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鍾揚老師同事多年,他的理想與激情,智慧與創造,關懷與包容,匆忙與奉獻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立德樹人,需要我們的責任擔當,還需要智慧與能力,存仁愛包容之心,將學生看作子女……」這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大儒教授的話。他今天獲評復旦大學「鍾揚式」好老師,另有10個團隊也獲評「鍾揚式」好團隊。心懷「國之大者」,植愛國情懷,這些老師們立於三尺講台,育滿室桃李,在這個九月,光榮屬於他們。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復旦大學舉行2022年教師節表彰大會。

此次評上「鍾揚式」好老師的還有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郭定平;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尹晨;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萱菁;物理學系教授陳焱;化學系教授孫興文;華山醫院教授欽倫秀;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兒科醫院教授周文浩。
「鍾揚式」好老師代表、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大儒在發言中說,從事生命科學教學和研究30餘年,始終堅持在教學的第一線,先後承擔了《現代生物科學導論》、《身邊的基因科學》和《遺傳學》等7門課程,上述課程有些被評為上海市以精品課程,有些是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主編和共同主編教材和數字課程5部,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他除了教學之外,還擔任大學生導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創活動,指導的本科生獲得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挑戰杯」大賽獎8人次,其中5次最高獎,榮獲國際遺傳工程大賽(iGEM)金獎和專項獎20餘項次,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金、銀獎,指導中學生參加國家英才計劃等課外科創活動,多次獲得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等。

「鍾揚式」教學團隊代表、婦產科學教學團隊帶頭人、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華克勤表示,鍾揚教授曾說:「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這句話一直鼓舞着我,激勵着我們在醫學教育的道路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出切實的改變,爭做腳踏實地的「善夢者」,更竭盡所能引導學生成為「追夢者」、「築夢者」。
首先,「善夢者」創新醫學形式,讓醫學課堂活起來。我和我的團隊大膽在教和學的路上崇敬着,努力的,夢想着,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利用VR技術實現教學可視化,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讓人體盆底結構變得具體可感。
其次,「追夢者」踐行保育初心,打破技術中的不可能。
我們的團隊在追夢的路上不斷前行,隨着宮頸癌不斷年輕化,多年未育宮頸癌患者保留着保命和保育的兩難抉擇,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保留生育功能是團隊的初心。我們在2013年完成國際首例孕期合併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和胎兒的腹腔鏡下宮頸根治手術,自一開始便一次一次向禁區突破。
當然,追夢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眾所周知,臨床診療及手術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責任重大。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我們以師者的身份,在學生「敢夢」的路上,幫助他們擋風遮雨。團隊一名處於發展期的生力軍在主刀一位輸尿管內異症患者時出現了術後併發症,被轉診綜合醫院再次接受外科手術。雖說手術併發症不可避免,但這件事讓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手術畏首畏尾,不敢再向高難度挑戰。對於一位婦產科臨床醫生而言,這將成為其成長路上的嚴重阻礙。我帶着她去看望那位接受二次手術的患者,向其真誠致歉並向床位醫生詳細了解病人再次手術的情況,分析產生併發症原因。
那一天,我們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在潤物細無聲中給年輕醫生上了一堂關於責任的生動課程,更為她解開了心結。每個人都會犯錯,在學生最無奈、最彷徨的時刻,我們不該責備和推卸,而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身體力行教會他們敬畏生命,擔當責任,卸下包袱,輕裝上陣,繼續奔跑在築夢的路上。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夢想,對師者而言,最幸福的莫過於帶領團隊善夢的同時,更見證他們經歷成長的蛻變,成為「築夢者」和「追夢者」,攜手為共同的夢想而繼續努力。
評上鍾揚式好團隊的還有周葆華領銜的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教學團隊;洪瀏領銜的服務學習教學團隊;呂紅教授領銜的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教學團隊;馬國領銜的臨床藥學創新型教學團隊;周儉帶領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團隊;孫瑋帶領的新媒體與城市傳播研究團隊;羅力領銜的公共衛生體系研究團隊;蘇長和領銜的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團隊;詹義強領銜的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
今年,又有一批新教師加入復旦,接過前輩們手中的接力棒,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道路上繼往開來、砥礪向前。
新入職教師代表、經濟學院新入職教師王熙麟表示,五年前,我來到復旦大學,開啟了博士學習生涯。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烈的思想碰撞,這開闊了我的視野、激發了我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
正式成為了一名復旦大學的老師,在興奮的同時也真正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老師所要承擔的責任。在我看來,老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作為一名經濟學研究者,我從復旦大學的老師和前輩們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頂天立地的研究。我們這一代學人有責任回答這個時代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不僅要做國際前沿研究,更要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將來的工作中,我將盡我所能,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努力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努力成為學生們的榜樣。同時,我要將個人的研究興趣與國家的實際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