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1日,北京城寒風呼嘯,大雪紛飛。
下班路上,市民們行色匆匆。
他們正急着趕回家,只為準時收看馬上開播的連續劇《圍城》。
巧的是,這天正是錢鍾書80歲生日。
劇版《圍城》改編自錢鍾書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叫方鴻漸的年輕人,從意氣風發到被生活圍困,最終一無所有的諷刺故事。
以前年少讀此書,我總以為圍城困住的是方鴻漸這樣的失敗者。
直到工作了10來年,在現實的熔爐里鍛造過,從生活的風雨里穿行過,我才終於理解了楊絳先生說的那句話:
「圍城,就是一種兩難境地。」
世間大小事,柴米油鹽茶,我們每個人置身的生活,就是一座最牢固,最難翻越的城。
1
故鄉是一座圍城
方鴻漸出生在破敗的江南鄉紳家庭。
早在他念高中時,父親就已經幫他訂好了親事。
正當方鴻漸為這門包辦婚姻頭疼時,未婚妻因急病去世了。
出於禮貌,他給前岳父發去弔唁信。
誰知對方竟大受感動,拿出陪嫁女兒的錢款資助他去歐洲留學。
4年後,方鴻漸「學成歸來」,被愛才心切的岳父請進家中好吃好喝一頓伺候,還不費吹灰之力白得了一份事少錢多的好工作。
但方鴻漸不開心,交友工作都得在岳丈眼皮子底下進行,簡直沒了自由。
他也不願在自家久待,父親愛說教,母親總啰嗦,都讓人不勝其煩。
所以當三閭大學請他去做教授時,方鴻漸拎起行李,頭也不回地走了。
可離開家鄉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瀟洒。
生活里少了家人照拂,方鴻漸形象全無,邋遢的臉像刺蝟,頭髮也亂如雞窩。
在工作上,沒了父輩指點,他三番五次和同事鬧口角,幾乎成了職場邊緣人。
這時,方鴻漸終於懷念起在家時的千般好。
少時的你我也和方鴻漸一樣,覺得城外的風景更熱鬧,一心想逃離父母羽翼,背上行囊遠走天涯。
直到受盡生活的雨打風吹,才知曉,故鄉就是橫亘在自己和現實面前的一道屏障。
它把風雨關在門外,把黑暗攔在身後,在你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將不可知的一切通通阻擋下來。
詩人穆爾說: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找到了。
兜兜轉轉多年,唯有故鄉,才是心底最柔軟的記憶,永遠抹之不去的羈絆。

2
大學是一座圍城
方家有三個兄弟,老二老三早早跟着父親做事。
唯獨老大方鴻漸看着像塊讀書的料,才有機會走進校園。
但他三心二意,不學無術,連續轉了幾個專業後才勉強混到畢業。
後來,他撞大運被岳父資助到國外留學。
他懶散懈怠,從倫敦到巴黎再到柏林,換了三個學校,課沒聽過幾門,吃喝玩樂倒是樣樣精通。
臨近回國,拿不到博士學位的方鴻漸,為應付翹首以盼的父親和岳父,乾脆花錢買了張假文憑。
他把消息傳回國內,岳父竟當了真,立即登報祝賀。
方鴻漸萬萬沒想到,自己剛一到家,就成了名氣頗高、人人趨之若鶩的「留洋博士」。
縣裡的中學校長登門拜訪,懇請邀他做演講。
結果,胸無點墨的他一通胡謅,學生目瞪口呆,校長捶胸頓足。
再接着,洋行買辦張先生髮出相親飯局,有意招他做女婿。
誰知初次見面,方鴻漸就把學校教的餐桌禮儀忘個精光,手裡拎個雞腿就啃,成了張家鄙夷的對象。
更嚴重的是,給出教授職位的三閭大學,得知方鴻漸是個冒牌博士後,取消他的教授資格,把他調到冷門專業去授課。
此時的方鴻漸雖然憤憤不平,卻也因為沒有實力挑挑揀揀,只能逆來順受,任人擺布。
年輕時讀到這個情節,只覺方鴻漸自作自受。
現在再看,卻心有戚戚。
我們也曾做過方鴻漸,擠破腦袋敲開大學的城門,沒待多久,就覺得它是一座限制自由的圍城,遠不如想像的那麼有趣自在。
於是,在最好的位置上心安理得睡大覺,在最該構築知識護城河的時候摸魚划水。
直到踏進社會,因能力欠缺碰壁吃灰,學識不夠備受冷眼,才明白,上大學時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工作後甩在臉上的巴掌。
學者章開沅說,大學時代多半能決定你此後的人生道路。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當一個人不肯在圍城打造好鎧甲就匆忙離開,往後餘生,他就只能遭受現實的連環暴擊,被生活逼到退無可退。

3
工作是一座圍城
「我呢,回國以後等於失業。」
方鴻漸的這句自嘲,半點不假。
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剛畢業多虧裙帶關係進了岳父的銀行,不然靠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
但對於來之不易的活計,心高氣傲的方鴻漸覺得不體面,只管敷衍。
後來,朋友趙辛楣把他推薦到三閭大學任教。
拿着這份白撿來的工作,方鴻漸剛開始也有幾分躊躇滿志,但因為學歷問題被降為副教授後,頓時牢騷滿腹。
他埋怨學校窮山惡水,憎惡同事相互傾軋,吐槽女老師們又土又老。
他還告誡自己,「大不了是個副教授,犯不着太賣力氣的。」
講課時,他照着筆記瞎念,靠東拉西扯挨到下課鈴響。
批改作業時,他漏洞百出,而一旦有學生指出錯誤,他立馬斥責對方刁鑽。
學生們怨聲載道投訴到學校,三閭大學很快把他掃地出門。
此時的方鴻漸,對丟了工作這件事根本不在意,只管和定了情的同事孫柔嘉遊山玩水,樂得自在。
行至香港,朋友趙辛楣建議方鴻漸把婚禮辦了,以免孤男寡女一路同行落人口舌。
方鴻漸不曾深思就點頭答應,可到了籌備婚禮處處需要花錢時,他才傻了眼。
囊中羞澀的方鴻漸,只好舔着臉問老父親要錢辦婚禮,租新房,勉強把孫柔嘉娶過了門。
趙辛楣看不過去,給方鴻漸找到一份報社的清閑工作。
但把敷衍刻進骨子裡的方鴻漸,沒多久又把工作弄丟了。
妻子孫柔嘉不依不饒,一通大吵後,決絕地走了,只剩方鴻漸一人呆立家中,半天緩不過神。
方鴻漸的囧態實在又氣又好笑,但細品之後,他的故事何嘗不是當下人的寫照。
多少人志氣滿滿地走進工作的圍城,立志要登上人生巔峰。
可沒幹幾天,便埋怨錢少事多離家遠,深感升職加薪遠無期。
於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能湊合絕不認真,能摸魚絕不賣力。
然而所有的敷衍,到最後都會化作沉重的枷鎖,徹底拖垮一個人。
壓力重重的時代里,沒有哪份工作不辛苦,沒有誰的職場不委屈。
很多時候,不是工作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手上這份能讓兜里揣錢,心中踏實的活計。不要再抱怨敷衍工作,它才是護你周全,夜裡安眠的堅固城牆。
無論在何時,成年人的底氣,都是工作給的。

4
婚姻是一座圍城
三閭大學就是個複雜的小社會。
同事之間爾虞我詐,同學各個冷嘲熱諷,再加上校長的刻意打壓,都讓能力欠缺的方鴻漸左支右絀,力不從心。
最是焦頭爛額之時,同事孫柔嘉特來安慰,她表現出的溫柔體貼令方鴻漸頗為受用。
儘管方鴻漸不怎麼喜歡對方,但仍帶着美好期待,糊裡糊塗地撞進了情網。
但沒多久,他們就相看兩生厭。
孫柔嘉發現外人面前溫文爾雅的讀書人方鴻漸,本領全無,脾氣倒很大。
方鴻漸則覺得以前的孫柔嘉雖平平無奇,但勝在性格溫柔,對他言聽計從,哪像現在,簡直尖酸刻薄到了極點,還特別愛獨斷專行。
兩人動不動就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口角。
一次,兩人又是吵得不可開交。
方鴻漸氣急敗壞,一把將孫柔嘉推到桌角。
孫柔嘉不甘示弱,抓起梳子砸得方鴻漸哎喲直叫。
一推一搡間,這對夫妻再無半點幸福可言,他們仿若置身一座囚房,分分鐘都想逃離。
說來奇怪,單身時誰不是渴望着遇一人從此白首。
但深入婚姻後發現,風花雪月難免被柴米油鹽抹去光澤,你儂我儂的那個人儼然換了另一副模樣。
這魔幻的現實,令城裡的男男女女高呼看走眼,盼着破籠而出。
但實際上,扯下婚姻華麗的外衣,誰的屋裡不是一地雞毛。
不同的是,有的人任由家裡烏煙瘴氣,想離離不了,想過過不好。
而也有人一邊嫌棄,一邊不離不棄,搭着伙把雞毛收拾乾淨,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要知道,不是所有婚姻都要被圍城所困,雞爭鵝鬥,弄得不得安生,只有那些經營不好的才會。

5
生活就是最大的圍城
故事的結尾,方鴻漸決定投靠趙辛楣,依賴他的庇護再找一份工作糊口。
想當初,方鴻漸和趙辛楣是並駕齊驅的高級知識分子,到最後,兩人的人生卻有着雲泥之別。
一個困於城中,鬱郁不得志,而另一個破城而出,遊刃有餘。
當真是生活對趙辛楣格外寬厚?
並不是。
感情上,趙辛楣和方鴻漸一樣,吃盡苦頭。
他笨拙地暗戀蘇文紈10多年,處處討對方歡心,甚至把方鴻漸當做假想情敵。
直到蘇文紈和其他人訂婚,他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多年來自己不過是個可悲的備胎。
他不糾纏,不妄自菲薄,更不像方鴻漸一樣失意了就躲進婚姻的殼裡求安慰。
他拿得起放得下,謹慎選擇,最終找到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好伴侶。
事業上,趙辛楣也曾因失誤弄丟了三閭大學的工作。
但他不像方鴻漸那般,不知反思,只懂抱怨。
趙辛楣是真心熱愛工作,做事專註投入,無論教書還是做官,都能幹得有聲有色。
不管是出城還是入城,趙辛楣都不曾被生活綁住手腳,囚禁進狹小的牢籠里。
他始終掌握主動權,積極主動地選擇走好腳下每一步路。
而方鴻漸,則像被「關在黑屋裡的野獸,把牆壁狠命地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
同在一座圍城裡,方鴻漸和趙辛楣體現的是困與破的兩種人生狀態。
對有些人而言,生活就是一道道冰冷城牆,撞不開打不破,不如麻木躺平,省省力氣。
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既然眾人皆困頓,隨處見圍城,就更不該畫地成牢,推開擋住去路的巨牆,才會找到光明的出路。
正如錢鍾書所說,人生雖痛苦,卻並不悲觀。
無論怎樣的危局,只要自己不兵荒馬亂,不繳械投降,困境總有轉機,生活總會如願。
▽
方鴻漸一生,都在和圍城作鬥爭。
他看似努力逃離了一座圍城,殊不知正在追求的東西,又鑄就了下一個圍城。
最終,他陷入了「進城→出城→進城→出城……」的死循環,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出黑色喜劇。
可是,我們卻嘲笑不起來。
誰不是在這座名為「生活」的圍城裡進進出出,跌跌撞撞,慢慢被現實的巨浪沖刷成了方鴻漸的模樣。
有讀者說:
圍城是人心的圍城,卻不是人生的圍城,關鍵是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境去經營。
城內也好,城外也罷,逃脫也好,沉淪也罷,這世間從未有哪座「城」能徹底困住一個人。
真正把你禁錮在方寸之間,動彈不得的,從來都是自己。
點個贊吧,打破內心牢房,推倒現實高牆,將重重阻礙踏成向上階梯,便是強大的開始。