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從來沒想到,一本馬恩的書,能讓我看到凌晨三點,拍案叫絕。
推薦大家都看一下,絕對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會顛覆大家對於婚姻的認知。
多讀書,沒壞處,見的多了,就不會輕易的在情感中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能了解更多。
如果你正在準備進入婚姻,或者已經進入婚姻,那麼推薦你看一下這本書。
當然不止推薦這麼簡單,看完這本書過後,大家可以通過15個問題來看清婚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本文內容不短,建議看完。
很多現在的女性,內心存在着男女平等的基本理論,但在真正接觸社會以後,特別是面對父母的催婚,感情的突變時,對於那些變了個樣子的壓迫女性的封建思想,鑒別能力。
「女人哪有不結婚的?!」
「你能找個好男人嫁了,有了依靠,我就放心了。」
「你男人那麼能掙錢,你還出去工作幹嘛?在家看看孩子,做好他的賢內助不就行了?」
「強勢的女人,都不會有好結果。」
「男主外,女主內,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天道。只有這樣,家庭才能幸福。女人要歸位。」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我養你!」
……
這些理論看似沒有問題,好像老一輩的人都在這樣說,但其實,這些都是那個男性和女性之間是壓迫與被壓迫時代的餘毒。
不理解對嗎?我們來分解一下,恩格斯在分析婚姻的產生時,都說了什麼。
那麼,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恩格斯的這本書里關於婚姻和女性地位的延變的部分。然後,再請大家一起來討論,婚姻,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01:恩格斯,對於女性、家庭、婚姻,說了些什麼?
恩格斯的這本書,基於的是馬克思生前對於摩爾根的一本書《古代社會》的研讀,他對馬克思的筆記進行了整理,並且加入了自己搜集的資料和思想。
對於女性、家庭、婚姻,恩格斯是這樣說的: 在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家庭,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相反,在那個時代,群是我們在動物中所能看到的最高的社會集團,它大概是由家庭構成的,但家庭和群一開始就處於對抗之中,它們是以反比例發展的。
這應該不難理解,在遠古時,生存條件是惡劣的,要實現人類在自然界的偉大進步,必須滿足一個因素:用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
一個群生存下來的概率,肯定比一個家庭生存下來的概率要大。
所以,那時,成年雄性之間沒有嫉妒,互相寬容,這是形成較大持久集團的首要條件。
思考1:既然最開始的人類,男女之間是沒有嫉妒的,那麼人在感情中的排他性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形成的基礎又是什麼呢?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形成了一種古老的婚姻形式:群婚。
也就是一群人中,一列女子和一列男子,互為夫妻,所有女性是所有孩子都母親,所有男性也是所有孩子都父親。
這時,亂倫是不被禁止的,父親和女兒之間,母親和兒子之間,同胞兄弟姐妹間,是可以交配的。
當然,這肯定會因為基因的問題自然淘汰一批遠古的人類,然後人類也自然會越來越注重外婚制。
而母系社會,正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終其原因,是孩子只能確定誰是自己的母親,而不能確定誰是自己的父親。
在人類逐漸排除了血緣結婚以後,世系也仍然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而繼承關係,當然就只能從母親方面來論,這時逐漸發展起來的,叫做母權制。
那麼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在母權制社會裡,存在愛戀這種東西嗎?
是的,不存在。
韋斯特馬克說:「雜交狀態包含着對個人愛戀的壓抑。」
這種母權制的形式,存在了很久,直到人類的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是的,人類終究是發展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然,也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婚姻關係。
在生產力逐步發展起來以後,出現了第二種主要的婚姻形式——對偶制。
對偶制下,是一個男子有許許多多的妻子,但是有一個主妻,這個男人同時也有可能是這個女人的主要的丈夫。
對偶制的特點,就是短暫。
婚姻關係很容易就被任何一方解除,而子女像以前一樣仍屬於母親。
這時大家發現了嗎?女性是仍然具有離婚的權利的。
對偶制的出現,一定原因也是由於人類對於血緣關係中的男女交配的排斥。
為了自身群體的發展,他們不再允許人們在本群內交配,而是要求去別的群體中去尋找女性來交配。
但這就發生一個現象——搶婚,和買賣婦女。
當然,這裡,奴役婦女只是雛形,在對偶制的時期,女性的地位仍然是非常受人尊敬的。
在共產制的家戶經濟下,女性承擔著非常重的工作,這是19世紀旅行家和傳教士在蒙迷人和野蠻人的部落里發現的現象,但這樣的部落中,女性的地位,卻是非常高的。
在這裡,恩格斯有句原話:「外表上受尊敬的、脫離一切實際勞動的文明時代的貴婦人,比起野蠻時代辛苦勞動的婦女來,其社會地位是無比低下的,後者在本民族中被看作真正的貴婦人。」
思考2,大家真的覺得那些當代依附於男人的貴婦人,為了嫁個有錢人而沾沾自喜的女性,社會地位很高嗎?
好,再隨着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生產有了結餘,既然有了結餘,就有了繼承的問題。那麼此時,私有制出現了。
伴隨着私有制出現的,就是父權制對母權制的推翻。
主要的原因,是對偶制下,人們的婚姻形式是脆弱的,當兩個人分開,男性帶走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甚至是畜牧。
這對於群體來說,是一種損失。
另外,男性有了生產資料的結餘,會有了繼承的問題。
但是男性無法確認誰是自己的孩子,那麼此時,針對於女性的專偶制,就會出現,也就是說,一個女性只跟一個男性交配,是男性繼承的需要。
男性對於先進生產工具的掌控,促使他們引起了一個群體的權力變革。
而男性對於繼承的需求,促使了女性地位的進一步降低。
那麼思考3來了:男性真的從一開始就在乎自己的基因的傳承嗎?並不是的,群婚制時,男性並不在意誰是自己的孩子,也就不會在意自己的基因有沒有傳遞下去。
只有到了私有制產生,男性掌握了先進生產力之後,有了剩餘的生產資料,才產生了對於血緣子嗣的需求,而這份需求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生產資料的永恆的佔有。
所以,是否可以這樣說,專偶制的產生都是為了生產資料的私有而服務的,大家思考一下呢?
而恩格斯在這裡說:「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孩子的工具。」
而可悲的是,family,這個詞,起初,都不是指的丈夫、妻子、家庭和子女,而是奴隸。
這時,為了保證妻子的貞操,從而保證孩子出生自一定的父親,妻子便在丈夫的絕對管理之下了,丈夫對於妻子,有生殺大權。
但這時,女性子女依然是有繼承權的,但如果她出嫁到其他部落,這種繼承權就消失了。也就是說,女性不能帶走任何部落的生產資料。
此時,男人可以跟幾個女人交配,是依據生產資料的多少來決定的。或許他們可以只有一個妻子,但可以有很多的妾,或者女奴隸。
思考4:在夫權制下,有愛戀這一說嗎?女性的地位如何呢?
其實,在這一階段,任何婚姻,都不會讓當事人自己做決定。
好,對偶制下,出現的,就是專偶制了。
專偶制家庭與對偶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婚姻關係要牢固得多,這種關係已經不能由雙方任意解除了。
可惜,這個「專」字,依然只針對於女性,卻不針對於男性。
在這一階段,男性有解除婚姻關係的權利,趕走妻子,但女性卻沒有。男性有對婚姻不忠的權利,女性卻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時,執行着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但佔有生產資料的男性,卻有權力去嫖娼,或者娶妾。
這是不是已經跟封建社會的夫妻關係類似了呢?
男人娶一個妻子,但可以娶無數個妾,同時,要求主妻要大度,不能嫉妒。
而任何事情都是對立存在的,有一夫一妻制,就必然有妾,有賣淫。就像現在,有婚姻,就必然有出軌一樣。
恩格斯,在此時,說了這樣的話:「歸根結底,她對於男子來說,仍不過是他的婚生子嗣的母親,他的最高的管家婆和女奴隸的總管而已,他可以隨意納這些女奴隸為妾。」
那麼思考5來了:在封建社會,女性是可以隨意離婚的嗎?並不是,對嗎?離婚的婦女會被社會重新接納嗎?有點難,對嗎?
女性會要求自己的丈夫對自己忠誠嗎?不會,對嗎?
思考6:女性在封建社會有繼承權嗎?沒有,只有嫁妝,對嗎?
在這裡,恩格斯給一對一的,私有制的個體婚姻,下了一個定論——個體婚制在歷史上絕不是作為男女之間的和好而出現。
恰好相反,個體婚姻是作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為整個史前歷史時代所未有的兩性衝突的宣告而出現的。
是不是很驚訝?婚姻的出現,一開始就帶着壓迫。
那思考7來了,封建社會的婚姻中,愛情存在嗎?作為愛情基礎的排他性,有存在的土壤嗎?
好,那麼既然談到了愛情,恩格斯用性愛這個詞來描述。也就是說到了這兒,性愛才成為一種讓人愉悅的事情,之前,不過是繁衍。
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繼續着他們的專偶制,雖然,在法律上男女是平等的,但仍然是跟嫖娼和通姦並行的。
而無產階級,卻發展出了新的婚姻模式。
因為無產階級是沒有財產的,他們中的男性和女性都必須加入勞動者的大軍,才能生存下去。
在這裡,也就沒有了建立男性統治的任何推動力。
工人是貧窮的,無論男人還是女人,所以,男性工人對女性工人,就沒有了權屬的效力。
在專偶制中的嫖娼和通姦,在工人階級中,只有極其微小的概率。
而女性,重新獲得了離婚的權力。
思考8:離婚的權力為什麼總是被提及,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權力,對嗎?
這裡有了一個重要的點,我以前一直沒有想明白,現在我明白了,那就是,關於家務勞動。
在古代的共有制家戶經濟中,家務勞動是由女性來主要承擔的,同時也是被尊重的,因為這是在為整個群體做貢獻,是必須的社會勞動。
但是私有制產生以後,特別是專偶制產生,讓家務勞動,變成了一種私人服務。
女性仍然承擔著家務勞動,但卻不再有社會價值。因為社會並不需要家務勞動,需要家務勞動的,僅僅是那個家庭的男性。
所以,從事家務勞動的婦女,她們的價值,完全被她們所結婚的男性所賦予。當男性不再需要她們的時候,她們一文不值。
這就是資產階級中,專偶制下,妻子的實質。
但,無產階級中的女性打破了這一點,因為女性同樣要參與生產,家務勞動不再是她們的義務。她們可以選擇,參與或者不參與家務勞動。
但無疑,參與家務勞動,會佔用她們參與社會勞動的時間。
但可惜,並不是所有的無產階級女性意識到了這一點,恩格斯在這裡說:「現代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或者隱蔽的婦女的家務奴隸制上。」
瞧,非常的形象對嗎?
思考9:你可曾想過拒絕家務勞動?你是否是一位既承擔社會勞動,又承擔家務勞動的雙重勞動者?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恩格斯的名句:「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業中去。」
社會發展到這裡,似乎已經到了現代。
就像9世紀的歐洲大陸一樣,平民寧可餓死,也不願意從事生產,因為那曾經是奴隸做的事情。
人們思想的轉變,總是慢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最後被社會倒逼着,才能意識到,我已經擁有了某項權力,或者,我已經失去了某項權力。
而當代的中國女性,是否要思考一個問題,你真的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了嗎?你內心的觀念,是否還停留在封建社會呢?夢想去做一個主母?但你又哪來的資本去要求男性的忠誠呢?
思考10:資產階級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還是生產資料為基礎呢?
思考11:無產階級的婚姻,又是以什麼為基礎呢?
思考12:無產階級的婚姻,是牢固的嗎?還是可以隨時解體的呢?
恩格斯到了這兒,又往前走了一步,他暢想了未來。
他說,在未來,私有制終將被消滅,生產資料終將變成社會共有,那時,是什麼樣子呢?
那時,賣淫就會消失,因為婦女沒有必要為了金錢而出賣身體。
而婦女的地位也會發生改變,個體家庭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私人的家務變成了社會的事業,孩子的撫養和教育成為了公共的事情,社會同等地關愛一切兒童,無論婚生還是非婚生。
而此時,個人的性愛,男女間的愛慕,才是平等的,不參雜任何其他因素的愛慕。
人們僅僅因為互相喜歡而在一起,又因為不再喜歡而分開。
婚姻,也從來不會有結婚就是一輩子的要求。
這時,才是真正的婚姻自由。
而在這之前,所有的婚姻,都標好了價格,無論男人,還是女人。
夫婦之愛,在公有制到來之前,從來不會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思考13:你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切社會資料共有的階段了嗎?那麼,你的婚姻,是否是不參雜任何條件的愛慕呢?
思考14:現在的中國社會,你認為適用於哪種婚姻形態?
思考15:當你用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來要求自己的時候,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跟男人是不平等的?而不平等的當下,你是否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愛呢?
這就是恩格斯這本書中關於婚姻的延變的全部,裏面有那麼多需要思考的問題,歡迎大家進行思考,並且在評論區給出你的答案。
比如,中國的女性,自古就不曾要求過男性的忠誠,是什麼讓我們解放70年之後,有了要求男性忠誠的底氣。
中國女性從封建社會的被壓迫中解放出來了,以前離婚是不被接受的,為什麼現在仍然會有很多人認為離婚是不被接受的,並且不珍惜自己離婚的權力。
中國女性對於家務勞動的認知是否是正確的,女性天生就應該做家務嗎?
中國女性古代不佔有生產資料,現在的中國女性是否佔有了呢?
中國女性是否有需要被人繼承的資產了呢?
中國女性的價值在過去是由自己的丈夫賦予的,那麼現在呢,由誰來賦予?
中國女性在過去,結婚看的是對方的生產資料的佔有量,那麼現在結婚,看的又是什麼呢?
中國女性在過去的婚姻中是被壓迫者,那麼現在的婚姻中,女性是否仍然被壓迫?
中國女性在過去生孩子總說,為男人所生。那麼如果認知到,孩子是用來繼承生產資料的,那麼孩子在當代的定義是否需要被改一下呢?孩子也是繼承女性生產資料的,是不是更恰當?
中國的生產關係已經發展到以純粹的愛慕為前提的婚姻了嗎?
婚姻在哪個階段是永恆的?那個階段婦女的地位又如何呢?
女性進行社會生產的能力,一定是弱於男性的嗎?
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時期到現在,不過才一百年左右,生產力卻已經在趕超西方國家,但來自於封建思想的殘餘,卻不是那麼好剷除的。
所以,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有些權力已經賦予了我們,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呢?
這種對於家庭生活的嚮往,這種對於找人結婚就是有人依靠的觀念,從何而來?
來源於封建社會的遺留?還是當今某些影視劇的洗腦?
當代女生的成長經歷中,為何會參雜這些封建的東西?
而為什麼剛解放時,女性從來不會覺得,要依靠男性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