,學會「反着來」,你就贏了 - 天天要聞

當你熬不住的時候,學會「反着來」,你就贏了

有時候,真正讓人崩潰的,並不是事兒有多難,而是你太順着它走了。就像陷進泥潭裡,如果你用力掙扎,它只會吸你更緊。可你一旦停止反應,反而可能浮上來。這不是玄學,這是很多人熬過來的經驗。
55歲大媽:分房睡後,再婚老伴每天都和我鬧離婚,我錯了嗎?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分房睡後,再婚老伴每天都和我鬧離婚,我錯了嗎?

刷到是緣分,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您能動動小手幫忙點贊,關注,評論。你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此祝福大家天天快樂,日日開心!我今年55,二婚嫁了個退休幹部。剛結婚那會兒他天天粘着我,現在倒好,非要分房睡。那天晚上我給他端洗腳水,他直接把
再三告知:老人「同房」,需要做好這五點!不然可能麻煩大了 - 天天要聞

再三告知:老人「同房」,需要做好這五點!不然可能麻煩大了

刷到是緣分,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您能動動小手幫忙點贊,關注,評論。你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此祝福大家天天快樂,日日開心!0102在公園長椅上,聽見兩個大爺聊天,一個大爺說"最近老伴總說要注意安全",另一個大爺問"你們這把年紀還要注意
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 - 天天要聞

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

#夏日生活打卡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誘惑與挑戰,這些時刻往往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然而,深諳人性之複雜與脆弱的我,始終堅信一個道理: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人性,這個看似簡單卻又深奧莫測的概念,包含了人的情感、慾望
家中老母親要贍養?男子不打工專偷鄰居 - 天天要聞

家中老母親要贍養?男子不打工專偷鄰居

指認揚子晚報網5月19日訊(通訊員 陸群 記者 萬凌雲)5月11日,揚中市公安局油坊派出所接群眾胡先生報警求助,稱家中名貴藥材、名酒和黃金首飾不翼而飛。民警接到報警後,立即立案偵查,民警發現胡先生家周圍並無視頻監控,且小偷的作案手法老練,並未在現場留下明顯證據。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民警的細緻調查等工作,很...
42歲女醫生,離婚理由直指性生活,驚到好友同志 - 天天要聞

42歲女醫生,離婚理由直指性生活,驚到好友同志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我今年42,在醫院當醫生,離婚證剛拿到手。昨兒閨蜜來家吃飯,看見我床頭柜上擺着離婚證,筷子都掉地上了。
35歲男子網戀奔現20歲女大學生,女孩賴着不走,網友:中大獎了 - 天天要聞

35歲男子網戀奔現20歲女大學生,女孩賴着不走,網友:中大獎了

重慶,山城霧都,五一假期,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位35歲的大叔,在這個假期里,經歷了一場說出去都讓人羨慕的「奇遇」。這年頭,網戀奔現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大叔的「戰績」卻讓人瞠目結舌:對方竟是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關鍵是,這姑娘還對大叔「一見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