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曾有這樣一個片段:
在北大的課堂上,老師問學生們:「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需要哪些基本素質?」
有些人回答是客觀,有些人回答是博學。
最後有一名學生堅定地答道:要做一名出色的記者,比知識更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立場還有職業操守。
提出問題的老師便是當時享有「新聞全才」之美譽的邵飄萍。
邵飄萍生於1886年,浙江東陽人,原名振青,「飄萍」為其筆名,寓意「人生如斷梗飄萍」。
邵飄萍出生於一個貧儒家庭,父親是清末秀才,家中辦有私塾,因此邵飄萍自小就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自小便熟讀《史記》。12歲時考中秀才,16歲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學堂。19歲在金華中學堂,長山書院等三所中學任教。
初期受戊戌變法的影響深有感觸,後轉而崇拜孫中山,成為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積極支持者,也因此投身於「新聞救國」的事業。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編,袁世凱稱帝後猛烈抨擊袁世凱,該報被查封。多次在《時事新報》《申報》《時報》上發表文章,揭露袁世凱罪行。
1916年,邵飄萍被史量才聘為《申報》駐京特派記者。1917年初,總統府和國務院的矛盾激化。總理段祺瑞出走天津,想以此來脅迫總統府。如願以償後,他滿心歡喜地返回北京。
邵飄萍得知這個消息,半夜趕往段氏府邸。他到了門口就掏出一沓鈔票,告訴門衛,只要通報,就能拿走一半,會見成功的話,剩下一半也歸他。門衛一聽,立馬照辦。
不曾想,一向對記者尤為排斥的段祺瑞不僅接見了他,而且還和他聊了很長時間。
不得不說,邵飄萍的採訪功夫確實了得。
他深諳人心,抓住了段祺瑞轉敗為勝又急於炫耀的心理,成功地完成了這次採訪,摸清了府院之爭的過程,還對未來時局有了相對準確的預判。
邵飄萍高超的採訪技巧引得著名報人張季鸞大加讚歎,「飄萍每遇內政外交大事,感覺最早,而採訪必工。」
之後邵飄萍緊接着又創辦起國內第一家新聞編譯社,後又與蔡元培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1918年創辦了《京報》,自任社長,開始獨立辦報生涯。
本着言論自由,無黨無派,不受任何黨派挾制的新聞職業理念,以聽取發表民意為本心,他把《京報》真正辦成了人民大眾自己的喉舌。《京報》「探求事實不欺閱者」,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以筆為槍,《京報》深刻影響了當時民眾的愛國思想,成為當時北京地區發行量最大的一家報紙。
邵飄萍認為新聞應該是獨立於政治而存在的,新聞事業應該作為社會的喉舌,而非歸屬於某一黨派。《京報》不依靠黨政津貼和官方財政,不接受任何與政治相關組織機構的資助。
他秉承自己的理想,也真正做到了「布衣之宰相,無冕之王,社會之公人」,將自己置身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外的第三者,讓《京報》也成為監督政府、教育民眾、喚醒民眾的武器。
為更好的向新聞界輸送人才,邵飄萍和蔡元培於1918年10月14日成立聯手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為期兩年,並將學會的宗旨確定為「灌輸新聞知識,培養新聞人才」。
邵飄萍還為中國新聞學留下了兩本重要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主要為他新聞學教學總結,從實際應用出發,探討教授記者應如何進行採訪。
邵飄萍在《實際應用新聞學》著作中寫道:「所謂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而志不亂,此外交記者之訓練修養所最不可缺者。」
每一次愛國運動,他都會積極配合;每一次不公事件,他都會猛烈發聲。
也正是因為長久地秉持着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初衷,被人們稱為「承載了中國報人光榮與夢想」的《京報》聲望傾動一時,成為革命輿論的主要陣地。
郭松齡在日本關東軍和張作霖的聯合夾攻下,兵敗被殺。邵飄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諸於世,引起了北方民眾的反日、反張運動。邵飄萍因此多次受到軍閥勢力的恐嚇,張作霖對其恨之入骨。
1926年4月,張作霖懸賞、捕殺邵飄萍,邵飄萍其間已經避居東交民巷,卻被舊友出賣。軍閥政府以「勾結赤俄,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了他。
1926年4月26日,天色未亮,邵飄萍被押至天橋刑場。
臨刑前,他神情自若地向監刑官拱手說道:「諸位免送!」
邵飄萍已成為中國百年新聞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鮮血染紅了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的理想。中國新聞界讚譽其「鐵肩擔道義,妙手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