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運之書中,我們同在一段字裡行間。
In the book of the destiny, we together between a row of characters.
——莎士比亞
羅密歐(男)與祝英台(女)是兩個耳熟能詳的東西方愛情悲劇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兩個在不同的故事中為了愛情而寧願去死,但他們的死有一個共同特徵,即他們認為所愛的對象先死了,所以他們要跟隨而去,換而言之他們都是殉情。
羅密歐與祝英台劇照
此來看,殉情這件事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是值得讚頌的,但如果我們展開聯想:這兩個人在殉情之前相遇了,並了解到了彼此身上發生的故事,那將會發生什麼呢?
可以想像的空間太多了,但結果只有三種可能:
1、他們還是依然選擇殉情;
2、他們都不再選擇殉情這個方式;
3、他們其中一個依然選擇殉情,而另一個則放棄了。
他們到底會怎樣選擇,這不是重點。
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是:
當一個人遇到足以讓其選擇自我毀滅的打擊,有什麼可以將其挽救?
關於自殺的數據,網上有很多信息可以查。
我國的自殺率其實比較低,而且對比過去一直在下降,這是因為城鎮化的進程,使農村自殺率特別是農村婦女的自殺率大幅下降,但因為人口基數過於龐大,所以絕對的自殺人數在全球佔比中還是相當高的。
西方關於自殺有專門的研究,埃米爾·杜爾凱姆是此中鼻祖,其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著有《自殺論》對後世影響極深。
《自殺論》中將自殺的原因分為四類:
利己型自殺
利他型自殺
失范型自殺
宿命型自殺
這四種原因的具體解釋,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詢,其實都很好理解,這裡不贅述。
我們將所有的自殺原因,包括不在這四種原因當中的其他原因歸於一個原因,那就是:迫切希望離開目前所處的現實。
其他的所有原因,最終將會導致這個原因,然後才能激發行動。
那也就是說,無論其他什麼原因,只要我們能在這個最後的原因發生之前,將之截斷,那麼就不會發生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了。
截斷的一個最佳的方式,就是以相同或相似經歷的身份介入,或者最低限度要以認可對方的身份介入。
身份
在溝通的最初,雙方僅能通過確認對方的身份來明確自己下一步的行動.
例如每個人小時候看電影或者電視劇,都會希望能儘快地確認正面角色和反派角色?這樣才能確定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
小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們會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確認身份,以明確自己所支持的對象,然後結局當然是自己一方獲得勝利,當然中間的過程可以穿插冒險,但好人不能死,或者死了還能復活,否則故事將無法延續下去。
兩個身份相近的人相遇,無論是偶然還是故意,都會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並建立親和感,而在此基礎上的溝通,才有可能朝向彼此接受的一面發展。
同時羅密歐與祝英台在聆聽對方的陳述時,重新確立了自我,即在別人眼中的自己,這也是對自我身份的加強。
這個論調屬於心理學範疇:人生存於群居的社會中,因此人的自我意識更依賴於其他人對自己的回應。
換句話說,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或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其實更多源自別人看你的眼光,但重點是要有人看你,至於怎麼看,那是次要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那麼多有關自殺的電視劇中,所有的心理醫生或談判專家,首先都會讓當事人回憶自己的家人、親人和朋友,因為所有這些人都可能還在看着那個想要離開這個世界的人。
反過來,在這個世界上,你還能夠去看誰?你還關心誰?也決定了你自己存在的意義。
當你開始關注,你的自我也就加強了,而這種自我感知,可以通過對方對自己的關注而獲得進一步的強化。
殉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個看着自己的人,以及自己可以看到的,沒有了。
當所愛的人逝去,自己被愛及能愛的身份也同時消失,如同父母的離世,「孩子」這個身份將自動消失。
而身份的消失,與死亡的體驗接近,因為所有的身份都依附於「自我」,這其實是對自我最深的傷害。
當父母打罵孩子,孩子內心的身份並沒有被削弱,他只是感到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但如果父母完全不關心孩子,甚至忽略孩子的存在,那孩子的身份感將會極大地受傷,所以「冷漠」是所有原生家庭中最具傷害性的一種行為。
行動與信念
回到故事中來,假如羅密歐與祝英台在殉情之前相遇了,他們了解到對方同樣遇到了和自己類似的情況以及痛苦,那他們的痛苦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呢?
答案很明顯是後者,當一個人了解到別人和自己的境遇相似,他就不會再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悲慘,他的內心還有可能會因此而泛起一絲憐憫,甚至是竊喜。
「比較」,有時候會增加痛苦,且往往會增加痛苦,但有時候會減輕,甚至消除痛苦。
在這個虛擬的故事中,羅密歐與祝英台之間發生了三件事情:
1、他們彼此進行了溝通;
2、他們彼此通過溝通了解到對方與自己相近的境遇;
3、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了彼此比較。
溝通能舒緩心結,了解能相互體諒,比較可以讓人設身處地,由此他們必然能夠擴展自己更多的選擇,因為經由上述三件事,他們至少會暫時性地不再封閉於個體過去的痛苦經驗當中。
人的任何行動或不行動,都會向內和向外傳遞信息,因此廣義來說行動本身即是溝通,而溝通就是在傳遞信息。
動物的溝通大多數時候是通過形體動作,當然發出聲音或者放出氣味,也可以理解為通過行動的溝通。
甚至靜止不動,也是一種行動,有些動物在獵殺其他動物的時候,可以長期保持不動,這是它正在向周圍釋放出安全的信息,以誘捕那些經過的美味。
當兩個人相遇,他們的行動或不行動,其實都在向對方和自己釋放信息,而對方的反應,同樣是在向自己和對方自己釋放信息。
所有這些信息在人的內心中就能形成基於需求的價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便於我們了解人的五種基本需求。
可以說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歸根結底都是滿足自我需求與滿足別人需求的一個互動。
在這個互動中,價值產生了。
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我滿足需求的價值,另一方面是滿足別人需求的價值。
由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價值還會變成一種抽象的概念,即從個人向集體發展,比如實現團隊的價值、家族的價值、乃至國家的價值,而基於集體的穩定,還會有更抽象的價值,例如追求正義、公平和民主的價值。
當羅密歐與祝英台進行了一次友好愉快地交流,他們會在自己內心重塑價值。
很有可能,羅密歐與祝英台會開始逐漸理解,殉情不再是唯一有價值的事情,好好活下去,可能是逝去的愛人更願意看到的。
價值將落實在意義上,有價值的事情才有意義,而追尋價值和意義,即確立目標。
所以當有人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標、人生沒有價值,其實是在表達一個意思。
價值、意義、目標,概括起來就會形成人們內心的信念,相信有什麼結果是有價值的,相信什麼行為是有意義的,相信什麼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所有這些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固話在人們內心,隨着人的成長經歷和其身份的轉變,這些都會發生改變。
誤解
本文附錄中有上述兩個故事的梗概,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悲劇故事的原因,都是由於「誤解」。
梁山伯誤解了祝英台給他的寫的信,將時間搞錯了;
羅密歐誤認為朱麗葉已經死了,但其實她只是喝了一種看上去像死了一樣的葯。
莎士比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所描述的誤解,是基於外部事件的誤解,是正常人都會有的誤解,換句話說,是羅密歐不可能通過理性挽回的誤解。
但梁山伯的誤解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問題是由於他自己。
這大概也暗合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雖然痛苦的根源都是誤解,但西方的誤解是別人造成的,而東方則只能怪自己。
當然這是個案,不能代表全部,但有一個問題是一致的,那就悲劇源自誤解,比源自陰謀更讓人唏噓不已。
這不禁讓人反思,這個世界上的痛苦,有多少程度上是出於「誤解」呢?
實際上,絕大多數痛苦,都是出於誤解。
而最大限度的痛苦,也是出於誤解,比如「竇娥冤」。
消除誤解,是人們得已安身立命的能力,任何一個組織,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有能力消除誤解的人,就是其中流砥柱。
附: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梗概》
凱普萊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兩大家族,這兩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經常械鬥。蒙太古家有個兒子叫羅密歐,17歲,品學端莊,是個大家都很喜歡的小夥子。可他喜歡上了一個不喜歡他的女孩羅薩蘭,當聽說羅薩蘭會去凱普萊特家的宴會後,他決定潛入宴會場。所以羅密歐為了羅薩蘭,而他的朋友為了讓羅密歐找一個新的女孩而放棄羅薩蘭,他和自己的朋友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進了宴會場。
於是,在這次宴會上,他被凱普萊特家的獨生女兒朱麗葉深深吸引住了。這天晚上,朱麗葉是宴會的主角,13歲的她美若天仙。羅密歐上前向朱麗葉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朱麗葉也對羅密歐有好感。可是,當時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後,羅密歐仍然不能擺脫自己對朱麗葉的愛慕。他翻牆進了凱普萊特的果園,正好聽見了朱麗葉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喚羅密歐的聲音。顯然,雙方是一見鍾情。
第二天,羅密歐去見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請代為幫忙。神父答應了羅密歐的請求,覺得這是化解兩家的矛盾的一個途徑。羅密歐通過朱麗葉的奶娘把朱麗葉約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結成了夫妻。這天中午,羅密歐在街上遇到了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提伯爾特要和羅密歐決鬥,羅密歐不願決鬥,但他的朋友(和平主義者)覺得羅密歐沒面子,於是他的朋友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被提伯爾特藉機殺死。羅密歐大怒,拔劍為朋友報仇,因此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了。
經過多方協商,城市的統治者決定驅逐羅密歐,下令如果他敢回來就處死他。朱麗葉很傷心,她非常愛羅密歐。羅密歐不願離開,經過神父的勸說他才同意暫時離開。這天晚上,他偷偷爬進了朱麗葉的卧室,度過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羅密歐就不得不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羅密歐剛一離開,出身高貴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來求婚。凱普萊特非常滿意,命令朱麗葉下星期四就結婚。
朱麗葉去找神父想辦法,神父給了她一種葯,服下去後就像死了一樣,但四十二小時後就會蘇醒過來。神父答應她派人叫羅密歐,會很快挖開墓穴,讓她和羅密歐遠走高飛。
朱麗葉依計行事,在婚禮的頭天晚上服了葯,第二天婚禮自然就變成了葬禮。神父馬上派人去通知羅密歐。可是,羅密歐在神父的送信人到來之前已經知道了錯誤的消息。他在半夜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掘開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麗葉之後,就掏出隨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等神父趕來時,羅密歐和帕里斯已經死了。
這時,朱麗葉也醒過來了。人越來越多,神父還沒來得及顧及朱麗葉,就逃走了。朱麗葉見到死去的羅密歐,也不想獨活人間,她沒有找到毒藥,就拔出羅密歐的劍刺向自己,倒在羅密歐身上死去。兩家的父母都來了,神父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事。
失去兒女之後,兩家的父母才清醒過來,可是已經晚了。從此,兩家消除積怨,並在城中為羅密歐和朱麗葉各鑄了一座金像。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梗概》
越州(今紹興)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今寧波)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捨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藥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
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