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職場熬,忽返歸自然。
很大一批退休老人,其父母是農村人,或者自己小時候在農村待過。
對於農村老家,是有很多美好回憶的。
退休之前,就心心念念,要回農村住,空氣好,山水美,衣食住行的開銷也很少。
遠離了城市的燈火,快節奏,過上了慢慢悠悠的生活,這想起來就美滋滋。
但是我們不要急着得出結論,這平時回農村老家,也就待一兩天,大家都客套;要是常住農村,這是另外一回事。
有一位作家說:「繁茂的花草里,也有呲呲的毒蛇出沒。」
事情要一分為二來看,透過現象看本質。

01
退休後,回老家農村,需要一個重新適應新生活的過程。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忽然聯繫你,這時候你不能直接信任他。也許他在「失去聯繫」的這幾年,從好心人,變成了惡人。
一些騙子,就專門騙老熟人,就見證了這一點。
你要和老朋友好好相聚,那麼你就要重新認識他。對他的近況進行了解。
同樣,你多年都沒有融入到農村老家,那麼你就要重新去認識老家。不能用童年的印象,去決定老家的今天。
唐朝時的賀知章,外出做官多年。到了老年,才辭去官職,回到老家生活。
他感慨地寫了兩首詩。
第一,人口結構的變化很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二,周圍的環境變化很大。「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如果你沒有辦法適應農村,這就帶來一系列麻煩。尤其是偏遠山村,和城市大不一樣。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農村,是一個羅霄山脈的腹地。
村莊很偏,周圍是大山,因此手機信號不穩定。一些城裡人,到村裡,就很不耐煩。因為上網,很不順溜。而城裡人,習慣了隨時打開手機,看各種視頻,聊天等。
村裡的學校已經沒有了,人口也少了。因而小賣部也沒有了。買一包煙,一包鹽,要到隔壁村,走兩公里的路。
很多家庭,還是旱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都如此,也還習慣。但是在城裡待很多年的人,回到村裡,就無法習慣了,畢竟髒兮兮的樣子,讓人噁心。農村的環境,不是花錢打造的民宿,不會慣着你。
從車水馬龍的世界,忽然切換到安靜、偏遠、物是人非的地方,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勇氣,還考驗一個人的「適應能力」。
生物學家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如果你無法重新適應農村,就會很難受;並且你的愛人,不一定和你是同村的人,他對你的老家,不一定喜歡。這夫妻不同步,矛盾就來了。

02
退休後,在農村住幾個月,就發現和當初想的不太一樣。
從你走出老家農村,到處打工,到你回到農村。期間起碼有二三十年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到農村去,發現一系列的改變,是巨大的。
第一,鄰里關係,不再單純了。
小時候,我們端着一碗飯,可以到村裡的任何一戶人家去添菜。
孩子們可以自由嬉鬧,誰的孩子受一點小傷,是不會計較的。
到農忙的時候,有村民來幫忙,也不要工錢。
現在,農村人開始計較利益了。還多了心眼,笑你無,怕你有,嫉妒你退休了。
也不太歡迎有人來串門,很多院落,有高牆圍着,大門是防盜門。
第二,小農意識,仍舊很強。
你一個退休的人,萬一老家沒有菜地,你要種菜,動誰的土,都是惹禍。
荒地無人管,一耕有人爭。這現象,似乎千年不變。
一片地,可以種幾棵菜,不值幾個錢。但是你動了這塊地,就有人獅子大開口,要你給錢。
山裡的東西,你是不能亂動的。就是去撿蘑菇,到了他人的地,也要挨罵。哪怕對方不要的東西,你也不能用;你要買,人家還要你給高價。
你投資興業,就更糟糕了。周圍的人,常常會眼紅的。
第三,逢年過節的熱鬧,和平時的冷清,鮮明對比。
退休之前,你去農村老家,通常是過年過節的時機。
但是你常住農村,就是平時的日子。這時候,村莊的很冷清的。
看到遠行的人,都出門了。這在家的老人,就像心靈被掏空了。
第四,老家的敗落,是肉眼可見的。
在上世紀,農村要是有老人過世,這送葬的人特別多。
大家也會互相幫忙,女人們做飯,男人們抬棺。孩子們舉輓聯。
現在,農村有老人過世,很多外出的人,喊都不來。甚至要請城裡的一些專業隊伍,進行安排,直接給錢。
學校很少了,趕集不熱鬧了。一些村、鄉合併了,原來集市都撤銷了。
老人一旦生病,這就是大麻煩,驅車幾十里,才有醫院。並且,村裡不一定有小車。
第五,農村生活方式,規矩,和上世紀大不一樣。
幾十年之間,農村建房、分配田土、管理林地、選舉等,規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比方說,宅基地的管理,就規範多了,不能隨便私搭亂建。農村的井水不太好了,大家也用自來水,也要水費。
當你看明白了農村的變遷,這常住的想法,就不一定有了,也許是落荒而逃。

03
退休了,不僅僅是離開職場,還意味着人在迅速變老。
作為一個老人,應該綜合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好養老的規劃,不要輕易帶着某種不切實際的情結,去農村老家。
帶着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你會發現,漂泊是人生常態,也是優雅的姿態。
年紀大了,你的養老安排,還要問一問兒女們是否同意,別一意孤行。
年紀大了,要樂山樂水,還要樂心樂身。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